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幹成點啥事就得麼得感情

不知道為啥,總有種感覺,直到春節,今年這一年才算過完了,這不春節又快了,我寫篇文章說說我過去一年的體會吧。這篇文章寫完後給周圍的人看了下,反響還是很不錯的,都表示有收益,發出來也希望能幫到大家。

1 慢就是快

有小夥伴說我公號為啥寫熱點新聞內容那麼少,這事也是我去年想明白的最重要的幾件事之一。

我前期蹭過一段時間,效果非常好,文章閱讀量衝得非常非常高,一度讓我有了種”好日子就這樣過下去”的感覺。

但這是個雙向的事,內容在選擇讀者,讀者也會選擇內容。天天蹭熱點,讀者結構也會慢慢發生變化,那些並不關注熱點、在意深度的讀者就會流失,最後都剩下了只看熱鬧的讀者。不是說看熱鬧就不好,只是我跟他們在一起沒法進步。

我後來發現不少有水平的博主,經常蹭熱點,時間長了離開熱點就不會寫了;更重要的是,他的粉絲結構也變了,他再轉不回去了,寫點別的粉絲就嚷嚷,說別寫這個我們不看這個。這樣博主很容易動搖,一直蹭誰都心虛,不想蹭又停不下來。

所以我果斷調整了思路,給自己定了個規矩,寫每篇文章,我必須能學到點啥,也能讓讀者學到點啥。這麼搞儘管閱讀量不像之前那麼高了,但是整體紮實了,我自己一邊寫一邊學,也能保持一個不斷進步的勢頭。

我想了想我以前做過的很多事,其實沿著既有路線慢慢搞下去就可以了,但是總是因為各種原因情緒波動,患得患失,急於求成;要不就是意志消沉,太過在意被人評價,反正是最終搞黃了。多年以後一覆盤,發現絕大部分搞黃的事,基本跟”心態崩潰“有關;甚至這個公眾號,我放棄過一次,考慮放棄過幾十次。

大家也都可以反思下,是不是大部分沒做成的事,跟能力關係都不太大,主要是當時想法太過奇葩,太過急於求成,自己把自己給坑了?

我也經常收到各種批評,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這是沒辦法的事,以前這玩意挺干擾我,經常讓我陷入自我懷疑;現在好多了,能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排除在外了。

比較有意思的是,從我只有200個關注者開始,就不斷有人說”博主你寫得不如以前了“,到如今全網幾百萬關注了,還在聽這種聲音,現在想想,確實是沒辦法的事,不管你做啥,都會有人不喜歡,如果太過關注負面評價,那啥事都別幹了。

而且“心態崩潰導致事情被搞黃”這個邏輯到處都適用。比如有人炒比特幣、白酒、電動車、光伏,從價格很低的時候就開始炒,等到這些東西價格都非常高了,他們反而沒賺到錢,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在波動中上漲的,大部分人隨著價格的波動各種操作、各種買賣,最後看著好像折騰很多年,其實根本沒賺到。

不管幹啥事,都要情緒穩定,最好是麼得感情。

我前段時間在知乎回答問題的時候,當時討論的是到底能不能一輩子做技術。

突然發現個問題,其實能不能一直做,和技術賺不賺錢沒關係,關鍵是自己的心態。因為你慢慢地會承擔以下非常慘烈的痛苦:

你最好的朋友升職加薪了你沒有;

你大學同學發財了你沒有;

你親戚漲工資了你沒有。

這些傷害非常大,遠遠比“技術有沒有前途”重要得多。可能你自己三十多歲幹著技術,一年能賺大幾十萬,別人還挺羨慕,但是你的內心卻很崩潰,因為你周圍的人去做管理了,收入比你高;你久久沒法平衡,最後對職業產生了厭倦,手裡的活越看越煩人。

同理,我最近不是認識一些網文大神嘛,書寫得好好的,突然就太監了,我還挺納悶。我說那麼多人等著看,為啥就太監了?原因不一,基本都是後期出現了落差,自己覺得寫得不如以前了;或者被人罵了,追更的人少了,反正心態崩了。其他人覺得寫得還可以,但是作者自己經歷了一波跌落,心理上維持不下去了,手裡的活再也沒有吸引力了,只想儘快練個小號。

所以我這幾年有個感受,每個成事的大神,都得對抗無數心態上的崩潰。別人潑髒水,自己天性裡的惰性,還有社會比較導致的失衡,這些痛苦更加持續、更加傷害大。

回到文章話題,當一個博主吃慣了熱點流量後,這種流量本來就不太穩,情緒隨著流量波動,非常不利於身心健康,而且容易陷入各種沒啥道理的自我懷疑。另外,熱點文章保質期特別短,也就一兩天,過了就沒法看了,這和我一直以來的想法是相違背的。

我以前說過一件事,我說自己乾和上班有個明顯差別是”長尾效應“,你在公司搞個產品出來,公司付了你工資,然後就沒了;將來這個產品能賣多少錢,能賣多少年,都跟你沒關係,哪怕這個產品創造出來一個巨大無比的公司,也跟你沒關係。

但自己搞出來的東西自己賣的話,就有一個隨機性和長尾性。隨機性說的是你的作品可能會沒啥效果,但是也可能會爆火,爆一個可能就能改變一生。”長尾性“說的是你今天的一篇文章,明年可能還在給你吸流量,很多文章疊加在一起,就會產生一個巨大的長尾。

人總是要做選擇的。選擇短期還是長期,是快還是慢,都得主動選,最起碼得做到讓自己不做流量的奴隸,能夠靜下心來研究點價值輸出。

所以我後來就下決心能不蹭就不蹭,爭取每篇文章我自己搞明白一件事,比如上一篇電動車,我看了幾十萬字的材料,找了十多個業內大神,最後反正我自己對電動車的理解上了一個臺階,也讓讀者有所收穫。

2、 價值網路

這個問題也想過很久,如果要是做買賣,到底做什麼樣的買賣才能又大又長久?

現在有個想法,叫”價值網路“,也就是你能提供價值——能幫到別人別人的東西叫價值;你還需要網路,網路讓價值不斷放大,價值讓網路不斷鋪開。

這個說得有點繞,但是舉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最明顯的是蒸汽機。這玩意其實一直都在,從雅典時代就有了,而且一直在被人改進。瓦特其實是個臨界點,在他之前,蒸汽機一直在礦井裡抽水,也能幫上點忙,但是故障率和笨重性嚴重束縛了這玩意,優點缺點一抵消,缺點佔主流,導致一直沒法鋪開。

瓦特改進之後,蒸汽機才開始變得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能提供正向價值,大家也就需要這玩意。用的人越來越多,就會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並使用,慢慢也就勢不可擋,席捲全世界。改進之後蒸汽機用在了火車上、輪船上,大英帝國跑步進入了新時代。

大家做其他事情都是一樣的。但凡能成的事,肯定是給別人多多少少提供點價值的,只有大家獲取到的價值大於付出的時間成本,你做的這事就會跟那個蒸汽機似的有人需要。

另一件事是”網路“,網路不是咱們用的這個網路,可以理解成”連結“。而是一種互相背書的關係,類似你基友用過一個東西不錯,介紹給你;你用了也不錯,介紹給另一個基友,說不定他就收到兩次推薦了,可能更喜歡這個產品。

而且網路裡有大熱點,被他們推薦一次,可能頂被人一萬次,類似淘寶店裡經常說“薇婭李佳琪推薦”一樣。還有那種奇葩事,老先生的畫一輩子沒人理會,突然被大畫廊選中拍賣一次,於是身價暴漲。

有價值的東西會自己形成網路,這裡的價值又包括很多東西,比如知識、方法論、安撫情緒什麼的。

所以說不管做啥,首先第一想到的是能不能提供價值?而且是持久的那種。

如果可以,那就不斷輸出,慢慢讓價值沿著網路擴散。

3、微小迭代

我當初剛踏入軟體行業的時候,經常納悶一個專案工程幾百萬行程式碼,大家是怎麼寫出來的。

後來發現這確實不是個事。如果一次性寫這麼多出來,確實比較麻煩,但是專案跟樓盤似的,都有一期二期三期,每次加點新功能,慢慢就變得非常離譜了。

我見過一個奇葩的專案,最早是客戶擔心裝置過熱,又不想在現場看著,於是讓我們給做個小功能,一旦過熱,就給客戶發個簡訊。一個實習生總共寫了不到五十行程式碼搞定,後來客戶說要不把其他的一些故障檢測也發簡訊提醒,這樣需求越來越多,一直折騰,折騰了五六年,現在已經衍生成了一個獨立的管理系統,還能單獨賣錢。

其他軟體專案也差不多。每年做幾個月,每次加幾個小功能,慢慢就變複雜了。有些軟體被某個公司做了幾十年,形成了壁壘,其他人想加入非常困難,比如那幾個著名的資料庫公司和作業系統公司。

包括我們上文提到的蒸汽機,瓦特在紐科門蒸汽機上做了改進,後來又有人在瓦特的蒸汽機上做了改進,特里維西克又在瓦特的蒸汽機上做改進,成了高壓蒸汽機,用在了火車上。這玩意也是個進化的過程。

這幾年我發現做產品、運動和寫文章,都差不多,一開始搞個小的,慢慢往大折騰。後來發現馬斯克在一個談話類節目裡也講到這事,忘了原文怎麼說的,大概意思是“微小迭代”,這對我衝擊很大。也就明白了那句話,“做大事和做小事差不多”,反正再大的事,也是分成很多個小事慢慢搞。

我寫文章也是,看著一大篇,如果一口氣寫出來確實比較虛。現在也是寫好幾波,先寫個架子,然後再慢慢填,或者把微博裡的內容找過來塞進去;一開始沒法看,改幾遍就成型了。

我現在也開始覺得,不管啥事,只要能分成足夠小的可操作步驟,基本啥事都搞得定。

4、尾聲

這些年有個感受,人可以選擇自己做的事,做的事也會反過來塑造人,互相之間是一個相互進化的過程。

還是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事,能夠長期輸出價值。價值去創造網路,價值反過來也會塑造你。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得不錯,那就點個贊吧,多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