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戰屢敗:傳統武術“愛好者”為何一勝難求?

很多“傳武“(傳統武術)愛好者似乎走進了一個邏輯誤區,在對武術的技擊性、格鬥性、健身性、哲學性津津樂道的同時,卻對訓練管理、實戰機制、飲食管理、抗擊打練習等方面所知有限。究其原因,無非是圈子問題,常年的在小圈子裡閉門造車,可不就是一葉障目了?

如今是自媒體時代,到了網上,“傳武愛好者“和散打、綜合格鬥練習者的比賽影片那叫一個鋪天蓋地,令人不舒服的是,“傳武”卻一勝難求。

屢戰屢敗:傳統武術“愛好者”為何一勝難求?

太極雷雷在比武中被對手打哭

透過對比賽過程的觀察,我們大約可以總結出幾個問題。

“傳武“人士的抗擊打能力較差,且體能不強,無法進行長時間的鏖戰,就算是偶爾擊中對手,因為力量不足,給對手造成的傷害有限。另外,防守習慣不好,防守動作不科學。

所以,我們就會時常看到類似的畫面。“傳武”人士一般在前兩三分鐘還能和對手打得有來有回,但時間一久,體力就跟不上了,這就折射出其平時訓練不繫統的問題了。

我們再去看看職業格鬥手(包括職業拳擊手)的訓練影片,他們每天都會在助手的配合下略顯機械的重複性地練習一系列基礎動作,還要藉助一些專業的輔助器械,主要都是一些閃避和抗擊打練習,既單調又不漂亮,可到了賽場之上,往往都是這些不起眼的習慣性動、訓練成果直接決定了比賽的結果。

屢戰屢敗:傳統武術“愛好者”為何一勝難求?

訓練中的泰森

“傳武”者的訓練情況就簡陋多了,有些人甚至是穿著皮鞋和夾克衫在做一些練習,其練習環境和條件都十分原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想提實戰能力(包括抗擊打能力)就成了偽命題。你看,很多傳統武術愛好者練了一輩子,至護具都沒有用過,更不要說實戰了。

說到“傳武愛好者”在比賽時的防守問題,就讓人哭笑不得了。透過那些自媒體釋出的“民間比武”(其實有違反政府相關規定之嫌)影片,我們就能發現一個現象,他們大多不太注重對自己頭部區域的保護,在搏鬥過程中,“傳武愛好者”基本都是“仰著頭”去進攻和防守的。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古代習武者可不是這麼做的,所以,不可將其武斷地歸結為古代傳統武術在技法上的缺陷。

屢戰屢敗:傳統武術“愛好者”為何一勝難求?

馬保國在比賽中仰著頭進攻,被對手擊中面部倒地。

媒體人梁宏達先生曾任武術雜誌“”精武“”主編多年,據他考證,其實大眾認知中的的武當派是不存在的。武當山地區的武術門派眾多,但有很多都自稱是武當派之正宗。

說到了武當派,就不能不提太極拳。

著名導演徐浩峰是一個痴迷於傳統武術的人,由

他自編自導的《一代宗師》獲得了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另一部《師父》入圍過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刀背藏身》獲得第4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其實

徐浩峰

在2006年就創作過一部紀實文學《逝去的武林》,其中詳盡地介紹了古代“武林”中的諸多秘聞,還有很多練習傳統武術的具體方法,深受廣大武術愛好者們的喜愛。

可以這樣講,

徐浩峰又是一位實至名歸的“武術學者“,他對“太極拳的起源”曾進行過深入的實際考據,最終的結論是,張三丰並不是太極拳的“創造者”。和著名的拳種形意拳一樣,這些流傳甚遠的武技,每一招一式,無不有著戰場刀、槍的影子。

屢戰屢敗:傳統武術“愛好者”為何一勝難求?

徐浩峰

太極拳的起源:其實就是明代抗倭“戚家軍”的“軍體拳”

根據明代“紀效新書”中的一些記載顯示,其實太極拳的雛形是來自於“戚家軍”中,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軍體拳”,說白了,其每一招一式都是古代戰場上的“殺人技”!

屢戰屢敗:傳統武術“愛好者”為何一勝難求?

戚家軍剿滅倭寇實戰復原圖

也就是說,“太極拳”的本來面目,並不是今天這個樣子。可是,今天的太極拳動作為什麼如此優美呢?

這就要從一段武林傳說講起了。

八卦掌的創始人董海川曾因失手打死了人,就淨身進了王府中當了一名護院。

太極大師楊露禪為了推廣太極拳,去京城開展武術教學。

當然,這個教學是要收費的。在古代有一種”窮文富武“的說法,就是說習武的學習成本比讀書還高。所以,晚清的京城習武者們並不像一些小說中講的那樣,大多都是窮苦人家的弟子出身,恰恰相反,很多人都是非富即貴的富家子弟。

所以,在招生過程中,漂亮的招式動作就成了一種最好的“促銷“,楊露禪就在太極拳原有的技法基礎上加入了一些優美的有文化儀式屬性的動作。久而久之,幾個流傳最廣的太極拳套路就變成了今天樣子。

據傳說,在一些貴族子弟的“組織”下,楊露禪和董海川進行過一場比試。雙方打得十分精彩,場面上讓人眼花繚亂,據說打了半個時辰(約等於現在的一個小時。)不分勝負,而且沒有人受傷。

屢戰屢敗:傳統武術“愛好者”為何一勝難求?

古代比武想象圖

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推測,這兩位應該是提前私下進行了溝通,這麼打,既能體現出二人高超的武術修為,又不至於影響日後的“招生授徒”。

記得小時候聽評書,《岳飛傳》裡有個金國猛將力大無窮,手使兩把大鐵錘。在和宋軍交戰時,哪個武將碰到他的兵器,不是虎口被震裂就是兵器被打飛到天上,一炷香的功夫才落到地面。

宋軍中有個以槍法精妙著稱的高手前去挑戰,他的技術太好了,所以倆人幹了一百多個回合都不分勝負,但是,他的槍從始至終都沒有碰到對方的錘。

這是怎麼打的?我腦補了30年的畫面,始終無法理解。

屢戰屢敗:傳統武術“愛好者”為何一勝難求?

古代武將單挑

當然,現代格鬥場上是不能用兵器的。

但無論是花槍戰大錘,還是用戰場上的刀槍動作“化”出來的太極拳,真想分出勝負,不火星撞地球、火花四濺,那是不可能的。

如今不同了,關於長時間的纏鬥,網上有不少實戰影片。

比如近五旬的老拳王福爾曼打過的一場拳王爭霸賽。對手穆勒年輕力壯,兩人打打歇歇,幹了9個回合。老福爾曼被穆勒揍得鼻青臉腫,可依然頑強地屹立不倒,在第9個回合將要結束的時候,福爾曼的右手重拳終於擊中了對方一拳,直接KO取勝。比如嘴炮康納和小鷹的世紀大戰,打得慘烈無比,最後嘴炮被小鷹用柔術纏繞的生無可戀,只能認輸。

屢戰屢敗:傳統武術“愛好者”為何一勝難求?

嘴炮康納被小鷹降服

這體現出搏擊手自身超強的抗擊打能力、耐力、重拳的恐怖殺傷力,無一不證明了練習搏擊是需要日常的大量基礎練習和實戰練習才行!而如今的傳統武術練習者們的屬性大多都是一個初級愛好者罷了。

中國太極拳的開派祖師是陳王廷,明朝時的河南人,其實他的基礎功夫是來自家傳,其祖上曾在“戚家軍”中服役。

我在這裡做一個個人推測,陳王廷的父輩應該是軍中的下級軍官,戰爭結束後,其把源自戰場的“太極拳”雛形技法帶回家鄉,經過自己的創制,加上後代們發展和傳播,才有了今日的太極拳。

屢戰屢敗:傳統武術“愛好者”為何一勝難求?

太極拳健身

如果有“傳武”人士質疑這個推測,我也坦然接受。可是,把“太極拳”的起源定位於古代中國的戰場上,就真的辱沒了它嗎?

我看啊,很多所謂的“傳武”愛好者們,根本就是老舍先生的《斷魂槍》中的“他們”,長此以往,“傳武”是很難在在搏擊賽場上能有揚眉吐氣的一天了。請“僱傭軍”(精於散打卻學習過武術的專業選手)打武術比賽、不談實戰談養生,都是無法拯救傳統武術的。

“可是,他們到處為沙老師吹騰,一來是願意使人知道他們的武藝有真傳授,受過高人的指教;二來是為激動沙老師:萬一有人不服氣而找上老師來,老師難道還不露一兩手真的麼?所以:沙老師一拳就砸倒了個牛!沙老師一腳把人踢到房上去,並沒使多大的勁!他們誰也沒見過這種事,但是說著說著,他們相信這是真的了,有年月,有地方,千真萬確,敢起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