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苦痛,與我相關》:最可貴的是平等與悲憫

《你的苦痛,與我相關》:最可貴的是平等與悲憫

面對病人或病人家屬的懇求,醫生常常會說:“我會盡力的。”有時候盡力是有用的,可以治癒;也有時候,盡力是無用的,只是安慰或祝願。當然,安慰與治癒同樣可貴。陳妙玲的作品動人之處正在於此。當醫學無能為力的時候,醫生並未止步,彰顯出醫者的大義仁心。

作者|張家鴻

編輯|王雅娜

本文首發於《時代郵刊》第425期

#FormatImgID_2#

《你的苦痛,與我相關》是醫學人文敘事性反思之作,作者陳妙玲最可貴之處是站在病患的視角去體諒他們的處境,看待他們的痛苦與悲傷。病人的苦痛與醫生產生關聯,不只在

治療時雙方接觸的日子裡,也在病人的需求超出醫生職責範圍之時,醫生的盡力幫助與安慰,還在病人離開醫院之後

,醫生的一直牽掛。

一個個病人撐起一個個故事,一個個故事就是陳妙玲的一段段經歷。有些故事或經歷之所以令人難忘,緣於其中的真實細節。看到因自焚導致重度燒傷的男子遞來“請你救我,拜託”的紙條時,作者倍感愧疚,“在他最艱難的前兩天,我因懼怕而和大家一樣,選擇疏遠他”;時隔兩個月再看到患有慢阻肺的老病人,見他瘦得脫相,眼窩深陷,皮包骨頭,喘著粗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作者心酸不已。

面對病人或病人家屬的懇求,醫生常常會說:“我會盡力的。”有時候盡力是有用的,可以治癒;也有時候,盡力是無用的,只是安慰或祝願。當然,安慰與治癒同樣可貴。陳妙玲的作品動人之處正在於此。當醫學無能為力的時候,醫生並未止步,彰顯出醫者的大義仁心。

此書寫的是芸芸眾生的故事,透過一個個故事,可看世間百態,觀人間永珍。毫不誇張地講,這本書指向生活中的許多人。讀者遇見陳妙玲筆下的一個個病人,遇見的不一定是現在的自己,也許是過去的自己,又或許是將來的自己。也許是從病人身上找到似曾相識之感,也許是從病人家屬那裡找到熟悉感。若能因閱讀而對現實中的他們多一些理解與同情,那一定是陳妙玲希望看到的。

這本書並非短時間內可以寫成,需要依靠長期的觀察才能得以完成。換言之,它是一二十年積累之後的水到渠成。對陳妙玲來講,從大學校園到醫院,再到異地進修直至去社群醫院的職場變遷,貫穿其中的不僅是專業成長之路,更是生命成長之路。

於醫生這份職業而言,專業成長與生命成長密不可分,二者常常彼此成全。敘述自己的從醫經歷,心有所感提筆寫下,是總結,是反思,是提升。有專業水平,有生命體認,二者兼具是對一名醫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專業水平有高有低,生命體認有深有淺,然而,從低到高、由淺入深是所有醫生成長的必經之路。而這樣的成長,並不全然取決於職稱、資歷或者名氣。

“現在,我以親歷者的身份,講述一些故事,讓親愛的讀者走近醫生,以便在往後的歲月裡,我們能夠用更客觀的眼光看待生死。生而為人,遲早都會面對這些問題。”由此可知,陳妙玲的寫作不只是為了她自己,不只是代表她個人,而是在醫患關係常常陷入緊張的背景下,代表醫生群體發出的聲音。這其中有雖不能至卻心嚮往之的竭盡全力,還有主動敞開心扉、邀請讀者進來的滿腔熱情。

在這一個故事與下一個故事的中間做短暫停留時,我常有泫然欲泣之感。為生命的脆弱,為健康的遠離,為災難的無情,也為陳妙玲的書寫。書中所寫雖只是偌大世界裡微不足道的小角落,可是對病人或醫生來講,這個小角落即全世界。這裡有陽光,世界即有陽光。

這本書是醫學與文學的交融,這令我想起契訶夫、魯迅、郭沫若等出身於醫學專業的文學巨擘。本書的眾多故事,就是一篇篇以病患為核心的散文,有真情實感,更有對生命、對病痛、對死亡的深刻思考。其中人物用的雖是化名,實則都是一個個真實的個體。故而,無須特意渲染,只需把故事講出來,就足以令聞者刻骨銘心。

初審|蔣芳儀

複審|李玲

終審|黃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