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問題,不同角度,且看蘇秦、張儀是如何說服楚王的?

在中國的戰國時期,列國林立,諸侯爭霸,除用武力較量之外,外交、政治上的攻勢也逐漸緊張。特別是到了戰國晚期,秦強六國弱已成為定局,割據戰爭頻繁,彼此之間的戰火一觸即發。

相同問題,不同角度,且看蘇秦、張儀是如何說服楚王的?

此時,縱橫家應運而生。

何為縱橫家?

他們是一個獨特的謀士群體,可稱為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他們知大局、善揣摩、通辯辭、會機變、全智勇、長謀略、能決斷,以三寸不爛之舌輾轉於各個諸侯國。

他們並不專崇一種主張或觀點,而是根據實際需要定其取捨,從不同角度用不同觀點去說服對方,構成了所謂的“一縱一橫”。

是以在戰國晚期,或合眾弱以攻一強,即

聯合關東諸侯各國抗秦者,即為合縱;

或事一強以攻諸弱,即

秦設法破壞六國合縱,則是連橫。

當時,

蘇秦、張儀就是合縱連橫策略的代表性人物

,他們各自為著六國或秦國的利益進行辯護,並且左右了國際形勢,影響甚大。

蘇秦、張儀兩人都是師從於鬼谷子,同一個老師,同一種教材,一個為諸國合縱而奔走,一個為秦國連橫而輾轉,最後卻都成功了。比如,他們勸說楚王同意合縱/連橫,最後都成功地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且從他們勸說楚王的話術中,看他們是如何對同一件事情、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觀點出發,最後都讓楚王心服口服的?

相同問題,不同角度,且看蘇秦、張儀是如何說服楚王的?

01

蘇秦帶著合縱六國的目的來到楚國。

他面見楚王后,

先將楚國一頓猛誇

,國君賢明,國力強盛,地廣人眾,兵強馬壯,糧多草廣,完全具有做一方霸主的資本。“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

接著他轉而提到了秦國。秦國與楚國都屬於大國,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秦楚不能並存,彼此勢不兩立。就目前來看,楚國有著可以與秦國一決高下的實力,既如此,為何還要跟在秦國後面做小弟?

隨後,蘇秦再道出此行目的,他說,站在楚國的立場上,也是

目前楚國最好的做法,就是跟諸侯六國合縱,將秦國孤立出去。

“故為王之計,莫如從親以孤秦。”

蘇秦接著將合縱的好處,與連橫的劣勢一一列舉出來。

蘇秦說,如果大王聽我的話,我就可以幫大王聯絡其他諸侯國,讓他們以楚國為首,以楚王為尊,而且其他諸侯國家的美女、寶物、戰馬、糧食等等也都可以時時進獻給大王您。如此,上對楚國祖先,下至楚國民眾,大王您都可以問心無愧了。

但是,如果楚王不與六國合縱,而選擇連橫事秦,最後的結局必定是,楚國為秦國所滅。因為秦國,是虎狼之國,有吞併天下的野心。

所以,基於以上事實,

楚王若與其他諸國合縱,楚國就能做六國之首,大王您便能作那威風的霸主;若楚國與秦國連橫,最終只能讓秦國稱帝罷了。

“故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

相同問題,不同角度,且看蘇秦、張儀是如何說服楚王的?

難道大王您要捨棄霸主之位不坐,反倒要跑去秦國後面做那伏小作低的小弟嗎?這於楚國有什麼好處?“今釋霸王之業,而有事人之名,臣竊為大王不取也。”

況且,秦國懷有狼子野心,是天下諸侯公敵。那些主張連橫的人想的是割地給秦國以求得暫時的平靜,這是敬奉仇敵、自損實力的愚蠢做法。

楚國如果拿著自家土地去侍奉秦國,於外,是幫著秦國強大;於內,是對宗廟社稷的不忠不孝、對楚國民眾的不仁不義之舉;如此下去,楚國實力愈弱,或早或晚都會被秦國所吞併。

所以,如今楚國未來的命運如何,全賴大王您此時的決策。

如果合縱成功,其他諸侯國將進獻土地給楚國;而如果連橫成功,楚國就要割地侍奉秦國。

“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橫合,則楚割地以事秦。”

大王您此時的一念之差,會讓楚國在未來有著天上地下的差距,希望大王您能好好考慮。

楚王一聽,心服口服,聲稱“寡人謹奉社稷以從”,爽快地與蘇秦簽了合縱的合同。

02

當張儀來到楚國,作為秦國的代言人,他的目的是說服楚王跟秦國連橫合作。

張儀一開口便大力宣揚秦國的強大

:土地遼闊,被山帶河,易守難攻;國力強盛,政治清明,制度先進,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與之抗衡;秦國法令嚴明,將士忠心耿耿,願為秦王奮戰而死;秦國將領足智多謀,士兵驍勇善戰,全中國已經有一半土地盡收秦國囊中。

相同問題,不同角度,且看蘇秦、張儀是如何說服楚王的?

天下人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誰最後追隨秦國,誰先滅亡。

“折天下之脊,天下後服者先亡。”

然後,張儀話鋒一轉,接著說到了合縱之事。

他說,楚國與其他諸侯國合縱,對抗秦國,無異於趕著一群綿羊跟猛虎對抗,是沒有任何勝算的。大王您不妨想想,楚國捨棄跟猛虎合作,卻與一群綿羊為伍的做法,是不是錯誤的決定?

接著張儀話頭再轉,他說,天下強國,除了秦國,就是楚國了,兩國也算是勢不兩立。

如果楚國不與秦國合作,秦國出兵攻宜陽,韓國的上黨要道被切斷,秦國再下河東,取成皋,韓國就得對秦國俯首稱臣;如此一來,魏國還能坐得住嗎?魏國也必然會跟著歸順秦國。

如果秦國帶著韓魏兩國一同進攻楚國,秦攻楚的西面,韓、魏攻楚國北面,楚國的覆滅還會遠嗎?

我聽說,

國力衰弱,兵力不強,就不要主動挑戰強敵;糧食不夠多,就不要打持久戰。

六國合縱,以弱攻強,猶如一群弱羊對抗猛虎,勝算非常渺小。而且,弱國進攻強國,不提前謀劃,不料敵機先,就輕易舉兵作戰強國,這是走在亡國的路子上啊。

以大王的智慧,肯定不會做這種自尋死路的事情。

相同問題,不同角度,且看蘇秦、張儀是如何說服楚王的?

張儀先誇了秦國的強盛,再將楚王恐嚇一通,給了他一個下馬威,再接著給了楚王一個臺階下。

張儀接著說,大王您是被蘇秦他們一幫人給欺騙了。蘇秦等人滿嘴謊話,只說合縱有著什麼好處,卻沒說合縱有著更大的危害;他們鼓動楚國起兵攻秦,卻沒想到槍打出頭鳥,楚國因此受到的損失更大;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並非為楚國著想。

或許是楚王聽了這話,面露猶豫之色,心中仍舊驚疑不定。於是張儀又加了一把火。

他又說,大王你看哪。秦國有西面的巴蜀之地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做後盾,此其一;雖然秦國距離楚國三千餘里,但是秦兵乘船順江而下,一日可行三百餘里,不費多長時間,頂多十日,便能到達扞關,此其二;而且楚國呈易攻難守之勢,此其三;在如此

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秦國攻取楚國指日可待。

若楚國想依賴於其他諸侯國的救援,是萬萬靠不住的,時間上趕不上,距離上也來不及,到那時候,楚國危險得很啊。

更何況,楚國也曾和秦國交戰過,但是楚國先是大敗於漢中,後又大敗於蘭田。兩虎相鬥,必有一敗,而楚國便是那落敗的一方。

秦楚之間,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撇開現實情況來看,如果以後秦楚再度開戰,韓、魏兩國必定相幫秦國,那時候楚國會怎麼樣?想必大王心中有數。

相同問題,不同角度,且看蘇秦、張儀是如何說服楚王的?

再說了,

受各個諸侯國國君所相信的蘇秦也不是什麼良善之輩

。他當初佩戴六國相印,被封為武安君,出任燕相,暗地裡與燕王合謀進攻齊國,瓜分齊國,最後被齊國識破,車裂於市。就這麼一個奸詐反覆的間諜,想要圖謀左右天下,統一諸侯,這可能嗎?

現在,秦楚兩國邊境接壤,關係友好。楚王如果能聽我的話,就讓秦楚連橫,讓秦楚兩國太子彼此為質,讓秦女做大王侍奉灑掃之妾,並獻出萬戶大邑,作為大王的湯沐邑,從此

秦、楚兩國永結為兄弟之邦,互不侵犯

,大王覺得如何呢?

楚王聽後,也非常高興地應允了張儀。

03

仔細分析下蘇秦和張儀的話,就會發現他們

說話的順序是不太一樣的

蘇秦先捧楚國,張儀先捧秦國。

這在楚王聽來,感受是不一樣的,前者帶來了自信,“夫以楚之強與大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後者帶來了恐懼,“折天下之脊,天下後服者先亡。”

然後,蘇秦捧完楚國之後,他接著說了合縱的好處和連橫的害處。張儀呢,他極力誇讚了秦國之強之後,也講了合縱的劣勢和連橫的好處。

這種

“一破一立”

的表達方式,蘇秦張儀倒是比較相似。兩者都是說了合縱/連橫帶來的嚴重後果,軍隊的迫近、戰爭的硝煙、亡國的噩夢,彷彿已近在眼前,給楚王帶來了內心的恐慌和懼怕;他們也說了如果按照“我”的建議來,會有什麼樣的未來前景,給了楚王一種“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的緊迫感和想要緊緊抓住的希望。

相同問題,不同角度,且看蘇秦、張儀是如何說服楚王的?

在戰國後期,秦楚皆屬於當時的大國,楚國是除了秦國之外,國力最強盛的一個諸侯國了。在這樣的事實前提下,

張儀與蘇秦站在不同的角度出發

,細緻地分析了現實狀況。

蘇秦的意思是,既然楚國屬於強國之列,那就不要慫、不要怕,大膽地幹。如果楚國贊同合縱,各諸侯國推舉楚國為老大,唯馬首是瞻,其他諸侯國都會全力支援楚國與秦國對抗,有了六國實力總和做後盾加,難道還怕一個秦國嗎?

蘇秦極盡口伐之能事,使楚王意識到連橫戰略所帶來的可怕後果,而合縱是楚國唯一的正確選擇。

張儀的意思則是,楚國雖然是強國,但是也不能急不可待地自尋死路;要知道,楚國的軍事實力是比不上秦國的,秦國一旦發兵,楚國只有捱打的份。

然後,

張儀讓楚王明白了強強聯合,對雙方而言,都是最好的合作方式。

就好比現在,家長一直囑咐嘮叨自家孩子,要玩就跟學習好的學霸玩啊,跟一群學渣玩什麼啊?

張儀的意思就是如此。

張儀還對楚王誘之以利,指出了連橫事秦的諸多好處,使楚王看到了放棄合縱、轉為連橫的光明未來。

綜上所述,對於同一種事實,同一個問題,表達的順序不同、角度不同,就能起到不一樣的效果,甚至是相反的結果。這就是正確運用話術的奇妙之處。

相同問題,不同角度,且看蘇秦、張儀是如何說服楚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