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中威風八面的捕快,歷史上到底混得怎麼樣?

筆者對於捕快的認知,源於溫瑞安著武俠小說《四大名捕》。

“無情”“鐵手”“追命”“冷血”這四個人不僅各懷絕技、威風八面,而且份位直屬於紫禁城內諸葛先生指揮,地位很高,更是捕獲或擊殺過大奸大惡之人。

影視中威風八面的捕快,歷史上到底混得怎麼樣?

有能力,有地位,有成果,這是很多人對古代捕快的認識。後來,人們再看影視劇,如《包青天》《帶刀女捕快》《大宋提刑官》等,更是加深了對捕快的認識。

捕快們武藝高強,威風八面,歷史上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呢?

影視中威風八面的捕快,歷史上到底混得怎麼樣?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

捕快就是捕役和快手的合稱。

明代法律規定,“捕役,捕拿盜匪之官役也”;“快手,動手擒賊之官役也”。

兩者雖然有所界定,其實並未區分。總體來看,捕快就是古代衙門裡承擔緝拿的差役,具體又分為拿賊、破案和催租稅三種。

影視中威風八面的捕快,歷史上到底混得怎麼樣?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寫道,“想這新年大節,老爺衙門裡,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來。”

這裡的“三班六房”特指明清時期州縣衙門的內設機構。

其中,三班主要指皂、壯、快三班衙役。

這快班司緝捕,就是由一眾捕快組成的。

捕快雖然在體制內,但並不是官,而是實實在在的役,也就是具體辦事的。

補充一點,古代的官是官,吏是吏。官為正職,有品級,一般透過科舉求得;吏一般為具體辦事人員,即胥吏,由官員任命,地位就比較低了。

影視中威風八面的捕快,歷史上到底混得怎麼樣?

捕快從吏,自然也就服從衙門對吏的管理。

從構成來看,捕快的來源比較多元。有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也有耍刀弄槍的武夫,甚至有犯罪前科的混混,只要腿腳利索,大家都可以做捕快。

《水滸傳》中,武松打完虎後就做了陽穀縣縣衙的都頭。這都頭其實就是捕快的領導。要知道,在此之前,武松可是在家鄉打死一個人而逃出來的。

文獻資料表明,這種情況在清代有所改觀,

《大清律例》規定,捕房三年一試,想要進入補房者的必須經過嚴格的考驗,而且還要三代身家清白。

影視中威風八面的捕快,歷史上到底混得怎麼樣?

從收入來看,捕快沒有官方身份,也就沒有編制。這就意味著捕快的收入不會很高。

在很多朝代,國家財政只負責中央一級官員和任職地方官員的俸祿,地方胥吏則由地方財政發放。捕快工資的高低要看地方財政了。這就要區分對待了。不過,總體不會很高。

北宋時期,朝廷也給包括捕快(當時還不叫捕快)在內的小吏發工資。宋朝的三班月工資是700錢,外加半斤羊肉。

有人曾經作詩“三班奉職實堪悲,卑賤孤寒即可知。七百料錢何日富,半斤羊肉幾時肥。”可見工資之少,這就為捕快索賄埋下了伏筆。

相對於官,捕快雖然地位不高,工資不高,但相對於民,他們可是特權階級。

可以想象,

在緝拿盜匪、押運犯人、看管刑獄上也是有文章可做的,少不了要有人要求關照一番。這就是捕快耍狠耍橫的資本。

如上文所說,

捕快的工資不高,他們也要生活,不足的部分,如“腳鞋錢”“酒飯錢”,自然就要伸手討要了。

影視中威風八面的捕快,歷史上到底混得怎麼樣?

沈括在《夢溪筆談》裡曾經談到“天下吏人,素無常祿,唯以受賕為生。”

這並不是北宋獨有的現象,任何朝代只要監管不到位,就有吏役尋租的空間。捕快自然也不例外。

出身不好,執法粗魯,行為不端。久而久之,民眾對捕快的印象並不怎麼好,甚至被貼上了有辱斯文的標籤。正因於此,

古代很多政府規定,一人從業捕快,三代不許參加科舉。這就更加劇了社會矛盾的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