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紅色革命,三原陵前鎮為什麼總被稱為“武字區”?

提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渭北革命根據地,三原陵前鎮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地方。可是,和紅色革命捆綁起來,人們尤其是當地老百姓為什麼總是叫它“武字區”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歷史還得回到民國時期。

說到紅色革命,三原陵前鎮為什麼總被稱為“武字區”?

陵前渭北革命烈士紀念碑

民國初期的行政區劃沿用清朝區劃舊制,這裡無須贅言。

民國六年(1917)三原縣調整行政區域,全縣分為“整字區、軍字區、肅字區、武字區、同字區、心字區、合字區、力字區”8個區,下轄68個分團,其中的武字區管轄村落40個,含今天陵前鎮大部分(包括馬額便民服務中心全部區域)、新興鎮小部分、西陽鎮個別村。

1926年10月,武字區農民運動興起,以此為標誌,拉開了建立渭北革命根據地的序幕。雖然後來武字區的名稱幾經變化,所轄範圍也有所調整,但是當地老百姓仍習慣稱它為武字區。

說到紅色革命,三原陵前鎮為什麼總被稱為“武字區”?

陵前長坳古鎮

其實,新中國成立初期,武字區的名稱也曾一度被沿用,當時全縣分為七區一市,分別是文峰區、陂西區、長孫區、西陽區、大程區、柏嵯區、武字區,一市指三原市。其中的武字區和民國時期的武字區所轄範圍基本一致,也就是今天的陵前鎮大部分地區、新興鎮小部分地區、西陽鎮個別村。

說到紅色革命,三原陵前鎮為什麼總被稱為“武字區”?

陵前長坳古鎮

至於陵前、馬額名稱的歷史淵源,則要早得多。

陵前建鎮在唐武德年間,最初因該鎮東南角有一水泉,故名“臨泉”,後因該鎮位於唐太祖李虎永康陵南(南為前)而得名陵前。

唐開元年(721年)間,馬額為耀州、同官(銅川)山貨流通要道,來往馬牛在此落腳,得名馬牛村;明代(約1368年前後)轉音為馬額。

民國六年,陵前、馬額隸屬於武字區。

(詳情關注頭條號“曉暉文史館”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