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人文紀實攝影的民間文化自覺——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黃一鳴

文化自覺是所有文藝工作者應有的品格與修養。攝影人需要有強有力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以此回報社會,為人類留下寶貴的文化藝術精神財富。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說:“文化自覺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

陝西攝影群體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一群人,他們的“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是一個功德無量的系統工程。如果攝影師們都能持久地把鏡頭對準自己的家鄉;對準生我養我的土地;對準祖國的大好河山;對準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那將會留下許多珍貴而有價值的歷史影像文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攝影文化自覺為我們尋找中華文明的“根”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給我們很好的啟示:就是要用影像尋找祖輩生存的“根”,用影像來敘述和書寫人類文明歷史,梳理和明晰人和萬物的關係。人文紀實攝影家石寶琇說:“當我們從人文的立場和角度去圖說人和人,人和社會,人和歷史,人和自然,人和環境的諸多關係時,一切都是坦誠、深刻、真實、瞭然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聚焦渭河是陝西攝影群體地緣優勢,把這種頑強、剛毅、不屈不撓的命運共同體本性記錄在底片上,功在千秋。文化自信來自於文化自覺。陝西攝影群體中的領軍人物胡武功積極推行紀實攝影,主張用攝影關注現實,記錄歷史,揭示人性。

從1989年開始,到2019年結束,歷時30年。陝西攝影群體中的邱曉明、石寶琇、李勝利、白濤、馮曉偉、胡武功、侯登科、潘科、焦景權、劉宗昉、吳佑民等人進行了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獲得了大量第一手珍貴的影像資料。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他們就覺醒“主觀追求的影象,要比‘信天游’式的隨意‘創作’更有價值。”並且“改變以往‘為他人做嫁衣’的拍攝路子,進而轉入文化專題攝影和鄉土系列攝影。”為此,攝影考察創作一直延續了30年,用時間軸把變化中的人文地理串聯起來,形成不可低估的視覺歷史。

研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攝影集,讓筆者想到前蘇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所描寫的頓河流域俄羅斯人民的生活,以及頓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環境。中國渭河流域漢民族人的性格,與俄羅斯大地上頓河流域哥薩克人的性格有著相似的特點:剛強、堅毅、憨厚、能吃苦,有不改變天地誓不罷休的精神。

歷史文化的“根”需要肥沃的土壤和孜孜不倦勇於挖掘的探索者。陝西攝影群體主動作為開創影像文化考察的先鋒。七年前,陝西攝影群體成立的陝西人文地理攝影協會,成功舉辦系列重大的攝影活動,比如《中國民間紀實攝影展》,出版《陝西百年》攝影畫冊及展覽,還有近五年開拓的追溯河流的“陝西新水經注”系列叢書行動,都獲得攝影人的首肯。

田野調查是文化攝影考察的必由之路。筆者看到,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是一個田野調查式的渭河地區老百姓“清明上河圖”的影像文字,其中包含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在內諸多內容。為了完成這個系列專題,他們有明確的分工。石寶琇說:“有人以拍攝建築、村落、商鋪為主;有人以拍攝民居、家庭生活和擺設為主;有人以拍攝田野、莊稼、耕作、家畜、農具為主;有人以拍攝市場、人物活動、人物肖像、群像為主……”

早年的渭河流域農村相對貧窮落後,這本“渭河考察”畫冊中,可以看到當地百姓當年的艱苦生活場景。比如1989年6月,白濤拍攝的那張甘肅省甘谷縣一家人種地的照片,父親低頭扶著犁,十一二歲到八九歲大的姐弟三人用繩子拉著木犁種地,那種場景現在已經絕跡了,廣大的農村都用上了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裝置。早年那些攝影作品與石寶琇2015年後拍攝的陝西省武功縣漆水河老百姓的生活照片可以看到人民富足,男女老少穿著時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時間為渭河流域普羅大眾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早期拍攝的很多影像現在都消失殆盡了,甚至大多生活場景也從人們的記憶中褪去,影像成為歷史檔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該書不僅選用了404幅紀實攝影作品,17幅手繪地圖,還有十四篇章詳盡的文字敘述,實為一本不可多得的渭河流域紀實攝影檔案文字。

有人文關懷,有溫度,有情感的攝影才會超越文化的界限,填補歷史空白。從三十年前的“渭河考察”為發端,陝西攝影群體開始轉向人文地理的專題攝影。之後完成了一系列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攝影專題作品。《河西走廊》《蜀道》《晉陝黃河峽谷》《大河套》等中、長篇專題,相繼被《大地》和《中國旅遊》雜誌刊載。到了2000年之後,又有了《四方城》《麥客》《追溯無定河》《唐蕃古道》等等。石寶琇說:“陝西攝影群體此舉在30年前的中國攝影圈內還是比較超前的。”

“八百里秦川”為人文紀實攝影師們提供了充足而豐富的養分。這些被時間沉澱的影像都極其珍貴,有許多專題作品已經成為中國紀實攝影中的經典之作。比如《麥客》《四方城》就是陝西攝影群體中最有影響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對中國幾代攝影人產生重大影響。

《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為攝影文化做出了貢獻,是陝西攝影群體又一力作,也給廣大攝影人很好的啟示。筆者認為,只有著力挖掘本土人文資源,有強有力的文化自信,才會有更有效的文化自覺行動。這本厚重的紀實攝影集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影像文字,為中國文化事業再攀高峰貢獻攝影人的智慧和力量。

(黃一鳴撰文)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78年4月陝西省岐縣山五丈原鄉諸葛廟廟會。李少童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79年6月 甘谷縣一家人種地。 白濤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2018年10月 隴西縣鐘樓 。趙利軍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71年 陝西臨潼縣 公社社員在秦始皇陵墓前學大寨平整土地 。任永健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0年 岐山縣蔡家坡鎮。左起:石寶琇、白濤、李勝利、侯登科。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3年6月 岐山縣蔡家坡鎮 來自甘肅的麥客。 白濤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5年 咸陽市南陽門外的渭河“咸陽古渡”遺址。 張力清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6年8月 岐山縣周公廟廟會。 李勝利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 甘肅省渭源縣,考察隊員在禹河源頭。左三,白濤;右二,侯登科。劉宗昉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 甘肅省武山縣渭河南岸的丹霞山和316國道。 馮曉偉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 隴西縣瀕臨渭河的山頂。李勝利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 南方來的彈棉花匠。 白濤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 天水城郊農家院。 石寶琇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 甘肅省甘谷西安送神儀仗隊。李勝利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 甘肅省甘谷縣集市上交易打麥的“鏈枷”。 邱曉明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 甘肅省甘谷縣民眾趕廟會。 邱曉明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 甘肅省甘谷縣四十里鋪村民打土坯。 石寶琇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 甘肅省渭源縣 縣城街上的孩子。李勝利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 甘肅省渭源縣電影院門口。 劉宗坊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 考察隊員在隴西至武山的途中野餐,吃的是隴西臘肉夾饃。 李勝利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 渭源縣農家午餐。 白濤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 渭源縣禹河河谷。 劉宗昉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 在渭源縣的晚餐上 侯登科唱秦腔。左側是劉宗坊、馮曉偉。右側是渭源縣文化館老邊。 劉宗坊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89年6月9日 渭河文化攝影考察隊成員在武山縣華蓋寺附近的紅砂崖下合影。從右至左:吳佑民、白濤、劉宗昉、馮曉偉、李勝利、邱曉明、司機、石寶琇。這幅照片由“候補隊員”侯登科拍攝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90年,陝西省鳳翔縣,雨天,甘肅麥客在汽車站排隊上長途班車。 潘科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90年2月 寶雞縣赤沙鎮“血社火”演繹了《水滸傳》裡武松“血濺獅子樓”的故事。 胡武功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90年3月 周至縣西樓觀村老式剃頭挑子。 石寶琇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91年 寶雞鄉村籃球場。 邱曉明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92年 寶雞縣山區村民結婚紀念照。邱曉明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1992年3月 寶雞縣山區的平板車社火。 劉宗昉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2002年2月 寶雞市隴縣馬社火。 劉宗昉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2005年2月 岐山縣農家的熱炕 。 李勝利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2005年3月 甘肅省張家川縣馬鹿鄉山地牧場。 李勝利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2007年4月 華陰市孟塬鎮司家堡鞦韆會。 石寶琇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2007年12月29日 ,咸陽人李亞軍和姜娜的”婚車“透過”鳳凰臺“——象徵愛情的地方。 張力清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2016年1月31日 西安古城解放門外,將乘火車返家的人們。 王寶玲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2016年9月 西安市西漢長安城遺址公園的漢武帝雕像。 石寶琇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2016年12月 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石寶琇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2017年8月 西安古城含光門外,頌歌的人。 路新玲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2018年6月 陳倉區賈村塬收麥機械化。 李勝利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2019年8月 長安區馮村后稷祠內的后稷頭像 。 趙利軍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劉宗坊-寶雞 麥客表演者 邱曉明、李勝利、石寶琇。 劉宗昉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渭河流域圖。 石寶琇 繪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渭河在潼關匯入黃河。 張鋒 攝影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中國攝影報》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第78期 第三版

讀《渭河流域文化攝影考察30年》有感

《中國攝影報》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第78期 第三版

﹌﹌﹌﹌﹌﹌END﹌﹌﹌﹌﹌﹌﹌

主編:黃一鳴

編審:方學輝、黃一鳴

審校:劉小利、黃雋

﹌﹌﹌﹌﹌﹌﹌﹌﹌﹌﹌﹌﹌

謝謝您的支援!我們會更加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