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大宗」豬肉價格週期迴歸,生豬企業股價又向何方去?

01 穀賤傷農

自古有說“穀賤傷農”,闡述了作為生活必需品的農產品在需求價格缺乏彈性,當物產豐富時,供應過剩導致價格降低,但人們並不會因為價格的下調大幅度擴大需求,導致農民的收益大幅度降低,甚至出現產出無法覆蓋投入的惡果,這一現象稱為“穀賤傷農”

我國養豬歷史有五千多年,不過豬肉消費作為餐桌的普及消費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情,當然,近二十年的豬肉養殖供給量也是劃時代的歷史進步。作為最重要的農副產品,豬肉消費在我居民的肉類消費佔比高達80%以上,需求面無挑戰者,價格多高都得吃肉;其次,新時代出於健康的考量,肉類消費保持較穩定的態勢,不會價格低了猛吃;可以說,需求價格彈性與主糧相近無幾。

曾經在糧食上屢見不鮮的

“穀賤傷農”現象近二十年也著實傷害了一大批生豬養殖戶

。豬價高位的時候,養殖戶拼命補欄,出欄的時候供給過剩,考量到疫病風險,最終收入還不一定能覆蓋仔豬加養豬成本。

「圖解大宗」豬肉價格週期迴歸,生豬企業股價又向何方去?

02 生豬養殖週期

八十年代前,我國以家庭養豬為主,且普遍養殖黑豬,豬生長速度不快,肥瘦比也不高,當然主要也是供給自家。筆者小時候,過年前家家殺豬,製作臘肉香腸,東北也有“殺豬菜”一說,就是殺豬的當天邀請親朋好友嚐個鮮。

八十年代後,從國外引進白豬,特別是以三元母豬(學名叫杜長大)為主的種豬體系,規模化養殖,肥瘦比高,長肉快,養殖價效比遠超其他品種的豬類;市場化競爭下,杜長大一統中國的生豬種豬市場。現在都在談科技自立,生豬養殖的種豬自立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圖解大宗」豬肉價格週期迴歸,生豬企業股價又向何方去?

養豬分兩種模式,一種是從市場上購買仔豬,養肥後出售(學術上叫出欄),其實就是來料加工;另一種模式是養大仔豬(母的),成為母種豬,找來公種豬配種,然後一胎一胎得產小豬出售或自給。筆者的姑姑家目前還是這種模式,科學上,叫自繁自養。前者半年即可,後者需14個月。

規模養殖的體系是從仔豬篩選出一批母豬候選,進入母豬培育,然後科學配種,生育小豬出欄。這一完整的週期叫生豬週期。

規模養殖的生豬週期對豬價的影響是這麼演變的,豬肉價格低下的時候,從仔豬篩選為母豬的量就少,接下來繁育的小豬供給就變少,最後影響到商品豬的供給量,生豬價格抬升。反之亦然。

母豬的存欄量是豬週期的關鍵所在

「圖解大宗」豬肉價格週期迴歸,生豬企業股價又向何方去?

03

本輪生豬週期的獨特之處

既然生豬養殖是有一上一下總共28個月左右的週期的,透過市場的供給調節,是可以熨平價格巨幅波動的。但生豬週期也有變數因素,一個是

環保

,另一個是

疫病

本輪的生豬上漲週期,之所以超常規波動,是兩個變數同時作用。2013年的黃浦江死豬事件群情激憤,此後全國開展生豬養殖環保風暴,2018年正是環保整頓最嚴格時期。

無獨有偶,2018年非洲豬瘟傳入我國,該病潛伏期短,傳播力強,當時無治療手段,絕大多數以掩埋手段為主。

環保與豬瘟雙重打擊,而且當時生豬週期正處於母豬存欄量補欄期,外力的干預,直接打斷母豬的正常延續。待2019年-2020年的新一輪生豬週期開啟,發現生豬存欄量根本沒有預期抬升,相反,是短缺的。

這就是這輪生豬週期從10元漲到近40元的主因。

「圖解大宗」豬肉價格週期迴歸,生豬企業股價又向何方去?

04 “豬茅”的前世與後生

2019年的豬肉漲上天,誰有豬,誰就有利潤,誰能最快養出出欄豬,誰的業績就能翻紅。有如此手段的,自然是有母豬存欄的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正邦科技與新希望了。

筆者在2019年的豬肉週期初始就向機構投資者強烈建議配置生豬養殖企業股票的;但確實沒想到牧原股份股價在兩年的時間由15元漲到130元。業績的確定性以及豬週期的持續性,生豬企業的股價上漲是有基本面支撐的。除了確定性的預期,

機構投資者抱團式投資

才是快速推升“豬茅”的主要驅動力。

抱團已經分化,去年各地方政府大力鼓勵生豬規模化養殖,加速了生豬供給的修復,一季度豬肉已經步入10元附近。豬價的斷崖式下跌,與生豬養殖量能的緩慢回升相比,溫氏股份與正邦科技、新希望業績雪崩自是題中之義。

牧原股份獨善其身,為何?主要還是牧原股份之前在種豬領域是其一大主營業務,相較其他家,自家有母豬,量能補充自然就有優勢得多。

但最終,價格低位徘徊,商品豬供給過剩,種豬就不再是利潤中心,而是成本中心了。

或許豬茅們價格回撥僅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