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起茶,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了!早茶、晚茶、下午茶,千百年來,日常生活中我們一直離不開茶。不過呢,要是說起“萬里茶道”,想必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那麼,什麼是“萬里茶道”呢?這條茶道是由什麼人首先開闢的呢?起點和終點又在哪裡呢?有什麼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呢?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繼“絲綢之路”之後,這條縱貫中國南北、連線歐亞大陸,在中外經貿往來、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發揮過極其重要的商業動脈作用的陸上國際商貿走廊。

茶始於何時何地

所謂萬里茶道,肯定是跟茶葉有關。所以,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茶始於何時何地。

關於茶的起源,儘管學界有過不同說法,但中國是茶的發祥地,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利用茶的國家,已是公論。

傳“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茶聖陸羽在《茶經》裡指出:“茶之為飲,發於神農。”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大唐茶聖陸羽雕像

據文獻記載,我國對茶的利用,最早可能是在西周時期。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記載了周武王伐紂後,巴國將茶作為貢品進獻與周武王。

又,疑為周公旦著的《爾雅·釋木篇》中記載:“檟,苦荼也。”

荼,讀作

tú(音圖),同“茶”。

檟,讀作jiǎ(音賈),茶樹的古稱。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鎮江博物館藏春秋青釉原始瓷蓋碗

兩晉訓詁學家郭璞注《爾雅·釋木》之“檟,苦荼”言:“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採者為茶,晚取者為茗(

míng,音名

)。一名荈(

chuǎn,音喘

),蜀人名之苦荼。”

陸羽《茶經》也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

shè,音設

),四曰茗,五曰荈。”

西周時期,茶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一種苦菜來食用,戰國時期,茶葉為治病的藥品。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鎮江博物館藏唐代茶具:長沙窯青釉三系執壺

茶作為商品,大致在西漢時才出現。

西漢時王褒《僮約》中有兩處提到茶:“膾魚炰鱉,烹茶盡具” “武陽買茶,楊氏擔荷”,“烹茶盡具”,意為煎好茶並備好潔淨的茶具,“武陽買茶”就是說要趕到鄰縣的武陽(今成都以南彭山縣雙江鎮)去買回茶葉。

到了唐宋,飲茶之風日盛,茶成了我國人民的生活必需品。王安石在《議茶疏》中說:“茶之為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無。”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古代飲茶圖

至元明清,茶的傳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漸傳向邊疆各少數民族地區,乃至世界各國。

清朝是我國茶葉產銷的全盛時期,茶葉的生產規模之大,前所未有,且品種繁多,質量上乘,除滿足國內消費外,還大量出口外銷。1886年最高年產量達22。5萬噸,出口達13。4萬噸,出口最多的是俄羅斯。

這個時期,“萬里茶道”便應運而生。

什麼是萬里茶道

萬里茶道,簡單來說,就是茶商們運輸、販賣茶葉的長距離貿易線路。

要了解“萬里茶道”,先得從“茶馬互市”說起。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古代茶馬互市圖

茶馬互市,簡而言之,就是用茶來換馬,當然也可以是用馬來換茶。

這種茶馬之間互相交易的貿易活動,最早出現於唐朝,到宋朝才形成定製,主要存在於我國的西部地區。

唐宋時期,內地人民用銅幣向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購買馬匹,但這些牧民漸漸地用換來的銅幣鑄造兵器,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國家的邊疆安全帶來威脅。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古代飲茶圖

《續資治通鑑長編》載宋朝大臣的奏疏中說:“戎人得錢,悉銷鑄為(兵)器。”正因如此,宋朝規定,禁止以銅錢購買馬匹,改用布匹、茶葉等進行物物交換。

相對於銅幣來說,邊疆各少數民族更歡迎茶葉,因為他們的飲食以肉、乳為主,這種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習慣,對身體健康不利。而茶可以“攻肉食之羶膩,滌通宵之昏寐”,即可以消食去膩、降火明目、寧心除煩、清暑解毒。

正是由於飲食結構的問題,北方少數民族對於茶葉的依賴性,遠遠高於中原民族。更重要的是,茶葉也成為了中原王朝用來化解,或控制北方遊牧民族的有力武器。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鎮江博物館藏北宋龍泉窯青釉瓷茶具

《宋史》卷二十六說:“夷人不可一日無茶以生”,上至貴族,下至庶民,夷人每天都離不開茶。

《明史·食貨志》也記載:“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羌、戎。”

因為市場對茶的消費需求量日益增大,唐宋時期,我國東南以及江南地區開始大規模種植茶葉。到明朝時,茶馬互市達到了鼎盛,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以後茶葉貿易的發展。

到了清朝,不只是我國邊疆的遊牧民族對茶的需求量極大,而且與我國北部邊疆接壤的俄羅斯,由於他們的飲食也是以肉、奶為主,自然就會有消化問題,而茶葉之中,紅茶暖胃,綠茶幫助消化,俄羅斯人對茶葉的依賴程度,更是到了“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地步。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古代俄羅斯人特有的以碟飲茶習俗

所以,把中國南方的茶葉賣到俄羅斯去,成了當時中國對外貿易中最大的一樁生意。

於是,茶葉經中國商人之手,從福建武夷山下梅村出發,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先走水路,翻越無數荒山野嶺,再走陸路,穿過漫漫沙漠戈壁,經庫倫(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到達中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全程大約5300公里。

進入俄羅斯境內後,茶路又接著延伸,遠達新西伯利亞、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城市,在俄國境內大約8000公里。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穿越大漠的運茶駝隊

之後,俄羅斯商人又把中國茶葉遠銷至中亞,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就這樣,一包包小小的茶葉,將亞洲、歐洲的文明連成一體。

中俄這兩段商路,沿途經過235個大小城鎮,全程達1。3萬餘公里,可謂名副其實的萬里茶道。

萬里茶道是誰率先開闢的

也許你根本想不到,萬里茶路這條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它是由山西商人,即晉商率先開通的,而山西從古至今,不生產一片茶葉。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叱吒風雲的晉商

山西人被戲稱為“老西”,寫在紙上,應該是“老醯”,“醯”是古代醋名。山西醋好吃,綿、酸、香、甜、鮮,天下馳名,加之山西人嗜醋之風,更是天下聞名,所以當時的人們還把晉商稱為“西客”。清人衷幹《茶市雜詠》記載:“清初茶葉均系西客經營。”

自古以來,晉省天寒地瘠,生物鮮少,且人稠地狹,歲歲年入,不過粟麥谷豆。清咸豐《汾陽縣誌》記載:“此外一切家常所需之物,均需從外省販運而來。”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吃苦耐勞的晉商

在這種艱苦的自然條件下的晉人,為了生存,外出經商就成為必然。當時流傳一句話:“麻雀飛到的地方就有山西人,麻雀飛不到的地方也有山西人”,山西雖然土地瘠薄,物產貧乏,但山西人有的是力氣和膽魄。他們販運絲綢於蘇杭,販運茶糖於漢口,販運葛布於四川,轉而又將山西的煤鐵、砂貨、食鹽、麻繩等物資土產長途轉運到大西北,甚至俄羅斯和中亞地區。

明清以來,山西人“學而優則商”的觀念,造就了眾多富商巨賈,也造就了精明、誠信的晉商群體:“匯通天下”喬致庸,“旅蒙晉商”王相卿,“票號鼻祖”雷履泰,“票號巨擘”毛鴻翽,“實業家”渠本翹,還有太谷曹家、靈石王家、介休侯家、祁縣渠家、榆次常家、介休范家、萬榮李家、太谷孔家等等,一個個聲名顯赫,如雷貫耳。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晉商大盛魁

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兩國政府簽訂《中俄恰克圖條約》後,晉商敢為人先,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遇,率先開闢了這條南起福建武夷山、湖北安化,中經漢口、社旗、祁縣,北越歸化、恰克圖、莫斯科,直至聖彼得堡的橫穿歐亞大陸的大宗茶葉貿易大通道。

據相關資料記載,萬里茶道上的第一包茶葉,源自福建武夷山下梅村,第一位把武夷山茶葉賣到俄羅斯的中國商人,是山西榆次的常萬達。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山西榆次常家大院一角

1638年,一位俄國貴族把兩大桶從蒙古商人手中換得的武夷山茶葉,作為禮物送給了沙皇,沙皇飲用後感覺甚好,倍加稱讚。很快,武夷茶便俄國上流社會中迅速流傳開來。

晉商榆次常家在與俄商接觸中,敏銳地認識到武夷山的巖茶孕藏著巨大的商機:這種商品不僅深受俄羅斯人喜歡,而且其中利潤很大。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晉商在湖北蒲圻羊樓洞磚茶裝箱

關於晉商販茶的利潤問題,學界上一直存在爭議。以武夷山收茶價為成本價計,刨去簡單的加工、包裝、運輸,以及人工成本等等,一般認為,能夠保持 200%~300%的利潤。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晉商喬家大院

在高額利潤的驅動下,一條從福建到俄羅斯的萬里茶路,就這樣誕生了。這條路,山西商人一走,就是二百多年。

晉商為什麼能壟斷恰克圖的茶葉貿易

以山西祁縣為中轉大本營的晉商,不但率先開闢這條橫穿亞歐大陸的萬里茶道,而且獨佔該市場將近兩個世紀。

1727年中俄《恰克圖條約》簽訂後,當時在恰克圖,中國有20多家商號,其中18家是山西晉中人開設的。到清咸豐初年,晉商在恰克圖賣出的茶葉總額達到600萬盧布以上,佔中國所有輸出恰克圖商品的98%。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1875年的恰克圖

為什麼綿延數萬裡的茶葉之路一直是由晉商主導的呢?

商業的核心問題無非幾點:人流、物流、資金流。

首先,山西人自古就有經商的傳統,到了明清期間經商之風尤其盛行。

清人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講:“山西人多商於外,十餘歲輒從人學貿易,俟蓄積有資,始歸納婦。”意思是說山西人大都出外經商,十幾歲的時候就跟人學習貿易,等賺到一些錢後,再回家娶媳婦。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清末民初時期的晉商

清朝人何秋濤《朔方備乘》中也記載:“所有恰克圖貿易商民,皆晉省人,商民俗尚勤儉,故多獲利。”

“萬里茶路”是晉商一步一步用血與淚走出來的康莊大道,據曾經走過茶路的老人回憶,晉商販茶,經常幾百里路不見人煙,米不粘牙,餓死、凍死都可能發生。山西人就是憑著這種吃苦耐勞、堅韌不拔、腳踏實地的品質,走出了萬里茶道上最鏗鏘有力的步伐。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晉商駝隊

其次,晉商重教尊儒,恪守誠信。“以誠取信、以仁取利”,這就是名揚四海的“晉商精神”。

山西人去外地做買賣,無論到南方茶區,還是在長途販運銷售茶葉過程中經過不同地區,都和地方的官府,以及鄉賢階層建立非常良好的關係。

晉商與合作伙伴互惠互利,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把財富效應帶到哪裡,從而獲得了良好的商譽,促進了生意買賣的發展,所以晉商能夠在萬里茶道開拓中獨佔鰲頭。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誠信守信的晉商

再次,晉商有著其他商團無可比擬的巨大財力,為大宗茶葉買賣提供了雄厚的資金保障。

從南方採購販運茶葉到恰克圖,水陸兼程近4000公里,每一趟買賣需要一年的時間,佔用的流動資金特別巨大,在當時只有晉商才有這麼大的財力。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茶葉過秤

清咸豐三年,御史章嗣衡在給咸豐皇帝的一道奏摺中寫道:“臣伏思國家承平二百餘年,德澤涵濡,民殷物阜,四海之廣,豈無數十鉅富之家,臣耳目淺陋,然所目擊者,山西太谷縣之孫姓,富約二千餘萬,曹姓、賈姓富各四五百萬,平遙縣之侯姓、介休縣之張姓富各三四百萬。榆次縣之許姓、王姓聚族而居,計合族家資約各千萬,介休縣百萬之家以十計,祁縣百萬之家以數十計。”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晉商民居

這些數字表達出一個什麼概念呢?就拿大清朝最鼎盛的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來說,當時的國庫存銀達到了歷史最高值,有7390萬兩。但是山西太谷、祁縣等幾個主要縣域的富戶財產加起來,比當時國庫存銀還要多。

當代經濟學家梁小民也曾就此做過統計,從明朝初年到民國初年的500多年間,祁縣喬家和渠家、太谷曹家、榆次常家這四大晉商的年總收入,已經趕上了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重提萬里茶道

中俄茶葉貿易之路經歷了200多年的輝煌之後,這條曾經繁榮一時的商貿道路最終還是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萬里茶道路線圖

我們透過中學歷史課本,差不多人人都知道,自漢代至元代,在我國西部有一條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可很少有人知道,晉商率先開拓的中俄萬里國際茶道,既是漢唐絲綢之路的延續,又是明清兩代貫通中蒙、中俄、中歐的國際通道,它創造了亞歐大陸近代經濟全球化的輝煌,其赫赫功績足可彪炳史冊。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茶葉烘焙

首先,這條茶路不僅是一條貿易通道,也是國內南北方各民族、中國與俄羅斯乃至西方國家思想、知識和價值溝通、交流的載體和橋樑,是東西方文明互鑑的紐帶。

時至今日,“萬里茶道”業已沉寂近百年,但當年茶葉種植、加工、運輸、貿易而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至今仍然存留於沿線各地,既見證著歷史,也昭示著未來。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晉商在俄國開設的茶葉店

透過這條茶路,我們可以瞭解到當時的國際關係,認識到國家之間貿易往來的變化和發展,對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間的經貿往來,以及文明互鑑有很大幫助。

同時,活躍在茶道上的各地區的人們,在為這條世紀大動脈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努力中,繼承了中華文化誠實守信、以義制利、勤勞勇敢的優良傳統,又淬鍊出開放包容、開拓進取、勇於創新的時代精神,是存續“萬里茶道”的文化基因,也是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經濟的精神動力。

山西不產一片茶葉,可山西人卻把南方茶葉賣到俄羅斯,乃至全世界

恰克圖的俄商茶葉倉庫

“萬里茶道”是歷史留給中、蒙、俄三國人民的重要文化線路遺產,是茶源地農民脫貧致富和沿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文化支撐,是建設“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的人文資源。

新的時代,再續前緣。今天,我們重提“萬里茶道”,回顧晉商在清朝時的跨國商路上締造的輝煌,必將進一步喚醒中、蒙、俄三國人民共有的歷史記憶和友情,同時也能為新時代的跨國商路發展提供更多的借鑑。(張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