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徽公路歷險記,如果作者他們真的出了危險,我們會失去什麼

歷史是比較枯燥無味的,同時因為是官方的原因,我們可能看不到其中隱藏的事實,看到的是那時候官方願意讓我們看到的東西,今天我帶大家看看一位畫家的回憶遊記,題目叫做《杭徽公路歷險記》。

杭徽公路歷險記,如果作者他們真的出了危險,我們會失去什麼

杭徽公路昱嶺關段杉樹嶺

我們先來說說作者潘勤孟,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是你知道《三國演義》、《紅樓夢》、《東周列國傳》……等等大量的連環畫作品嗎?這些最經典的連環畫很多就是潘勤孟改編和創作的,如果他那次出行脫險失敗,我們有可能會失去一個充滿夢想的童年。

杭徽公路歷險記,如果作者他們真的出了危險,我們會失去什麼

連環畫《三國演義》精彩部分

杭徽公路歷險記,如果作者他們真的出了危險,我們會失去什麼

潘勤孟(1911-1982)

這篇《杭徽公路歷險記》發表在1943年的《新都週刊》上,而所寫的事情發生在1935年的初夏,當時是潘勤孟和他的叔父、叔母以及汽車伕(司機)一行四人去黃山遊玩,在杭徽公路安徽段發生的驚險回憶。

潘勤孟自認為自己去過國內很多地方旅行,唯獨對八年前從杭徽公路到黃山的旅程“

回味無窮

”,或者說是“

緊張刺激

”更為恰當。

他們從滬杭公路到杭州,原本蔚藍的天空到了第二天已經陰沉起來,眼看就要有暴雨,潘勤孟為了計劃,忽悠叔父、叔母堅持去黃山,於是他們就開著7000多大洋新買的汽車上路了……

杭徽公路歷險記,如果作者他們真的出了危險,我們會失去什麼

三陽坑汽車站

車子出了杭州不久,先是小雨,然後大雨,接著暴雨,然後又來了伴奏的雷電,這種天氣放到現在出行也是讓人不放心的,潘勤孟直接說汽車的雨刮器是兩根小針,以表達對大雨的不滿,那麼這個時候的杭徽公路是什麼樣的呢?遊記中寫道:

杭徽公路那時候築成不久,路面很鬆,大雨之後,一片泥濘,車胎把路面陷成一條深溝……

這段描寫,其實是證明了我及我的朋友們的推測,那就是杭徽公路通車禮的時候,只是道路貫通,路面是沒有硬化的,換句話說杭徽公路通車之後的多年應該是夯土路面,那麼這是在道路平坦的浙江地帶,到了安徽又是什麼樣子呢?

杭徽公路歷險記,如果作者他們真的出了危險,我們會失去什麼

當年的5噸壓路機

潘勤孟在文章中寫道,原本中午應該到達徽州(歙縣)吃午飯,由於車輛封閉,大家支援不住了,便停在了昌化歇息,期間遇到了熟人曾虛白一行,雨勢稍小有放晴趨勢之後,潘勤孟一行堅持完成旅行,便和熟人分開,繼續前進,等待他的是一路跌宕起伏的過山車旅程。

昌化往前就是浙皖交界,這裡高山重疊,公路依山而建,高低上下,坡度很陡,好訊息的雨停了。路面經雨水傾注,很是溼滑,上山之時,車輛開足馬力,車輛仍然是步履闌珊,然而這並不是可怕的,下山的時候,才是最嚇人的時候。過了昱嶺關,除了要應付蜿蜒山路、路邊的懸崖,還要和雨後漲水的新安江做心理上的鬥爭(作者可能不知道這條江的名字,正確的叫法應該是昌源河,此處離新安江尚遠)。作者描寫的杭徽公路這段路是“狹小的可憐的路基”。

杭徽公路歷險記,如果作者他們真的出了危險,我們會失去什麼

左右為難的汽車路

潘勤孟一行開始的時候盼著汽車伕快點到達徽州,現在卻是盼著車伕慢點再慢點,因為公路為了遷就地形(主要是沒錢),拐彎抹角,左面高山,右邊激流,汽車伕轉動的方向盤,過度一二分,不是撞山便是墜河。開始的時候,潘勤孟還囑咐汽車伕慢一點,但是看到車伕眼睛瞪得像銅鈴一般,也就“聽天由命”了。

就是在這樣的路況下,他們還是遇到了“秋名山車神”,一輛飛馳而來的道路工程車和潘勤孟一行的車輛差點相撞,如果不是又下起了大雨,而雙方又都不習慣水戰,肯定會有一場激烈的“正義之戰”,這恐怕就是路怒症的先祖吧!這讓我想起現在的歙縣不少道路上,都有呼嘯而過的“車神”,他們的車子應該是沒有安裝一種叫“剎車”的裝置,我每次看到前面和後面有車都很緊張,尤其害怕雙車交匯時候拖著長音的“嗚”聲,然後就再也看不到剛才的車輛了,如同他們沒有出現過一樣。

杭徽公路歷險記,如果作者他們真的出了危險,我們會失去什麼

這樣的道路的確狹窄

過了這一段山路,他們終於到達了淳樸的徽州。由此可見,潘勤孟對於徽州那是真愛了,在經過驚魂的山路,和工程車差點相撞之後,還是非常高興地承認徽州是“淳樸”的。

第二天他們探聽到道路修復後驅車去湯口,經過太平橋時,潘勤孟還感嘆古人似乎知道會通公路一般,把一座大橋修得如此寬闊,是一處偉大的工程,在經過楊村之後,突遇巨石塌方,只差一點,就被壓成粉末了。

杭徽公路歷險記,如果作者他們真的出了危險,我們會失去什麼

一路塌方不斷

作者寫到這裡就沒有繼續了,我不禁想,如果他們不是歷險記而是遇險記,後果會是什麼呢?潘勤孟,我們小時候看的小人書很多都是出自他的繪畫和改編。和潘勤孟一起出行的叔父叫潘序倫,被譽為中國“會計之父”,是傑出的會計學家、審計學家、教育家,如果缺少了他,我們又會有什麼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