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櫃驗貨?不存在的!揭秘真實的奢侈品鑑定行業

最近,“古馳(GUCCI)專櫃正品被前員工調包”的訊息上了熱搜。該員工透過網路購買假貨換走門店真品,再透過二手交易平臺轉賣牟利。調包曝光前,該員工做賊心虛主動離職,但仍被警方追查到,並因涉嫌職務侵佔罪而被依法刑事拘留。

奢侈品的真假問題一直很受市場關注。在線上,打出“專櫃正品,支援驗貨”“原單專櫃驗貨”旗號的網店仍舊層出不窮;線上下,部分經營各種二手奢侈品的“中古店”“古著店”等也表示接受驗貨。但真能驗出來嗎?

專櫃驗貨?不存在的!

“香港和韓國免稅店採購,保證正品,支援專櫃驗貨,親可以放心購買”……記者向一家銷售奢侈品箱包的電商店主詢問如何驗貨,該店主表示,可以去品牌專櫃。

在部分影片網站上,也有網友分享專櫃驗貨經驗表示,“如果專櫃不同意驗貨,可以要求專櫃提供售後服務。如果專櫃婉拒,就表示是假貨。”

這些“經驗”可行嗎?

記者走訪部分奢侈品牌門店獲悉,門店均不提供驗貨服務。如果消費者提出享受售後服務,需要出具購買小票、產品資訊卡(類似於產品身份證,一品一證)。如果不具備這些材料,奢侈品門店通常會拒絕消費者。

業內人士透露,“專櫃驗貨”基本可認定為騙局:第一,專櫃不提供驗貨服務。不論是真品還是仿品,都不能透過“專櫃驗貨”的方式加以鑑定。第二,很多奢侈品牌內部壓根沒有“鑑定部門”的設定。

“對奢侈品牌而言,真偽鑑定流程很多、耗時不短且得非常謹慎,銷售專櫃怎麼可能完成?”業內人士明確表示,“專櫃驗貨”服務不可信,“這是沒法落地的空頭支票。”

專櫃驗貨?不存在的!揭秘真實的奢侈品鑑定行業

真偽鑑定,要靠什麼?

記者瞭解到,我國的奢侈品鑑定行業尚處在發展初期階段,行業規範和服務標準亟待完善。目前,鑑定服務主要由部分具備中國計量認證(CMA)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會提供,並出具該機構的鑑定結果;也有部分第三方檢測機構提供鑑定師培訓,這類培訓提供各種垂類奢侈品的鑑定、維護等學習內容,作為進入奢侈品行業的門檻,吸引大量學員。只有積累豐富鑑定經驗的優秀鑑定師,才能成為專業鑑定機構的主力鑑定人員。

在擁有CMA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中,中溯檢驗檢測認證中心上海檢測倉是上海地區奢侈品行業最大的第三方鑑定中心,每天要鑑定近千件奢侈品送檢樣品,它也是不少知名二手交易平臺的主要合作方。在這裡,記者見到了略顯神秘的奢侈品鑑定工作,與網傳的鑑定方式截然不同。

專櫃驗貨?不存在的!揭秘真實的奢侈品鑑定行業

奢侈品鑑定中心使用的超景深3D建模儀檢測豌豆大小的奢侈品鑑定,它的功能是可以拍攝高解析度影象並進行2D/3D測量。

奢侈品資料庫是鑑定機構顯著的優勢之一。資料並非品牌方提供,而靠檢測機構收集。中溯的資料庫包含不同品類、不同品牌、不同款式乃至同款式不同批次(年份)的產品細節資料。其中,既有品牌方在不同渠道公開的產品資訊,更有中心對真品進行的無損檢測資料。由於奢侈品鑑定不能採取破壞產品的方式,以箱包為例,工作人員會將送檢樣品的皮質、花紋、走線方式、LOGO圖形、金屬件造型及所含金屬成分等細節,一一透過無損檢測獲得資料並納入資料庫。

專櫃驗貨?不存在的!揭秘真實的奢侈品鑑定行業

豌豆大的配件經過超景深建模儀放大後,任何磨損或工藝缺陷都可識別。

鑑定時,透過與資料庫比照,能為產品真偽提供參考意見。“目前有很多奢侈品鑑定短期培訓班,這類培訓主要是給有志於此的人員開啟行業大門,但僅靠培訓班的基礎課程難以滿足執業要求。鑑定工作需要學員在結業後進行大量實戰。”有鑑定師以路易·威登(LV)包舉例說,在短期培訓中會提及幾個“防偽點”:LOGO“LOUIS VUITTON”中的“L”呈細長型,但“O”是正圓形;拉鍊、扣釘等五金件是有質感的啞光色,LOGO雕刻清晰、分佈均勻;走線呈柳葉狀;皮質有凹凸手感……但這些已不是造假的難點。

專櫃驗貨?不存在的!揭秘真實的奢侈品鑑定行業

鑑定師會觀察奢侈品箱包的LOGO標籤,但僅靠標籤印刷不足以判斷真偽。

專櫃驗貨?不存在的!揭秘真實的奢侈品鑑定行業

有些防偽點能透過紫外線燈直接確認,但這類防偽點也很容易被偽造。

所以,在實際鑑定中使用高科技儀器輔助也關鍵。在中溯,工作人員將一款LV小包放在超景深建模儀下,將表面花紋放大了二三十倍,能看清花紋的具體印刷方式。工作人員解釋,品牌方在不斷升級工藝。比如,在不放大的情況下,花紋邊緣是光滑的,但放大後可以發現採用錯位印刷。這款小包的花紋被放大後,會發現其印刷質量與資料庫裡的真品印刷方式存在差異。

專櫃驗貨?不存在的!揭秘真實的奢侈品鑑定行業

肉眼很難分辨仿品(左)和真品(右)的表面花紋差異。

專櫃驗貨?不存在的!揭秘真實的奢侈品鑑定行業

箱包表面經放大後,能發現仿品(左)和真品(右)的表面花紋印刷方式有差異。

使用手持式合金分析儀則可迅速得到箱包五金件內的金屬含量,透過與資料庫比較,也是鑑定時的參考。例如,這款小包的五金件中銅含量佔比超過77%,但真品銅含量不足70%。用肉眼,甚至放大鏡看,很難從五金件光澤度區分真偽產品,但仿品在合金分析儀之下無處遁形。

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同年份、不同批號的奢侈品採用的原料有區別,所以相關資料僅適合指定款式和批次。這就體現了構建資料庫的重要性,也是檢測機構鑑定能力的體現。

專櫃驗貨?不存在的!揭秘真實的奢侈品鑑定行業

一款假冒奢侈品腕錶被光學顯微鏡發現背面的特製螺絲竟然是粘紙。

鑑定師“會診”疑難雜症

有了資料庫、有了需要鑑定的細節點,也有了對應的裝置,就能得到鑑定結果嗎?尤其是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有些線上平臺提供線上鑑定服務——使用者拍攝照片上傳系統後,由系統比對。這樣的結果是否準確?

這可不一定。

在中溯,所有奢侈品都得經過多名鑑定師“背靠背”鑑定,得到相同意見並與裝置檢測結果一致後,才能掛上“送檢樣品符合品牌/製造商公示的技術資訊和工藝特徵”的鑑定結果標籤。

不過,有部分奢侈品被掛上標籤後,標籤上會有備註,如“內裡更換”等,意思是箱包的內襯被調換了。鑑定師表示,送檢奢侈品中有很多是二手品,經過保養與維修後,會有皮料顏色改變、配件被更換的情況,這些只能靠人工甄別,可避免真品被誤判。不過,如果有品牌LOGO的部件被更換,那麼哪怕其餘細節再“真”,也得不到鑑定結果標籤,“因為帶有LOGO的配件是真品的底線。”

專櫃驗貨?不存在的!揭秘真實的奢侈品鑑定行業

任何一個配件的各種細節,如搭扣內部,都需要仔細辨認。

鑑定師的“火眼金睛”還體現在能從那些“裝置檢測都沒問題,但拿在手裡總不對勁”的送檢品中找到貓膩:

一款迪奧(Dior)編織挎包順利透過裝置檢測,但鑑定師說了“不”。原因在於揹帶的手感與真品有些許差異,且內部標籤上的品牌印刷體比真品顏色亮了一丁點兒。

一款LV的雙肩包,各方面細節都很完善,可鑑定師用普通手機的微距功能放大其拉鍊頭後,立刻判斷:“這是高仿品”。原因在於該拉鍊頭內側有拉絲,而參考同款產品細節,定製的拉鍊頭內側相當平滑。再將這款包放在日光燈下不同角度觀察,可以發現灰色花紋略微泛粉,也不是真品該有的顏色。

還有一款奢侈品的皮料、五金件等都做工精緻,金屬含量也與資料庫比照一致。但鑑定師仍舊覺得和真品有差異,一時看不出哪裡有問題。於是,幾名鑑定師將中溯位於全國不同檢測中心的同款產品彙總,展開“會診”,終於發現問題所在:按照該品牌生產慣例,是從不同供應商處採購不同原料,品牌組裝後才在五金件、內襯標籤打上LOGO。由於是手工操作,每個LOGO有些許差異。但這些送檢產品的LOGO雕刻完全一致,基本可判斷為批次生產的結果,“換句話說,就是刻好了再安裝到包上,而不是真品那種組裝好再雕刻的效果。”

據悉,每件奢侈品從入庫到出庫,平均鑑定時效在13個小時以內,這在行業中已算高效率,可仍與“AI鑑定”“拍照鑑定”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語。但相關負責人並不著急,“這既是為不放過任何一件高仿品,也是為不‘冤枉’任何一件真品。”當然,鑑定中心也在透過完善資料庫和設計更有針對性的裝置及軟體,進一步提高鑑定效率。

專櫃驗貨?不存在的!揭秘真實的奢侈品鑑定行業

鑑定師經常只戴一隻手套,方便另一隻手直接體驗產品手感。

鑑定中,鑑定師也在不斷學習,瞭解不同奢侈品的新設計、新趨勢,就像鑑定中心的資料庫不斷增長那樣,鑑定師的認知也不斷增長。即便在同一個鑑定中心,鑑定師也各有所長,有的擅長箱包,有的擅長服飾,有的擅長腕錶。畢竟,每個大類所涉及的奢侈品牌和產品款式,都多如牛毛。

專櫃驗貨?不存在的!揭秘真實的奢侈品鑑定行業

一款假冒奢侈品腕錶被光學顯微鏡發現錶針做工粗糙。

專櫃驗貨?不存在的!揭秘真實的奢侈品鑑定行業

真品奢侈品腕錶的指標做工精細。

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是,記者採訪時被告知,不能拍攝帶有鑑定師頭像的照片,因為“奢侈品鑑定與風險同在”。由於鑑定量限制,該鑑定中心目前不接受個人委託,送檢樣品主要來自二手交易平臺、中古店等商戶,這意味著每鑑定出一款仿品,能立刻透過這些渠道告知整個行業,使得同一批次的仿品在市場上不再有立足之地。造假者自然“不歡迎”鑑定師。

所以,有鑑定師說,做這份工作很有正義感:“這不僅能保護消費者權益,而且是向仿品開刀,希望市場不賣假、不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