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亡博物館”中,巴黎小混混有了第一個情婦…

在“死亡博物館”中,巴黎小混混有了第一個情婦…

三百年前,巴黎人的快樂事兒:

非讀小報莫屬!

在小報新聞的影響下,巴黎人口口相傳,把熱血爽文大聲講出來,把刺激狗血的故事悄悄傳出去。

在新聞小報中,一把抓住讀者眼球的文章,要屬“太平間的新住客”板塊:

有被凍死的流浪漢、淹死後被打撈上岸的浮腫屍體、死於意外或兇殺案的受害者、被活活勒死的藍青色臉面龐的遺體、以及自殺者……

這些遺體被褪去外衣,赤裸著放在黑色大理石上,並被標註上年齡、身高、身體特徵、死因、以及遺物。

在“死亡博物館”中,巴黎小混混有了第一個情婦…

可以說,這些停放在西岱島(Île de la Cité)公共機構內的遺體,整齊排列著的遺體,幾乎沒什麼“體面”可言。

在巨型玻璃窗子的另一端,是前來遊覽的“觀光客”。

“死亡氣息”並沒有嚇退遊客,他們反而“興高采烈”偷窺著僅有亞麻布遮住生殖器的冰冷遺體,他們似乎很享受這種偷窺、探究死者生前故事的感覺。

他們甚至還會沉迷其中,在窄窄的過道中,數百名遊客擠在一起,“只為尋求強烈的刺激感。

對於遊客來說,這是一場異常轟動的“表演”,永久開放且免費,還實時出現變化

,Ernest Cherbuliez在雜誌《兩個世界(Deux Mondes)》中寫道。

在“死亡博物館”中,巴黎小混混有了第一個情婦…

很顯然,蜂擁而至的人群,引起了巴黎政府部門的注意。

根據巴黎政府的說法,這種“觀賞”做法,不鼓勵不支援,並表示這是不健康的獵奇心理,“展出遺體”只是為了更快地確認死者身份。

但問題是,在那時的巴黎,為何會出現如此多的無名屍體?!

話說,在1820年前後,巴黎是座擁有70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全歐洲人口榜單中位列第二,僅次於倫敦。

在工業化城市的

迅猛發展之下,

人口呈

爆炸式增長。

在“死亡博物館”中,巴黎小混混有了第一個情婦…

在沒有合理的社會管理之下,死亡順理成章地接踵而來。霍亂、犯罪、苦難、暴力、酗酒、鬥毆、報復、自殺都成了新工業社會的致命要素。

據說,彼時,從巴黎地下管道里、塞納河岸邊發現兩三具屍體,都是日常必備專案。

所以,為了儘快找到死者家屬,也為給太平間減負,市政府便開闢

出的

公開太平間,希望死者家屬儘快為死難者舉行葬禮。

根據統計,到19世紀末,巴黎公共太平間共接待了100萬遊客,其中只有五分之一是前來認領屍體的家屬。

在“死亡博物館”中,巴黎小混混有了第一個情婦…

Ernest Cherbuliez表示,巴黎市政府的公開太平間,變成了“死亡博物館”,人們竊竊私語、大笑、八卦著死因。

遊客們好似在觀賞埃菲爾鐵塔、聖心大教堂,“死亡博物館”甚至曾一度被列入當時的旅遊指南手冊中。

但在凝視死亡時,遊客究竟在看著什麼?

“在頻繁進入死亡博物館的遊客之中,一些人貪婪地窺探著溺水死亡女性的呈灰色的胸部”。

“年輕的小混混們,在停屍房裡有了第一個情婦”。

在“死亡博物館”中,巴黎小混混有了第一個情婦…

“太平間,不太平。這裡成了所有人獵奇的地方。它

所有人免費開放,不少獵奇者特意前去博物館,以免錯過觀賞死亡的絕佳機會”。

由於那時醫學界

沒有開啟冷藏屍體技術,所以死屍會一點點腐敗,直至被送到公共墓地。

經歷了人潮擁擠的

場面後,

公開太平間內的

人流逐漸減少。

人們的獵奇心理

,終

究還是有限度的。

在“死亡博物館”中,巴黎小混混有了第一個情婦…

20世紀初,“圍觀死亡”的現象開始受到譴責。1905年5月3日的《L‘Écho de Paris》日報記者表示:

“把它隱藏起來,不要再讓人們觀看了。”

“我曾進入過這太平間一次,但不是為了看屍體,而是要親眼見證糟糕的狀況——看看那些獵奇的大活人”。

最終,在1907年3月15日,公共太平間關閉了對外開放的大門,這場“死亡觀賞遊戲”永久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END -

Ref:

https://www。slate。fr/story/235466/parisiens-morgue-tourisme-cadavres-paris-xix-siecle

文|任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