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時期的手錶是什麼樣的?為什麼中國沒有發明出國的手錶呢?

封建的中國沒能發明手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不會生產手錶。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領導人為了給即將出國的駐外大使壯行,決定給每人發一塊手錶。由於沒有國產表,只好發給瑞士手錶,其中有勞力士、歐米茄。手錶是專門從香港買來的,用了不少外匯。

1955年,上海成立了手錶試製小組,試裝成18只長三針17鑽的細馬手錶。這些手錶精密度不高,有的每天誤差達120秒。1958年,我國第一家手錶廠——上海手錶廠建成,當年生產出上海牌手錶13600只,從此結束了中國只能修表不能造錶的歷史。

從全國解放後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大陸有三家響噹噹的各有數千職工的手錶廠,一家是北京手錶廠,一家是上海手錶廠,一家是天津手錶廠。那時,手錶十分稀罕,北京產的雙菱、上海產的上海、天津產的海鷗,都要憑票供應,還供不應求。

1968年,上海手錶廠年產手錶突破100萬隻大關,我國手錶開始擺脫以進口為主的歷史。沒幾年,該廠年產手錶又突破500萬隻。據統計,上海牌手錶的產量至今已高達數以億計了。

上海鐘錶行業最興旺的時期,有24家工廠,一個研究所,20個經銷部門,還有一所職工大學,全行業在編職工達3萬多人。上海最大的5家手錶廠,除了上海手錶廠,還有上海第五鍾廠更名的上海第二手錶廠,求精鎖廠等18家廠組建的生產女式手錶的上海手錶三廠,上海秒錶廠更名的上海手錶四廠,生產數字顯示式石英電子錶的上海手錶五廠。上海手錶廠在不擴大生產場地的情況下,搭建了大大小小50多隻擱樓,努力生產。上海牌、鑽石牌、寶石花牌等手錶源源不斷製造出來。

中國加入WTO以後,關稅大幅度降低,國外手錶大舉“入侵”中國。許多中國人開始青睞起、購買起外國手錶了。中國手錶開始走下坡路。曾經創造過2億元人民幣利稅歷史的上海手錶廠,利稅“跳水”,有一年甚至慘跌至僅區區數萬元。

面對頹勢,中國各地手錶廠有的讓數千名職工下崗轉崗,有的與外國手錶公司合資經營,有的接連更換了8任廠長,然而仍舊無法停止虧損。國產表年產萎縮到只有數千只,還大量壓在倉庫裡,無法售出。一些手錶廠只得靠給各行各業製造各式各樣的“紀念表”過日子。一些手錶廠家炒作“吉祥”編號、“特殊”編號,結果有的賺了一票,有的大蝕老本……

但中國手錶業並非走進了死衚衕。後來有9箇中國人在深圳盤下20平方米的廠房,成立了飛亞達表業公司。他們將手錶取名為“飛亞達”,立下了“飛出亞洲,達至全球”的抱負。飛亞達手錶的質量達到世界水準,價格卻只是世界名錶的幾分之一,在國際上頗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