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銳評|解除外鏈遮蔽,讓網際網路迴歸開放本義

近日,工信部就“遮蔽網址連結問題”召開專門會議,要求各平臺必須在限期內按標準解除外鏈遮蔽,受到各界關注。

外鏈遮蔽聽起來陌生,但其實時刻發生在我們身邊。一個平臺的網址連結換個平臺就無法開啟,在社交軟體分享淘寶內容只能複製一串亂碼,淘寶付款無法使用微信,美團支付將支付寶拒之門外……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為競爭遮蔽正規網址連結,隨意限制流量,相互之間築起一座座“圍牆花園”,使得原本互聯互通的網際網路,變成一個個各自圈地的“區域網”。這不僅影響使用者體驗,損害使用者權益,也降低了資訊流通效率,擾亂正常市場秩序,嚴重阻礙網際網路高質量發展程序。

互聯是網際網路的初心,開放是數字生態的基礎。平臺之間的大迴圈能產生的社會價值,一定遠遠大過在單一平臺內的小迴圈。對網際網路巨頭來說,打造開放生態,促進平臺之間資源互補,才能激發更大發展活力;迴歸良性競爭,將更多精力放在技術創新、優質服務上,才能掌握核心競爭力。對中小企業而言,解除外鏈遮蔽,降低了參與資源要素流動、獲取流量的成本,對企業成長大有助益;對廣大網民而言,則大大提升了使用者體驗,讓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相信這場網際網路生態的革新,一定能釋放出巨大紅利,促進多方共贏,推動形成一個更加互聯互通的網路世界。

此次整改,既是糾偏,也是警示。任何將自身利益凌駕於網際網路規則之上的行為,終究會被推翻。近年來,隨著我國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等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出臺,對平臺的治理力度不斷加大,平臺企業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定位,承擔起重要責任,為網際網路良性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當然,平臺的整改,不可能一勞永逸。比如遮蔽解除了,平臺放開了,平臺又如何識別、杜絕非法連結,保障使用者安全?如果因非法連結造成安全事故,如何界定相關平臺責任?再比如,大量商業資訊湧入社交平臺,又該如何避免因資訊氾濫導致的“公地悲劇”?看來,網際網路發展中的問題,同樣要靠發展來解決,靠有效的治理手段來規範。在這個意義上,外鏈遮蔽不是一“解”了之,“築牆”與“拆牆”並非一錘子買賣,對平臺和監管部門來說,還需循序漸進、審慎而行。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嶽嶽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