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社恐”,這個園區太拼了!為增進人與人的交流,竟想了這些招兒

埃因霍溫,荷蘭南部城市,使之聞名於世的不僅僅是當地的足球俱樂部,還有發達的高科技產業。

其中,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為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和發展動力,被譽為“歐洲最智慧的1平方公里”。

從世界各地被吸引而來的人才在此工作、安居,也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活力。

從普通的歐洲小鎮,到“舉足輕重”的科技園區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埃因霍溫的名字與飛利浦公司捆綁在一起。

19世紀末的埃因霍溫還只是一個小鎮,直到飛利浦兄弟在此設立工廠生產燈泡,給了它發展的契機。1920 年,埃因霍溫吞併了5個相鄰的自治市,面積大大增加,人口也從6000人增加到45000人。之後,隨著飛利浦的壯大,埃因霍溫也逐漸由小鎮發展為一座現代工業城市。

1998年,飛利浦意識到,在未來的知識經濟中,需要開放性創新,需要促進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人才之間的交流,才能研發出更具創新力的產品。於是,飛利浦決心大力改造舊園區。當時,飛利浦旗下有很多不同的研究機構散佈在埃因霍溫的各處,為了提升競爭力,決策者決定把研究機構集中到一個園區來。就這樣,飛利浦高科技園區誕生了。

到了2001年,因新機場建成,飛利浦總部搬出了埃因霍溫,遷往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但埃因霍溫沒有就此沉寂。2003年初,飛利浦高科技園區更名為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並向其他科技公司和研究機構開放。5年之後,這裡就有30家企業入駐。

如今,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有超過140家入駐企業,聚集了來自80多個國家的一萬多名高科技人才,平均每天產生4項專利,佔全荷蘭專利的40%。它因為主張開放式創新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機構,被視為“全歐洲舉足輕重的科技園區”。

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商務生態系統,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具備非常清晰的五大重點產業領域:高科技材料、食品與技術、汽車、生命科學與健康、設計。各產業領域的研究機構、創業公司、大型國際巨頭、中小型企業等都在這裡辦公。它們的聚集極大地降低了供應成本,提高了研發協作能力,形成協同增長效應。

因“智慧”而聞名世界後,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的辦公空間變得更加搶手,儘管這裡的租金要高於城市中心的寫字樓和園區,卻有很多企業心甘情願地排隊。企業非常清楚,進入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不僅意味著將擁有現代化的辦公空間和便利的服務設施,還意味著進入了成熟的商務生態系統,可與全世界最優秀的企業和人才交流,擁有更多的商機與發展空間。而如今的園區運營商對於入駐園區的企業有著嚴格的要求和篩選標準,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為園區的發展作出貢獻”。

拒絕“社恐”,這個園區太拼了!為增進人與人的交流,竟想了這些招兒

埃因霍溫的光影藝術節。 新華社 發

提供大量實習機會,科研成果實現高效轉化

人才,始終是一個優秀園區的最大競爭力。埃因霍溫的策略是用人才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園區內,有一萬多名來自80多個國家的員工和家人在此安居。距離園區不遠處的埃因霍溫理工大學(TU/E),還有大批“儲備人才”等待著與園區內的交流與合作機會。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是歐洲卓越理工大學聯盟戰略成員,高度重視產學合作,其高質量的教學與科研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一所歐洲頂尖理工大學。這所學校充分利用園區內的企業資源,鼓勵學生去這些大公司實習、完成畢業設計。

據媒體報道,在該校120學分的碩士教學計劃裡,實習和畢業設計加起來可以達到45學分到60學分。飛利浦、ASML、IMEC等企業和機構每年都會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實習機會,因為它們也很樂於看到人才交流所帶來的科研成果的高效率轉化。

相關研究表明,在一個高科技園區內,單純地因為稅收優惠、政策補助而入駐的企業,往往不會停留太久。而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打造的關聯、共享的創新性工作與生活環境,能讓頂尖人才安心工作、安居樂業。

在園區內,運營方一年會舉辦數百場各種型別的活動,給人們創造認識、交流的機會。The Strip被稱為“交流街”,它是園區內的主要公共服務空間,長400米,內有8個不同主題的餐廳、1個會議中心、1個健身中心以及一系列的商店。每到飯點,這條街上就熱鬧非凡,生機盎然。

園區內無處不在的連廊將大樓連起來,進而將各個公司連線起來。據說為了製造更多“偶遇”,設計師將想象力發揮到了極致。在一個新近改造的創意辦公樓內,有一處樓梯窄到無法讓兩個人同時透過,因此兩人相遇時,必須友好地打個招呼,側身讓對方透過。

到了週末和節假日,人們可以走出園區,探索城市。埃因霍溫良好的生態環境給了人們更多留在這裡的理由。

城市中有三塊楔形綠地,從城市邊緣一直延伸到市中心,構成城市的主要綠地系統。無論住在城市何處,人們都能方便地到達綠地。在埃因霍溫,汽車往往都被限制在開放空間的外圍,更多的空間留給了腳踏車和行人。

埃因霍溫北邊的楔形綠地曾是飛利浦創始人的私人公園。後來,這裡建起了不同運動俱樂部的訓練場地,供人們運動、休閒。值得一提的是,這片綠地中還有一個蘋果園,過去,這裡出產的蘋果僅供飛利浦員工享用,現在它成了教育基地,讓城市中長大的孩子們瞭解果園中的蘋果是如何生長的。

設計力量不斷崛起,創意、跨界成為城市文化

除了科研人員,埃因霍溫設計力量的崛起,也為這座城市的後續發展提供了動力。

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為這座城市乃至整個荷蘭培養了大量優秀設計師。同城的埃因霍溫設計學院也是一所在國際上小有名氣的工業設計類院校,涉及各類設計領域,培養和吸引了很多人才。有了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埃因霍溫成為荷蘭設計周的舉辦城市也就順理成章。

每年10月,埃因霍溫都會舉辦荷蘭設計周。設計周活動以促進文化發展、提升社會凝聚力以及提高經濟活力為目的,內容涉及工業設計、概念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等眾多領域,以前衛、創新、實驗而聞名。

拒絕“社恐”,這個園區太拼了!為增進人與人的交流,竟想了這些招兒

在荷蘭埃因霍溫舉行的荷蘭設計週上,一名遊客欣賞展出的平面設計作品。 新華社 發

同為歐洲知名的設計周,埃因霍溫的設計盛事與米蘭設計周有著截然不同的氛圍。有人認為,二者的不同之處來源於米蘭設計周由一個傢俱貿易展發展而來,而催生荷蘭設計周的,是埃因霍溫設計學院每年會在城中舉辦的畢業設計展。換句話說,荷蘭設計周的創立初衷是為設計師服務。透過設計周,設計師可以與更多海內外的商業機構取得聯絡,找到更多的專案和工作機會。

在這種氛圍下,創新得到了更多的鼓勵。在埃因霍溫設計周,人們往往很少看見有設計師或品牌在兜售一件件成熟的商品。業已成名的加上更多的年輕設計師———他們剛剛畢業或還在學習生活中———展示的往往是他們正在進行的一個實驗性的社會專案、一項技術、一個解決方案或者一個新的提問。

設計周的主辦方、荷蘭設計基金會的總監 Martijn Paulen在一段介紹荷蘭設計周的影片中曾這樣說道:“在這裡,我們主要關注三件事情:那些兩三年後才會釋出的設計產品或概念,為創客們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還有跨界合作。”

大膽創意、跨界合作的精神氣質,也逐漸成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每年的設計周活動,這座城市中還興起了大大小小的創意園區,吸引設計人才入駐、創立自己的工作室。一位定居在埃因霍溫的藝術家Piet Hein Eek,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描述埃因霍溫的獨特競爭力———極具潛力的空間、知識和技術,以及生產製造的傳統。在這座深受飛利浦影響的城市,無論是設計師、科研人員還是企業家,人們始終思考著如何轉型、如何更好地研發和創造,打造一個更出色的品牌。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吳越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為在埃因霍溫3d打印出來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