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大腸腺瘤和大腸癌有何區別?

大腸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變均稱為息肉,但卻有著千差萬別的病理“身份”,有的是炎性息肉,有的是增生性息肉,還有的是腺瘤樣息肉和其他型別的息肉,甚至大腸癌也屬於息肉,是“惡性息肉”。

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屬於良性息肉,不會發生癌變,通常也不會有明顯的腸道症狀。腺瘤樣息肉即為大腸腺瘤,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型(絨毛管狀)腺瘤。大腸腺瘤雖然是良性息肉,但有癌變的可能性,癌變率雖不到10%,但95%的大腸癌是由腺瘤樣息肉演變而來的,因此也是大腸癌篩查的主要物件。一般腺瘤體積越大、絨毛含量越高、形態越不規則、上皮異型增生程度越重,癌變的機率就越高。管狀腺瘤大部分直徑在1cm以下,80%有蒂,癌變率1%~5%。絨毛狀腺瘤較管狀腺瘤少見,好發於直腸和乙狀結腸,絕大多數為單發,體積較大,直徑大多在1cm以上,大部分為廣基,10%~20%可以有蒂,其癌變率是管狀腺瘤的10倍以上,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需要及時切除。混合型腺瘤癌變率介於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其他型別的息肉包括幼年性息肉、鋸齒狀息肉等。最新研究發現,鋸齒狀息肉也非常容易發生癌變,其癌變率甚至高於腺瘤性息肉,腸鏡檢查時如果發現這種型別的腺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目前,醫學界對於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的過程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大腸黏膜在各種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細胞先出現過度增殖,形成腺瘤樣息肉,進而細胞增殖不受約束,即形成異型增生,侵入黏膜下層,演變成早期大腸癌;接著癌細胞的“軍隊”瘋狂增殖,向腸壁壁外侵犯,並沿著淋巴管和血管轉移到其他器官“作亂”,就形成了中晚期大腸癌。概括起來就是“正常腸上皮—增生改變或微小腺瘤—早期腺瘤—晚期腺瘤—早期大腸癌—中晚期大腸癌”的演變過程。從分子水平看,大腸癌在演變的不同階段常伴隨著一系列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變化,包括APC、RAS、TP53等。根據臨床資料分析,腺瘤性息肉發展成大腸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因此對高危人群進行大腸癌的早期篩查可以在早期發現大腸癌,從而實現早診早治,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