老瀋陽——西塔,西塔

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敕令於盛京城東西南北四方各建塔寺,以求護國震方。兩年後建成西塔及護國延壽寺,祈祝聖壽延年。乾隆皇帝曾為其題寫匾額“金粟祥光”,置於正殿。逢五月初一無量壽佛誕生日,這裡香客如雲,香火鼎盛。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山門天王殿毀於大火。後來鐘鼓樓又毀於日俄戰爭,由此寺廟破敗,滿目瘡痍。1968年所有建築被拆除,所有佛像和渣土一起被倒入渾河。直到1998年,西塔延壽寺才得以重建,瀋陽市佛教協會也於2005年之後搬遷至此。西塔東側的西塔街以前叫“西塔衚衕”,二者都是由西塔而得名。它向北連線長江街,向南連線太原街,是瀋陽繁華都市的重要代表,同時也是東北除朝鮮族自治州、縣之外的最大民族聚集區域。在20世紀初,西塔街只有為數不多的居民,好多都是從朝鮮半島來到這裡安家落戶的。當時他們不少人都是靠打草繩、賣朝鮮鹹菜以及做貨場裝運工等為生。1987年底,這裡開始了棚戶區改造,並於1995年初具規模。現在的西塔街遍佈各式各樣的韓式建築、韓式餐館、韓式娛樂場所,融合了朝鮮族的民族文化精華,形成了具有濃郁朝鮮族特色和韓國風情的休閒文化產業帶。

西塔街得名於西塔,原來只是一條小小的西塔衚衕,現在以它為代表的周邊道路區域被統稱為西塔地區。這一地區的街路名稱極其富有地域特色,除西塔街之外,所有的街路都是以吉林省東南部靠近邊境的朝鮮族聚居城市來命名。琿春、敦化、延邊、延吉、安圖、圖們,無一例外,由此可見當初規劃者在這片區域埋下的設計心思。不過這分心思集中在1989年,此前這裡的街路名稱安排基本上是各自為戰。

琿春路、琿春南路、琿春北路都是1989年才建立,琿春一路和琿春二路始建於1927年,但一直沒有名字;延吉街和延邊街始建於1925年,當時按照商埠地規劃兩街分別被叫作二十二經路和二十三經路;圖們街始建於1925年,1946年改稱為前玉溫裡;安圖街始建於1920年,安圖北街始建於1926年,1946年兩街被統稱為復興裡衚衕;歷史最悠久的街路是敦化一路和敦化二路,始建於1918年,敦化一路起初被日本人叫作柳町,1946年兩街分別被叫作長沙一街和長沙二街。以上街路都是在1989年改為今名。顯而易見,除了個別街路是1989年新建的之外,其他的都是20世紀一二十年代興建的,但唯獨現在西塔地區最寬闊最繁華的西塔街,是始建於1943年。最初它是無名小路,1946年被叫作西塔衚衕,1957年改作西塔街,1989年重新認定為西塔街。

西塔街真正的繁榮始於1992年中韓建交,此後大量韓國企業開始入駐中國,瀋陽西塔地區也湧入了不少韓國商人、職員和技術人員。當時我們的商業並不發達,城市服務設施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受市場因素的影響,延邊街上首先建設了一些酒家、飯店和洗浴。到1996年左右,僅為三級馬路的延邊街已經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韓國客人,於是延邊街西側的西塔街被作為特色街道進行了改造。與此同時,政府在政策上給予了在西塔街投資的韓國企業巨大的優惠,使得西塔街得以迅速發展。1998年,政府又進一步允許韓國企業在牌匾上使用他們自己的文字。2002年,瀋陽市人民政府和韓國駐瀋陽總領事館共同主辦了“中國瀋陽韓國周”,此後十幾年間連續舉辦此活動,在客觀上促進了西塔地區以及西塔街的經濟繁榮。夜色下的西塔街,其流光溢彩較之韓國首爾的部分商業街區也不遑多讓。

1901年,來自朝鮮半島的一位基督教徒白牧師落腳西塔,是最早的朝鮮族移民入住西塔的記載,隨後陸續有人跟隨而來。日俄戰爭以後,日本徹底掌控朝鮮。1910年“日韓合併”,朝鮮半島的破產農民急劇增加,主動向北討生活的人們也隨之增加,再加上日本從其殖民地朝鮮半島強徵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來修築南滿鐵路的相關設施,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就聚居在老道口附近的西塔地區。二戰結束以後,他們依然在這裡生活,於是漸漸形成了規模日增的朝鮮族聚居區。西塔地區全域面積1。24平方公里,2014年的資料顯示此地有人口39749人,其中朝鮮族人口11296人,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的95%以上,佔總人數的28%。

人們都知道四塔之下有四寺,與西塔共生的是護國延壽寺,寺內大殿主佛供奉的是無量壽佛。這座寺廟的確與“延長壽命”有極大關聯,甚至可以說當初皇太極建立四塔四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想要“延長壽命”。

據《清太宗實錄》和《瀋陽狀啟》記載:皇太極從公元1640年,即清崇德五年二月就已開始發病,到當年七月時已“病體難支”,不得不離開盛京去鞍山溫泉調養,時間長達一個月之久,即使在九月初從鞍山回到盛京,也只是“躬身稍安”。到了十月二十五日他過生日之時依然“氣不甚平,不能久坐”。崇德六年八月,皇太極聽聞明總兵洪承疇兵屯松山,便帶病親率大軍赴援遼西,由於日夜兼程“急行”,鼻孔出血不止。九月,得知最喜愛的宸妃病重,又星夜急馳回京。宸妃病亡後,皇太極“長在哀傷之中”。經過這一番折騰,到了崇德七年,皇太極的病勢日趨加重,盛京喇嘛多次為他做法事“逐鬼禳災”。崇德八年二月二十五日,皇太極身體有所好轉,外出打獵,沒想到回來以後又病倒了,而且這回是一病不起。3天后,“帝避痘西門外別館”,並下旨敕建盛京城四周的喇嘛寺和喇嘛塔。由此可見,公元1643年,即崇德八年二月開工建造的盛京護國四塔寺,與他的疾病息息相關。建造“護國延壽寺”本來就是皇太極為“虔祝聖壽”所作的一種佛事,希望自己能夠早日康復。皇太極選定的設計者,是藏傳佛教薩伽派出身,而薩伽派四大聖物之一就是尊勝塔。按照藏文碑文,盛京四寺的塔是一樣的,也都是尊勝塔。從佛經八大靈塔的記述中可看出尊勝塔的功能是消病延壽,這恰恰是皇太極建塔建寺的目的。不過皇太極的目的並沒有達到,建塔當年的八月初九,皇太極猝死。死後他被葬於昭陵,也就是現在人們俗稱的“北陵”。

老瀋陽——西塔,西塔

西塔舊影

西塔的老照片非常多,是四塔之中最多的,原因在於它離南滿鐵路太近了。馬拉鐵道以及後來的有軌電車都是從奉天驛出發,經過西塔地區通往老城區。這裡交通便利、人員流動性大,延壽寺的香火也比較旺。各種因素加在一起,西塔成為各國攝影師的寵兒,留下的照片自然少不了。

由西塔街與圖們路路口向東走大約400米,左手邊有一個鐵柵欄,鐵柵欄兩側是涇渭分明的兩種建築,西側是8層的新式樓房,東側是5層的老式紅磚建築。從這個鐵柵欄進去就可以發現在樓群之間有一座坐東朝西高約10米的青石建築,凡是中國人只要看它一眼就知道它肯定是外來的,因為它的樣貌跟我們平時看到的塔樓碑堂都不一樣。它看起來像是一個立在地面上的子彈,但它的橫截面不是圓形而是八角形。它的正門朝西開,東面有個半圓狀凸起,凸起部分兩側的外牆面上有幾個對稱的圓形窗戶,正中間有一個鏤空的十字架,上面還有一個比十字上面多出一個短橫、下面多出一個斜橫的金屬製小十字架。整個建築的上半部分覆蓋有象徵古代武士盔甲的銅綠色鱗片狀瓦,屋頂看起來像是一箇中世紀武士的頭盔。對宗教有所瞭解的人知道它必然與東正教有關,因為東正教的十字架與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都略有不同,而這座建築其實就是東正教的典型宗教建築,現在的正式名稱叫作“俄羅斯墓地小禮拜堂舊址”。

這座教堂雖是在日俄戰爭期間建造,但它所在這塊地早已被侵佔了。1900年,沙俄為了埋葬在“庚子事變”中死掉的軍人,強行把西塔東側的一大片區域劃為墓地。當時的清政府對此事沒有任何質疑的餘地,因為盛京將軍和他麾下的整個政府建制都消失了,連瀋陽故宮都被沙俄兵給佔了,儘管後來清政府進行了各種談判,一再妥協,沙俄依然拒不撤兵,或者先撤又回,導致整個東北一直雞犬不寧。直到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沙俄戰敗,沙俄才失去在東北的話語權。但清政府又沒有能力收回這分權力,於是東北的話語權被轉到日本人手上。1908年,在東北慘敗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想要給日俄戰爭中戰死的軍人建立紀念碑和教堂,不得不向日本人提交申請,不料當時日本駐奉天總領事館竟同意了。該教堂於1911年9月8日在沙俄墓地開始施工建造,1912年建成。教堂的建造經費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其中主要捐助人是在哈爾濱經商的俄國人。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大家依然可以在教堂內部的牆壁上找到四塊銅牌,上面寫著教堂是為了紀念日俄戰爭期間,分別在九連城、遼陽會戰、沙河會戰和奉天會戰中陣亡將士而建造的。

老瀋陽——西塔,西塔

奉天露國忠魂碑

老瀋陽——西塔,西塔

奉天露國墓地

瀋陽解放後,西塔東側的這片墓地變成了蘇軍烈士陵園。直到1995年7月,這個陵園才被遷移到北陵公園東側上崗子村,毗鄰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而原來陵園中那座教堂的建築產權後來被劃歸瀋陽市民政局所有,作為其下屬殯葬服務中心倉庫使用。2004年教堂舊址被瀋陽市文物局定為瀋陽市不可移動文物,2013年又被瀋陽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瀋陽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