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聲是漢語之骨!沒有入聲,便體現不出漢語音韻之美。

普通話雖說有四個聲調: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 媽麻馬罵」 。但實際上,

普通話是「三聲四調」,入聲消失,先天五音不全,其遠離了傳統古漢語的發音標準。

入聲是漢語之骨!沒有入聲,便體現不出漢語音韻之美。

可以這樣說,

沒有入聲,等於沒有了最偉大、最優秀的唐詩、宋詞、元曲,也就沒有美妙的吟誦。

歷史上的詩詞用的是《平水韻》《寬韻》《詞林正韻》《中原音韻》等,其中既有平聲、仄聲,還有入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分別對應的就是今天普通話(漢語拼音)的一、二、三、四聲,而在普通話裡卻沒有對應的入聲。

入聲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入聲韻尾由三種不同的塞音韻尾[-p]、[-t]、[-k]構成。其發聲的特點是“讀音短促,一發即收。”《事林廣記》說:“平聲者哀而妄,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

入聲是古漢語的仄調之一,它在中古漢語中區別於其他三聲的最大特點就是

短促

入聲是漢語之骨!沒有入聲,便體現不出漢語音韻之美。

入聲字,古代漢語中的發音聲調,而現代漢語(普通話),北方官話已經基本消失。江淮官話、吳語、晉語、白話、湘(新派湘語)、閩、客家、贛七大方言均保留了入聲。其中白話、閩南、客家三方言中保留了[-t][-k][-p]三個子音韻尾。

入聲另一個標誌性特徵則是它的子音韻尾:入聲字在中古時期均為以不除阻的塞音/p/、/t/或者/k/結尾的閉音節,如十/dʑip/、一/ʔit/、六/liuk/。

入聲是漢語之骨!沒有入聲,便體現不出漢語音韻之美。

由於

入聲短促急收藏的特徵,不少文人用入聲做韻腳,顯得鏗鏘有力。最著名的例子即為岳飛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

歇/hiɐt/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

烈/liɛt/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

月/ŋʷiɐt/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

切/tsʰet/

靖康恥,猶未

雪/sʷiɛt/

臣子恨,何時

滅/miɛt/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

缺/kʰʷiɛt/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

血/hʷet/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

闕/kʰʷiɐt/

當我們用今天的普通話讀《滿江紅》的時候,總覺得哪裡不上口,問題就出在其中的

“處”“歇”“烈”“月”“切”“雪”“滅”“缺”“血”“闕”

這些字上。這些字的位置本該都是仄聲或入聲,卻把“歇”“缺”讀成了平聲。

嶽將軍此詞,保留入聲,才更能體現出其“有決心、信心和必勝勇氣”,更能讓人們領受到,他軍人氣魄的偉大感染力。當我們帶上入聲,朗誦這首詞,頓覺壯懷激烈。這便是入聲的好處,入聲也最適合,用於壯懷和悲傷的情景。

(摘編網路,僅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