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食匠(2) 傳統糕點技藝的堅守群體

如若把囊括各類美食的博山飲食文化,借喻為一臺“生旦淨末醜”角色齊全的舞臺大劇。那麼,“博山菜”因具備了煎炒烹炸的功夫,如是剛柔相濟的“英朗武生”,而博山糕點則因其外娟內秀的身姿,甜美可人的容顏,無疑就是那婀娜多姿的“當家花旦”。

傳統技藝的糕點食品,在博山飲食文化之林,是一種極富地域特色的存在。如今在博山,仍有一幫人,執著堅守、恪承優良,用汗水和匠心,固守著博山老糕點技藝的一道本真的傳統文化光芒。

博山食匠(2)/ 傳統糕點技藝的堅守群體

博山雙龍池食品店傳統糕點陳列

1、博山點心匠人的藝術人生

94歲的康維海老人,是如今健在的老一輩博山糕點的代表人物。他早年師從博山名商吳克明開辦的景德東實物店的掌案師傅、著名糕點大師石鎮軒,學得了一手上乘而全面的糕點及小食品製作技藝。

康維海老人做了一輩子點心,熟諳各種糕點及風味小食品的製作技藝。康師傅他們那代老糕點匠人,除了他老人家外,如今大都離世。但他們曾給博山人創造的諸多味蕾甜蜜,仍是幾代人揮之不去的時代記憶。

康師傅的大師兄、石鎮軒的大徒弟嚴得慶,曾創立博山水泵廠糧店食品廠,其優質糕點,估計很多人還尚有記憶。

比康維海老人再年輕點的老糕點師傅,即從五十年代開始學藝的老糕點匠人,如今也僅有徐其芬、房靜蘭、雲春祥三位師傅健在,她們也都已是八旬老者。即便是石鎮軒之子石洪印,也已是七十二歲的古稀老人。

博山食匠(2)/ 傳統糕點技藝的堅守群體

58年前糕點師傅風采,後排少年石洪印,中左雲春祥、中右房敬蘭、前左錢景臣,前中王子元,前右康維海

雲春祥師傅十五歲參加工作,跟著一眾老糕點前輩們學藝、薰染、成長。她一開始學糕點,首先是跟著老師傅們學基本功,包粽子、做糖葫蘆、逛花生粘、打周村燒餅,炒棗泥豆沙餡、熬紅糖稀等等小食品和原料的製作。

據云師傅回憶,過去的博山糕點師傅,在和麵製作過程中,絕不允許環境嘈雜、一概人等更不準大聲說話、嬉笑打鬧。怕聲音大了“驚了面”,壞了糕點的品質。博山糕點的切、剁、削等案頭刀工,要與退步、進身等動作連貫一氣,揉、捏、包等製作手法,要經多年訓練,才能熟練掌握。下鍋油炸、擺盤烤制、爐火掌握,都要恰到好處,來不得半點馬虎。

雲師傅回憶起當年師弟石洪印的成長經歷,不無感慨:“洪印自幼聰明伶俐,在他十三四歲時,就被父親石鎮軒安排進炸貨組學藝,那時我和石洪印在一起工作。石洪印每個月只領8元錢工資,石老師卻嚴苛要求,絕不允許有絲毫偷懶,當然我也跟著石老師,後來跟著康師傅學了不少技藝。”

石鎮軒老先生就是以此來磨鍊兒子。也正因如此,石洪印得以父親石鎮軒和眾多糕點師傅的技藝真傳,後來成為一名技術全面的糕點匠人。

博山食匠(2)/ 傳統糕點技藝的堅守群體

博山傳統糕點大師石鎮軒

石洪印和徐其芬,更是博山傳統糕點“酥八件”的技藝傳承人。在他們手中,以面為衣,以棗泥、豆沙等餡料為容,透過在手上的包、捏、搓、切、揉等技法的運用,恍然間將一個個逼真的壽桃、佛手、如意、燈籠酥等美輪美奐的點心,靚麗出手。

為將“酥八件”傳統技藝傳承下去,位於青龍山北路上的“博山顏唯實物店”經營者徐其娟,除了堅持用傳統工藝製作各色糕點,更在石洪印和徐其芬的精心傳授下,將這道傳統糕點技藝傳承了下來。

博山食匠(2)/ 傳統糕點技藝的堅守群體

博山傳統糕點“酥八件”-顏唯食品制

由此也時常會有老主顧,前來找徐其娟定製“酥八件”,大都是以作婚慶、壽宴的宴席氣氛裝點使用。

徐其芬師傅更是一門三代,始終在堅持著傳承博山傳統糕點技藝。其子高建新在張店八大局市場,建立了“老高點心鋪”。一家人透過二十多年的經營,以地道的博山糕點傳統口味,吸粉無數。

博山食匠(2)/ 傳統糕點技藝的堅守群體

老博山糕點師傅徐其芬

“老高點心鋪”,如今更是在徐其芬孫子的精心打理下,已然成為眾多喜愛博山傳統糕點消費者心目中的“網紅店”。

博山糕點的傳統技藝,當下已代有傳承,且身姿不凡。

2、博山傳統糕點的文化魅力

據《博山商業志》記載,博山糕點產業,清末時期已經成型。自清末至“七七”事變前,小小博山城內,就有11家商號,製售糕點,多家字號以“前店後廠”模式經營。

當年經營糕點的老商號,可見文字最早記載的,是清朝末年,位於香市街的張雲亭創辦的“全興益”。過去,各大製售糕點的商號,都有掌案師傅。比如西關街的大天明茶莊,除了賣茶,也賣點心,老糕點師傅紀榮芝就是出自大天明茶莊的糕點名師。

博山食匠(2)/ 傳統糕點技藝的堅守群體

博山傳統糕點師傅徐其娟(左)、胡麗華(右)

糕點在博山的發展,離不開煤窯爐產業的並舉加持。因為糕點製作,多以烤、炸工藝為主,過去製作糕點,都是用燒煤的爐子製作。長時間的熱源保障,是糕點規模化生產的先決條件。由此,煤炭便是博山糕點文化,尋根覓源的母系產業。

想當年,博山城區的人口基數,遠遠沒有如今那麼龐大。是什麼樣的市場購買需求,才能支撐起這11家商號的糕點經營。

不難想象,除博山土著消費群體外,流動人口必然是博山糕點消費的主力之一。外埠人口的來博採購,除了陶瓷琉璃之外,大概能帶回去惠及家人的,博山糕點可算一樣。

博山雖身處北國,但在糕點傳統技藝方面,卻對南方的江米,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精彩的展現。江米制品糕點,是博山傳統糕點的一大特色。

“百子糕”的酥糯甜香,“江米條”的脆口悠長,“芙蓉果”的香甜脆爽,“博山元宵”的黏糯繳繞,都是博山糕點中,極富地域特點的江米制品中的優品。

孫奉雲和丈夫孟偉,經營著位於五龍街上的“雙龍池食品店”,業已二十餘年曆史。她帶領一眾當年下崗的姐妹,從一個路邊糕點攤做起,發展成了今天頗具規模的專業傳統糕點食品店。

博山食匠(2)/ 傳統糕點技藝的堅守群體

孫奉雲的“雙龍池食品店”,在消費者中口碑不錯。“雙龍池”糕點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喜愛。在她的店內櫃檯陳列中,除了諸多應季的傳統糕點外,孫奉雲也將江米制品糕點,打造成店面的特色產品。

博山糕點素有“糖油麵、隨手轉”、“三分案、七分灶”之說。傳統手工技藝,僅是在“糖油麵”三大主料基礎上,透過原料成分的“君臣”配伍、產品造型的諸多變換、味型內容的微妙更張、熟制工藝的火候把控等技法調整,就能博引出百般變化、多樣口味。

博山食匠(2)/ 傳統糕點技藝的堅守群體

博山傳統糕點師傅孫奉雲

過去的博山糕點師傅,手上功夫,都個個了得,巧如繡花,細如織絲。諸如“酥八件”、“白蜜食”、“栗子酥”等等諸多精細糕點,是博山獨有的糕點品質,更堪稱是博山飲食文化中的藝術珍品。

1982年,由淄博糖業菸酒採購供應站牽頭,組織全市相關糕點技師編纂出版了《淄博糕點》一書。該書分六章22節,160餘款精品糕點序列其中。此書大多以博山糕點配方工藝為編創基礎。

博山糕點名師劉伯祿,就是這部技術史料的主編人員之一。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詳細介紹淄博(博山)傳統糕點的技術資料。博山傳統糕點文化,由此在山東糕點文化叢林中,獨樹一幟。

博山食匠(2)/ 傳統糕點技藝的堅守群體

1982年版《淄博糕點》

3、博山糕點的優秀傳承

在博山,還有多家堅持傳統技藝的糕點店和糕點師傅,他們在守本創新中,不斷延續著博山傳統糕點的藝術生命。

糖果及風味小食品,也是博山傳統糕點的重要組合。據當年博山食品廠老供銷科長王平元老人介紹,博山的糖果製作技術曾在國內具有領先優勢。博山製造的薄荷糖、坎花糖、高粱飴、爽口糖、話梅糖、花生酥、菊瓣糖、夾心糖等都曾在國內獲獎無數。

楊天鎮,從事製糖工藝和傳統小食品製作四十餘年。他如今仍在堅持用傳統技法熬製紅糖、薄荷糖,製作花生粘。

熬糖,是一項體力繁重的工作,且時刻面臨著被高溫糖漿侵害的危險。在楊天鎮的身上,有多處被高溫糖漿燙傷過的疤痕。但他在四十餘年學藝與創業中,始終用土法熬糖,把最純正的傳統工藝紅糖、薄荷糖製品,送入千家萬戶。

博山食匠(2)/ 傳統糕點技藝的堅守群體

楊天鎮傳統工藝製作的紅糖、薄荷糖、花生粘

為一份手藝,執著一輩子,從無摻假的心思,更無懈怠的想法。這就是老博山糕點匠人們,堅守職業道德的群體形象。

疊陽路上的一品堂食品店和酒店,在張榮慧的運營管理下,品質精緻,特色明顯。

張榮慧在與筆者交談中,讓人時刻會感覺到,她的諸多思路,並沒有固守在傳統糕點技藝和工藝模式的框架內。

博山食匠(2)/ 傳統糕點技藝的堅守群體

博山一品堂實物店

多年來,她一直在琢磨怎樣創新博山傳統糕點,讓博山糕點市場價值更大化。

張榮慧的丈夫孫光輝,是博山著名的京劇票友。孫光輝良好的京劇藝術修養,給了張榮慧許多“將傳統文化與傳統糕點技藝相結合”的創新思路。

一次外地考察中,在街頭遊逛的張榮慧,突然發現路邊一家“徐福記”店鋪裡陳列的精美包裝。“徐福記”展櫃中的一款款別緻糕點小包裝,將每一塊點心,襯托地品質顯貴。張榮慧由此受到啟發,回來不久,就把“一品堂”傳統技藝製作的博山糕點,進行了專門的“簡約國潮風”獨立小包裝設計。

在這樣的設計中,博山傳統糕點立即換就了一副盡展品質的高貴容顏。很多客戶也對張榮慧的這種設計,分外鍾情,時常當做禮品定製,帶出博山饋送親友。

博山食匠(2)/ 傳統糕點技藝的堅守群體

博山一品堂製作的博山傳統糕點“套月”——徐傳國攝影

傳統技藝下的博山糕點,在如今時代,雖無法在生產規模、利潤空間等諸多方面,與機械化、企業化生產匹敵,但口味純真之風,味道天然之感,被他們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並與時俱進,常有創新。

採訪完這些糕點食匠後,我被深深感動。

博山還有這樣一幫人,能沉下心,用傳統技藝,固守著先人留傳下來的糕點及小食品的老手藝,這無疑是博山飲食文化的幸事,我們該向他們送上一份敬意。

他們起初,各因生計所需,用自己的這門手藝,維持生活。但禁不住幾十年的純正堅守,在歲月荏苒中,他們用各自的執著和心境,刻畫了博山的糕點傳統技藝的經典傳承,鑄造了傳統文化的靈魂永生。

博山傳統手工技藝糕點,在這些食匠們手中,以其獨有的“閉月羞花”之容,“沉魚落雁”之姿,如那舞臺上的柔媚花旦,婉約出了一歌在博山人心目中,紙短情長的美食鄉曲。

這鄉曲,在故園博山,一刻不曾遠去,始終縈繞在你我身邊。

博山食匠(2)/ 傳統糕點技藝的堅守群體

謹以此文,致敬家鄉博山那些默默無聞的糕點傳統技藝堅守者和歷代博山傳統糕點工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