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把讀過的書變成自己的知識?

諺語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讀書總會有個目的。



哪怕是覺得有趣,或者修身養性。



更多的目的是為了把書本中的內容,轉變成自己的知識。

一、解惑

讀書的第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解惑。



當使用書中的知識,解決了自身的疑惑,它就不再是靜止的,而是我們的身體的一部分。



人生充滿了各種困惑。



有些困惑過段時間,會自己消失;有些困惑,會如影隨形困擾一生。



不論短期的,還是長期的,我們都想解決。



壓在心裡,會導致恐懼與焦慮。



那讀什麼書,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呢?

書海,猶如一大鍋亂燉,有肉有菜有配料,想要吃什麼,需要自己去挑。

1、心理困惑。



看一些心理學書籍比較好,如畢淑敏老師的、武志紅老師的。



假如有心的觀察,會發現幼兒的教育,往往不是從認字和數數開始的,而是聽故事和玩遊戲。



這些東西,更符合原始的本能。



遠古人類是先從故事開始理解世界,後面才出現文字的。



所以,看故事性的書籍,會更感興趣,並且影響更深刻。



如《遇見未知的自己》。



扉頁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很有故事寓言性。



故事,吸引人;寓言,所有內心的困惑都源於自身,外界只是內心世界的一個投射。



2、賺錢困惑



賺錢,是初入社會,最關鍵的困惑。



只要賺的不夠,就永遠是一個困惑纏繞著。



躺平也好,平躺也罷,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



可以看一些經濟、理財之類的書籍。



如《小狗錢錢》《富爸爸窮爸爸》,開啟對金錢的理解。



3、婚姻困惑



一個人一生,絕大部分困惑,都源於賺錢和婚姻。



婚姻最大的困境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貧窮,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各種缺失。



只有層次相當的人,才會在一起。



一個內心有缺失的人,遇到的也大機率是一個內心有缺失的人。



一個人的問題已經很難,兩個人的問題碰到一塊,更糟糕。



要補很多東西,心理、經濟、親密關係等等。



稻盛和夫說:“人生的意義在於磨練靈魂。為了離開人世時,心靈比出生的那一刻,更美麗善良。”

這是一生的事情。

二、做事

解惑,有點抽象,不好找到針對性的事情。



先去做事,找個賺錢的點子,嘗試下。



開始嘗試時,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後再去搜索,翻書,找答案。



以終為始。



用解答問題的方式,去讀書,有個明確目標。



在解答問題的同時,做好事情,事後再做個總結。



然後做下一階段,不斷使用知識。



《紅樓夢》裡有一句名言:“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學問。”



只會讀書,不會做事的人,稱為“書呆子”。



而會做事的人,甚至不需要讀書,也能成功。



社會就是一所最好的大學。



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質就是在吸收真實的知識。



書本的內容,到真實世界還是有個距離的。

三、成長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有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呆在舒適區內。



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為標尺,去丈量外部的一切,以為丈量到就是整個世界。



其實,那只是舒適區而已。



但是呢,人無法丈量自身,只能透過周圍的反饋來判斷。



蘇軾在《題西林壁》寫下這麼句哲理性很強的詩句: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要想辦法站在高處,或者跳出自己的視角,來觀察世界。



否則,永遠是“井底之蛙”,不能成長。



當遇到瓶頸時,可以大量讀書。



不侷限具體的書籍,越雜越好,可以去看別人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古人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那是古時候,社會變化很慢,書籍上記載的事情,上千年都差不離。



現在讀書,要讀一些新的暢銷書,和自己專業不一樣的書,把自身的邊界開啟。



書上記載的是已經發生的事情。



最新的事情,在社會這本書上,要多見見不一樣的人,多到一些私密的內容平臺去學習。



那裡才會有最新的資訊。

推薦閱讀:

一個很有用的賺錢公式

如果有幫助,麻煩關注、點贊、轉發支援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