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史》:三百年,大唐王朝的興衰

隋煬帝死後不久,一位起義軍領袖佔領長安並宣佈自己為新王朝的皇帝,他以世襲封號為新王朝命名,稱之為“唐”。唐朝存在約三百年(618907),這一時期,中國成為一個強大、豐饒和繁榮的社會。

唐朝的勝利大部分要歸之於該王朝第二個皇帝唐太宗(627-649年在位)的精力、能力和政策。太宗既富有野心又冷酷無情:為登上帝王寶座,他殺害了他的兩個兄弟,並迫使其父親退位。然而,一旦即位,他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並真心實意地致力於建設一個有效、穩定的政府。他在長安建造了一個宏偉的都城,自認為是一個關注臣民利益的儒家統治者。當時的記錄表明:在他統治期間,盜匪活動收斂,米價保持低廉,向農民徵收的稅賦只有年收入的四十分之一——稅率只有2。5%,儘管租庸的支出意味著實際稅率要高一些。這些記錄顯示出,在唐太宗統治時期中國進入一個少有的太平盛世。

在唐太宗這樣有才幹的君主統治時期,唐朝進入全盛。然而,8世紀中葉,出現了幾個漫不經心和粗心大意的皇帝,給這一王朝帶來了危機並由此一蹶不振。755年由於皇帝忽視國家事務而沉湎於宴樂和美色,唐朝最有實力的軍事將領安祿山起兵反叛,佔領在長安的都城以及東都洛陽。他領導的反叛持續時間很短:757年,安祿山被手下暗殺,763年,唐朝軍隊制服了安祿山的軍隊,並收復了都城。但是此次叛亂使唐朝的元氣大傷。唐朝將領不得不邀請一支遊牧的回紇軍隊進入中國,將安祿山的軍隊逐出都城。作為出兵的回報,回紇人在驅逐叛軍之後洗劫了長安和洛陽。

此次危機之後,唐朝皇室再也沒有恢復控制權。均田制遭到破壞,日漸減少的稅收使帝國的需要難以為繼。在8世紀末,帝國軍隊難以抵制突厥人的侵犯。9世紀時,一系列的起義使中國的鄉村荒蕪。黃巢領導的起義從875年到884年持續近十年,席捲了中國東部大部分領土。黃巢起義反映並進一步刺激了群眾的不滿:他通常所做的就是劫富濟貧。為了鎮壓起義者,唐朝皇帝不斷授予地方藩鎮節度使以更大的權力和權威,使之逐漸成為中國實際上的統治者。公元907年,唐朝最後一個皇帝退位,這一王朝走向終結。

(齊格勒《新全球史》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