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民不聊生的縮影——四川大漢銀元

​​之前粗略地給大家介紹過四川省所造銀元,詳見《成都為我們留下的精美銀元文物》。今天鐵鉤歷史就給大家介紹民國真正最早鑄造的銀元——四川“漢”字銀元,俗稱“大漢”。

民國初年民不聊生的縮影——四川大漢銀元

PCGS冠軍分的四川銀幣大漢

民國元年還沒有出現袁大頭,最早的袁大頭是民國三年鑄造,詳見<袁大頭——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銀元>。而四川大漢銀元在1912年4月就開始鑄造了,是民國第一款自主鑄造的銀元。這款銀幣形制與眾不同,中間主體圖案是一個篆書“漢”字,而不是外國常用,四川盧比也用的君主頭像,也不是清朝銀元的“龍”圖案。外圈環繞18星,代表18行省。這與鐵血十八星旗異曲同工,也充分體現了“驅逐韃虜”之意。

民國初年民不聊生的縮影——四川大漢銀元

“漢”字銀元是由成都造幣廠製作生產的,上圖“四川銀幣”四個字中心刻有芙蓉花飾,以代表“芙蓉城”——成都。相傳後蜀皇帝孟昶在成都城牆上種植芙蓉花,成都因而得此雅稱。

這款銀元不是清朝時期官方慣用的庫平標準,而是四川的“九七平”標準。清朝絕大多數銀元都是庫平七錢二分,民國也延續了這一標準,但大漢只相當於庫平七錢一分。其含銀量也只有86。4%,清朝規定是90%,袁世凱當總統後為推行袁大頭實行幣制改革規定改為含銀量89%,四川大漢銀幣這如此之低的含銀量其實對國民經濟並不是一件好事。

但實際上,四川大漢經常含銀量根本達不到86%。民國初年,孫文為首的廣州軍政府和北京為首的北洋軍閥政府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四川選擇當了騎牆派,而且四川內部各個軍長也互相攻伐混戰,四川就成了半個獨立的小地區。

民國初年民不聊生的縮影——四川大漢銀元

大漢五角銀幣

1918年熊克武雖然在軍閥鬥爭中獲勝,但根本控制不了局勢,所以乾脆就釋出《四川靖國各軍駐防區域表》,從法律意義上承認了四川內部割據的局面。1922年,軍閥劉成勳擊敗楊森,出任川軍司令和四川省長,減低了不少含銀量,而且大量鑄造五角面值的大漢銀幣,導致金融秩序混亂,而且行政秩序混亂,官員經常貪汙偷銀,有的四川大漢銀幣連70%的含銀量都達不到。四川省內部也濫發紙幣,發行垃圾債券,混戰的局面使得四川民不聊生。

1924年,周西成被楊森趕出了四川省,但這哥們又順手把造幣機器和造幣模具一股腦帶走了,導致1927年成都造幣廠恢復生產之前錢荒。周西成在外省造大漢銀幣與楊森打經濟戰,用劣質的貨幣購買楊森屬地的物資,而楊森造幣能力有限,四川物資不斷地流出。1927年成都造幣廠恢復生產後,因為連年戰亂,生產的大漢銀幣含銀量持續降低,有時連50%的含銀量都不夠,老百姓對此也深惡痛絕,管四川的造幣廠叫“造斃廠”。

民國初年民不聊生的縮影——四川大漢銀元

四川大漢一角銀幣

不過正因為四川大漢劣幣多良幣少,如今收藏市場上品相好成色好的大漢銀幣不多見,成為了收藏愛好者們追捧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