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程無限冥王星---冷戰中的美國秘密核動力巡航導彈

航程無限冥王星---冷戰中的美國秘密核動力巡航導彈

如果想要讓巡航導彈在地球上實現無限航程,利用現有的石油燃料或其他化工燃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換作是核動力,那麼一點點核原料就可能實現這個目標。使用核動力來推進導彈,從來不是什麼新鮮話題,在冷戰時期,美國就執行過一項絕密的“冥王星”計劃,目的就是要開發一種能夠在低空以超音速飛行且航程無限的巡航導彈(SLAM)。

航程無限冥王星---冷戰中的美國秘密核動力巡航導彈

“冥王星”計劃始於1957年,當時美國空軍和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指派勞倫斯放射實驗室開展一項專項研究,驗證把核反應堆產生的高熱應用於衝壓發動機的可行性。這就是後來的“冥王星計劃”。其實這種核動力衝壓發動機的原理說起來並不複雜:導彈在高速飛行中,前方氣流會在衝壓效應作用下從進氣道進入,此時如果讓氣流流經核反應堆,就可以利用核反應釋放的驚人熱量迅速加熱這些空氣,讓它高速膨脹,從噴口排出,產生向前的推進動力。想法簡單,工程實踐的挑戰卻異常艱難。既然是裝在導彈上,那麼這種核動力衝壓發動機就不可能像民用核反應堆那樣包裹上厚厚的混凝土外殼,而是必須做得足夠緊湊足夠輕巧,還要滿足連續飛行上萬公里的要求。核動力發動機的長壽特徵可以讓導彈連續飛行數個月,這樣導彈就可以長時間留在空中“巡航”,等待最後的目標確認和攻擊指令。

航程無限冥王星---冷戰中的美國秘密核動力巡航導彈

航程無限冥王星---冷戰中的美國秘密核動力巡航導彈

“冥王星”計劃對美國當時的冶金和材料科學提出了極為嚴苛的挑戰。控制反應堆所需的氣動馬達必須在高熱和高輻射環境下穩定工作,否則導彈的飛行狀態就無法保證

導彈要實現全天候低空超音速飛行,這意味著代號包括Tory的核反應堆在內的許多部件必須經受強烈氣動加熱的考驗,其溫度之高甚至可以讓普通金屬材料熔化。核反應堆需要使用金屬陶瓷核燃料,為此五角大樓委託庫爾斯陶瓷公司為導彈核反應堆特製了50萬枚鉛筆大小的陶瓷核燃料棒。

航程無限冥王星---冷戰中的美國秘密核動力巡航導彈

航程無限冥王星---冷戰中的美國秘密核動力巡航導彈

為了達到衝壓發動機工作速度,導彈會從地面使用火箭發動機助推發射增速。達到巡航高度後,核反應堆進入工作狀態,導彈開始衝壓動力飛行。既然上了核反應堆,導彈就不必再擔心射程和留空時間這些瑣事。“冥王星”可以像幽靈一樣在大洋上空轉圈永不間斷地巡航,一旦接收到攻擊命令,便會以超音速飛向蘇聯境內的目標,把可怕的死神帶向遙遠的地方。

按照設計,“冥王星”導彈攜帶的核彈頭不止一個,而是多個,它能在攻擊航路上向途徑的多個目標分別投下核彈頭,像是一架無人駕駛的洲際轟炸機,頗有些後來分導式多彈頭彈道導彈的架勢——對於一種航程接近無限的核動力巡航導彈而言,這當然是一種需要發掘的潛力。按照構想,投完彈頭還不算完,導彈還將在敵方人口稠密地區上方低空飛行長達數週,利用其放射性排氣製造可怕的輻射汙染。但是導彈的核反應物質事實上並不與進氣直接接觸,這種汙染效果並不大,難以令美軍滿意——如果導彈尾氣真的汙染強烈,那從本土飛出這一段航程造成的麻煩該怎麼算?當導彈消耗掉所有核燃料最終墜毀時,倒是會給敵方造成一次附加核汙染,不過這種效果肯定比不上核彈爆炸來的厲害。

航程無限冥王星---冷戰中的美國秘密核動力巡航導彈

1961年5月14日,“普路同”計劃研發的第一臺核動力衝壓發動機Tory-IIA裝上軌道車上在能源部所屬的內華達試驗場進行了首次啟動,工作了數秒鐘。3年後,Tory-IIC再次進行了5分鐘的全功率測試。雖然測試表明核動力發動機的確可以讓導彈長時間飛行,但是國防部此時的想法卻有了變化。經過評估,國防部認為這種武器是在過於激進,技術風險仍然較大,可靠性還難以令人信服,最關鍵的一點是費銀子,你想一枚導彈一個核反應堆,那花錢還不是海了去了。但這都不是最要命的,萬一導彈發射後出了故障,一頭栽在自己的國土上,那引發的核危機就只能自己去善後了。當時洲際彈道導彈技術已經趨於成熟,研發成本和打擊效果都更為理想,美國逐漸也就“冥王星”計劃失去了熱情。終於,在1964年7月1日,歷經7年零6個月研發之後,“冥王星”計劃宣告取消。

航程無限冥王星---冷戰中的美國秘密核動力巡航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