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2021第一槍:邁向分散式雲 X 雲原生的星辰大海

愛因斯坦曾說,“

若無某種大膽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識的進展的。

”去年的華為雲TechWave全球技術峰會,向我們展現出了創新與普惠所碰撞出的想象空間。

4月8日,今年的華為雲TechWave全球技術峰會舉行,更是向我們立體化地展現出新想象:

華為雲,以分散式雲 X 雲原生重構雲基礎設施,創新普惠,為企業鋪就全面雲化、全棧智慧之路。

為什麼是分散式雲?

在這次峰會上,“分散式雲”是出現最多的詞彙之一,華為云為什麼要花如此大篇幅講分散式雲?分散式雲對企業又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不妨從峰會上披露的一個案例講起: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全景展廳,是三面超高畫質大屏環繞的全景空間,使用手機和VR眼鏡直連,紙本漫畫書變成了全景影片,你可以雲逛圖書館、雲鑑寶、雲賞書,獲得270度的全維度體驗……這種沉浸感體驗的背後,是中圖雲創與華為雲聯合打造的全景新閱讀方案,其中智慧邊緣小站IES就擔綱重任,它本地化部署、低時延互動,可以滿足實時渲染的需求,幫助國家圖書館實現VR場景創新。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到,分散式雲具有獨特優勢:

距離企業的資料和業務活動發生的物理位置更近,所以能實現更低的時延、更低的資料成本、更好的體驗。

可能你會說,雲計算不就是不限位置、資源隨時隨地取用嗎,為何還需要分散式雲?的確,雲計算相比傳統資料中心是分散式的,但因為其往往與最常見的配置繫結在一起,具有某種意義上的“中心化”,相比起來,分散式雲距離業務位置更近,是更與企業具體需求匹配的雲服務模式。

比如,對於網際網路公司來說,分散式雲可以將直播、線上教育、VR渲染等需要大流量、低時延的業務部署在智慧邊緣雲IEC上,更好滿足業務需求。而對於政企行業來說,分散式雲可以對智慧園區、工業智慧、醫療影像分析等需要低時延、資料合規性要求較高的業務進行更好的支撐,而對於零售門店、線路巡檢、關鍵裝置遠端維護等分散分佈的業務,分散式雲的效率也更高。

華為雲2021第一槍:邁向分散式雲 X 雲原生的星辰大海

在這次峰會上,華為云為我們展現出了真正的分散式雲的樣子:

一朵分散式雲實現全場景覆蓋,一張分散式網路滿足便捷和安全接入,一致執行環境構建無差別體驗,一套管理體系應對精細化的企業治理。

一句話,華為雲的分散式雲解決方案,讓企業徹底打破公有云和私有云的隔閡,獲得了“一朵雲”的體驗,為全面雲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雲原生2。0再進化

“雲原生2。0”是這次峰會的另一個熱門詞彙。在去年,華為雲在業界首次提出雲原生2。0,將業界熱門的“雲原生”上升了整整一個維度。正如華為雲CTO張宇昕所說,雲原生1。0階段,是企業將業務從線下搬遷並執行在雲上,是“ON Cloud”;而云原生2。0階段,企業是讓業務生於雲、長於雲,是“IN Cloud”。

簡單來說,雲原生1。0階段已經是很大的突破,但傳統應用單體架構過於厚重、煙囪式架構帶來的問題其實沒有得到解決,這樣百廢待興的狀態無法讓企業真正邁向數字化、智慧化轉型。相比起來,雲原生2。0階段才是徹底的雲化,不僅能放手發展新業務(新業務雲化),更能與老業務在雲上協同,從而讓企業真正成為“新雲原生企業”。

華為雲2021第一槍:邁向分散式雲 X 雲原生的星辰大海

在這次峰會上,華為雲將雲原生2。0再進化,而且這種進化是全方位、立體化的,涵蓋了基礎服務、音影片、應用使能、資料使能、AI使能、IoT、安全等各個領域。拿雲原生基礎設施的進化來說,華為雲就透過三大創新升級,讓雲原生具備三個“全”:全鏈路,讓雲原生可觀測場景覆蓋全鏈路;全品類,讓雲原生製品庫支援全品類;全週期,推出的國內首個雲原生服務中心OSC讓雲原生服務的治理可以覆蓋全週期。

最近蘇伊士運河阻塞,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可謂是一艘船攪動全球風雲。這背後,其實是一個平淡無奇的鐵箱子改變世界的故事。在《集裝箱改變世界》一書中,講述了集裝箱的出現和發展對實體貨物包裝、運輸、交付方式的革命,正是集裝箱將貨物運輸變得自動化、低成本、標準化,才讓物流貫通全球。經濟學家雜誌說的“沒有集裝箱,不可能有全球化”就是這個道理。

之所以說集裝箱,是因為雲原生的意義類似。例如雲原生的關鍵的容器技術,就是將資源以更小的顆粒度分割,加上K8S等編排、排程工具的使用,IT基礎設施也可以像集裝箱一樣具有更大的彈性。

華為雲的雲原生2。0,更是一整套技術和服務的合集,可以讓企業實現資源高效、應用敏捷、業務智慧、安全可信。

例如,夢餉集團就透過使用華為雲容器、資料庫、AI、大資料等50餘款雲原生服務,大幅降低了運維成本,提升開發效率,讓業務創新更敏捷。而萬科使用華為云云原生基礎設施,讓AI審圖提速,華為雲容器服務最大可實現30秒擴容1000容器,充分滿足了AI審圖業務高峰期算力需求,減少過程資料跨節點傳遞、任務等待的耗時,實現了資源池利用率的最大化。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總而言之,華為雲在雲原生2。0的持續進化,是透過雲計算的不斷升級,讓企業可以將雲的價值發揮到極致,從傳統企業蛻變為徹底的雲原生企業。

當分散式雲遇到雲原生

上中學時,我們都熟知兩種反應:物理反應和化學反應,前者只是形態的改變,而後者則是本質的變化,是造就新物種。

當分散式雲遇到雲原生,會發生什麼反應?顯然是化學反應。華為雲基礎服務領域總裁高江海這樣定義:“

基於分散式雲 x 雲原生,華為雲打造雲基礎設施的新正規化,在華為雲擎天架構的加持下,將高效、敏捷、標準的雲原生能力,透過泛在的分散式雲延伸到客戶身邊,幫助各行各業快速實現全面雲化、擁有全棧智慧的能力。

華為雲2021第一槍:邁向分散式雲 X 雲原生的星辰大海

這句話的資訊量很大。為什麼企業需要分散式雲 X 雲原生?因為這是通向數字化、智慧化轉型的必然之路。企業要進行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必然要走全面雲化、全棧智慧的路,而這條路需要分散式雲與雲原生的支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既與企業自身治理結構進行匹配(分散式雲),又能在業務上實現敏捷創新(雲原生2。0支撐的全面雲化)。

簡單來說,分散式雲 X 雲原生,讓企業無論是在雲化的廣度還是深度上,都有了更徹底的蛻變。分散式雲,將雲服務向客戶業務所在的每一個角落延伸,讓雲無處不在,是雲服務在廣度的大拓展;雲原生,不僅是基礎設施上雲,更是應用的設計、開發、部署、執行、維護全流程都上雲,是從“能用”到“好用”,是雲服務在深度的大昇華。

可以預計,分散式雲 X 雲原生將會重構千行百業。在這次峰會上,筆者就見識到了這一點,例如華為雲推出的雲原生影片服務,就重構了影片體驗。說實話,過去這一年,線上直播、線上會議等雲生活方式的加深,讓我們更多地接觸影片服務,也對影片服務中卡頓、延時等問題感觸深刻。華為雲的雲原生影片服務,就是將雲原生和分散式雲賦能影片服務,從時延就能看到體驗的不同:其全國任意節點端到端時延小於200ms,部分熱點區域可在80ms以下。愛學習就使用華為雲的雲原生影片服務構建起全場景、全互動、全實時的影片能力,學生觀看和互動之間自由無感知切換,老師的教學畫面和教材螢幕共享畫面一致同步,不同場景、不同網路下的教學都能清晰流暢……

華為雲2021第一槍:邁向分散式雲 X 雲原生的星辰大海

4月2日,華為釋出關於雲與計算BG相關組織變動的通知,對華為雲業務組織架構進行調整,其中最大的看點是取消雲與計算BG,更名為“Cloud BU”。顯然,此舉標誌著華為要輕裝上陣,加大對華為雲業務的投入,在雲服務上全面發力,可以預計分散式雲 X 雲原生重構雲基礎設施的步伐還將加快。

後記:華為雲=創新普惠

今年華為雲TechWave的主題延續了去年的“創新普惠”,筆者覺得這四個字非常貼切,華為雲用分散式雲與雲原生打造雲基礎設施,本質上就是將華為這麼多年積累的技術、資源和經驗,對外輸出,讓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都能從中受益,邁向全面雲化、全棧智慧的未來世界。

說實話,分散式雲、雲原生這些詞彙很多企業都在談,但像華為雲這樣獨特的鳳毛麟角。首先,是華為有技術,剛剛公佈的華為2020財報顯示,2020年華為研發投入高達1418。93億元,華為已經成為端、邊、網、雲上的全棧技術引領者。剛剛調整的組織架構顯示,華為在計算產品線下的“計算硬體開發管理部”更名為“雲與計算硬體開發管理部”,並在其下設定“雲硬體開發部”,對雲硬體競爭力負責。這表明,

華為的硬體設計不再是從售賣裝置的角度出發,而是從設計開發階段就考慮華為雲的競爭力,硬體匹配軟體,提升華為雲全棧競爭力。

其次,是華為“自己造的降落傘自己跳”,比如在雲原生上,華為自己就是應用的標杆。華為將研發作業全面雲化,雲原生研發應用讓資源複用效率提升3倍、部署效率提升10倍;華為消費者云為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6。7億使用者、180萬開發者提供強大資源獲取和彈性伸縮能力,本身就是超大規模雲原生應用等等。

正是因為華為的全棧技術基因、全球運營優勢,以及自身的全面雲化實踐,讓華為雲在雲原生和分散式雲上具有獨特性。一方面,華為雲不只是聚焦某一個領域(如容器),而是全棧的雲原生,全棧的分散式雲,能實現端、邊、網、雲的一致性協同;另一方面,華為雲不像有些網際網路雲服務商容易忽視傳統企業的需求,例如在雲原生上,

華為雲最大的特點是能夠讓企業立而不破,實現新增能力和既有能力的有機協同,這是更高維度的“創新普惠”。

總而言之,華為雲2021年打出了第一槍,是分散式雲 X 雲原生的星辰大海,集合自己的創新技術和實踐,普惠千行百業,讓他們更好地奔向全面雲化、全棧智慧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