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造“媛”運動中對女性的汙名化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繼“佛媛”之後,網上又出現了一批“病媛”。顧名思義,“病媛”指妝容精緻的網紅們穿著病號服在醫院擺拍,在曬出的美照中,有不少人藉機安利一些術後“營養藥”“修復貼”等產品,一時間,各大主流媒體發聲批判這群病媛們,不少平臺,也立即開始處理相關賬號。然而,這件事很快有了“反轉,其中一位被掛出“病媛”照片的網紅闢謠,自己確實生了病,也做了甲狀腺手術,但沒有化妝,沒有帶貨,曬出病房照只是為了報平安。第一個當事人發聲之後,新聞配圖所涉及的其他幾個女孩也相繼發文澄清,稱自己受傷住院的照片被媒體盜用,已經準備透過法律程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透過梳理相關報道,有媒體意識到最近網際網路上正興起了一場造“媛”運動。先是“佛媛”說法的迅速爆紅,然後各個媒體為蹭熱度開始造出“病媛”,接著網上迅速效仿衍生出“支教媛”“醫媛”“飯媛”“離媛”等詞,讓“媛”的意義在短短几天之內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媛”字被汙名化的背後,透露出的一種厭女情緒、性別偏見和部分媒體新聞素質的下滑需要社會更加警醒。社交媒體上被稱為“媛”的那些人的終極目標如果是為了帶貨惡意營銷,這固然需要輿論站出來批評,但如果把目標鎖定在“媛”字上,尤其是對部分愛美、愛自拍的女性群體進行“狙擊”,這很容易就變成了傷及無辜的“獵媛”行動。此前被眾人指責的“佛媛”,也有當事人出面澄清:去的根本不是寺廟,只是在酒店拍了好看的照片。而同樣在寺廟打卡秀肌肉的“佛少”就能逃過一劫,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性別偏見。

毋庸諱言,社會上存在著一種對兩性的刻板印象:女性更“虛榮”、更“無腦”,更愛在社交平臺上“自我展示”,也更容易受到消費主義的煽動蠱惑。當這種偏見,遇上媒體缺乏客觀事實的確認,以帶有傾向性的表述進行報道時,自然引起網民反感情緒。這種厭女情緒易挑起男女對立,不利於整個社會的團結穩定。消費女性形象、虛假營銷、惡意宣傳、拜金……這些問題是需要批判,但其中的評判界線要簡單清晰,不能隨意擴充套件外延。病人就不能化妝?吃飯時就不能塗口紅?愛自拍就是愛慕虛榮?如果這樣隨意的下定義、劃等號,那上一秒在圖書館打卡拍照,下一秒可能就成“學術媛”了。

我們必須意識到一點,在如今的影象時代,儘管大多數女性並不指望在社交媒體上獲得現實利益,卻仍致力於在社交平臺上展現完美的自己,修圖、美妝、辣裝都是很普遍的,只要不是以帶貨營銷為目的,都應該寬容的看待。僅僅因為一些想方設法吸引流量、獲取利益的人,就汙名化“媛”這個稱謂,甚至讓大家否定所有的“媛”,這是不正確也是不公平的。而作為新聞媒體,不應加入這種惡意炒作的行列,而應做好事實的確認調查,格守新聞道德,引導社會輿論崇真向善向好,讓“媛”字不再汙名化,迴歸字面原有的真義。(昆明資訊港首席評論員 周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