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聖蹟圖考

我國最早成形的連環畫《孔子聖蹟圖》明代仇英仇十洲畫文徵明書

仇英,明代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寓居蘇州。後人將他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沈等都是文人出身的畫家,而仇英只是一個民間畫工,連生卒年都沒有留下。少年時當過漆工,然而他學會了彩繪棟宇。畫家周臣見了,覺得他有才賦,就收他為學生。所以他是唐寅的師弟,唐寅很器重他。而文徵明、祝允明也都是他的好友,過從甚密。這在中國繪畫史中也是一個特例。

孔子聖蹟圖考

聖蹟圖畫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從漢代畫像石中也可看到以孔子故事為題材的畫面,北宋孔廟石刻中,存有傳說晉代顧愷之、唐代吳道子的孔子畫像,元、明、清各代,畫像更多,不勝列舉。傳世作品,也不罕見。而以連環圖畫的形式,描繪孔子,當為宋代以後。連環圖畫啟始於唐代,是時佛學東漸,為弘揚佛法,廣為宣化,追求明白淺顯,通俗易懂,僧人將釋迦牟尼本生故事,或鑿於洞窟,或繪於牆壁、紙絹,或刻板印刷,對佛學的傳播和流行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聖蹟圖考

孔府文物檔案館舊存聖蹟圖,有石刻、木刻本、彩繪本等。其中石刻聖蹟圖存於孔廟聖蹟殿,共一百二十幅,有圖一百一十二幅,為明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鐫刻上石。木雕印版則有清康熙無字本、乾隆有字本兩種,棗木質地,因殘缺損失,數目不一。彩繪本聖蹟圖,三十六幅,裝裱成活頁式冊頁,推測在明成化、弘治年間繪製。這些版本,題材一致,構圖相似,均為橫幅,尺寸大小也相差無幾,但它們之間的相互傳承關係尚存疑問。

孔子聖蹟圖考

此聖蹟圖繪畫內容,共三十九幅,最後一圖末尾有“實父仇英制”文字題款。印章一方,葫蘆形邊框,篆書陽文“十洲”和“嘉靖戊戌春二月書於停雲館,長洲文徵明”文字題款,方形印章兩枚,篆書陽文“徵”、“明”。最後一幅則為款署“徵明”和庚子春高陽“許初”的跋文兩篇。

孔子聖蹟圖考

此聖蹟圖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取材得當。各種版本的聖蹟圖,均依據《論語》、《史記·孔子世家》等古籍,截突出表現孔子身處逆境毫不氣餒的豁達樂觀精神。都顯示了作者在內容取材上的境界、眼光和文化素質。二是畫藝純熟高超。此圖,是中國傳統工筆重彩畫中的青絳人物畫。三十九幅作品,每幅在構圖上都十分考究,充分運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散點透視方法,人物、景物的安排,均衡和諧,主次分明,相互呼應,疏密有致。人物造型上,與傳統人物畫為突出主題,故意將主要人物加高加大不同,而是將人物依身份、年齡等因素而定,高矮一致,大小勻稱,用前後順序,所處位置,來突出主要人物。在技法運用上,線條流暢圓潤,人物眉目清楚,細緻入微,畫面乾淨,工整精緻,在深色襯地上,人物設色以淺淡為主,周圍山石、樹木則青碧濃重,與同類畫種如明代聖蹟圖、清代康熙親耕圖、乾隆秋狩圖等人物、景物全施以重彩絕然不同,形成明顯的對比和反差,也凸顯了人物形象。整體觀之,繪畫精緻不苟,人物神態傳真,淡雅嫵媚中又不失豔麗端莊,題字小楷,位置經營得體,筆墨頗具功力,與繪畫相得益彰,是一件代表了當時人物繪畫水平的精品傑作。故而,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孔子聖蹟圖考

以上《孔子聖蹟圖》是由清代畫家焦秉貞所著。該畫為絹本設色,縱29。2釐米,橫35。7釐米,現流落於美國聖路易斯美術館。

以下是歷代各版本的《孔子聖蹟圖》

孔子聖蹟圖考

孔子聖蹟圖考

孔子聖蹟圖考

孔子聖蹟圖考

以上收集整理並手書《先聖小影》以感懷先賢對中華文脈之貢獻!

孔子聖蹟圖考

孔子聖蹟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