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下一個華為還是聯想,這是一個問題

早在十幾年前,中國就掀起了“貿工技”、“技工貿”的大討論。我認為,貿工技是沒有問題的。任何企業都不是從技術角度出發,而是從市場需求出發。積累了足夠資本之後,才有錢投入技術研發,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

成為下一個華為還是聯想,這是一個問題

本質上,華為就是走的“貿工技”路線。剛開始華為也只是一個香港公司的代理商,幫別人賣東西,沒什麼技術含量。只是後來不斷把從市場上賺到的錢投入到技術研發當中,實現了技術的引領。

很多企業卻打著貿工技的口號,實際走的卻是“貿工貿”的路子。

大部分企業達到了“倉廩實”之後,還一門心思想著讓“倉廩更實”,而把“知禮節”這件事拋諸腦後了。

聯想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反面教材。貿工技的精髓,是在透過“貿”來帶動“工”和“技”,但聯想卻一直停留在“貿”的階段,沒有決心去攻克“技”的高峰。

對於聯想的競爭策略,柳傳志有一段經典的描述,他說聯想的經營理念就是“行走50米安營紮寨,然後繼續”。這其實沒什麼問題,穩紮穩打是應該的。但是,聯想的問題是,行走50米安營紮寨之後,他就在那不動了,沒有繼續前進。

安營紮寨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出發,而不是就一直呆在那裡過生活了。況且,科技行業不比白酒,只要做好“濃香型、“醬香型”,成為茅臺就可以一本萬利了。科技行業發展如此迅速,你行動慢一點都會被時代拋下車。

聯想透過PC組裝獲取營收和利潤之後,就應該想著在產業鏈上更進一步,而不是永遠停留在組裝廠的階段。如果CPU、作業系統這種大件,聯想啃不動,那一臺電腦除了這兩個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零部件啊,你可以找準一兩個突破口,打出自己的新天地。比如三星,雖然也不能撼動英特爾,但是他在儲存晶片、螢幕上就實現了突破。

當然,一將功成萬骨枯,任何的成功都是要面臨巨大風險的。三星今天在儲存、螢幕領域傲視群雄,當初可是賭上了身家性命來進行“反週期”操作的。再看看華為,當初進軍海外、大手筆研發,也是冒著巨大的風險,頂著巨大的壓力的。以至於任正非壓力過大,有一段時間經常想自殺。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對於人如此,對於企業也是如此。

無外乎,闖關成功的華為現在成為民族脊樑,停留在組裝廠階段的聯想,則成了人們口中的“美帝良心”。

對於貿工技還是技工貿的討論已經有些年代感了,為什麼現在還要翻出來說?因為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貿工貿”路線的信徒,聯想不是第一個,也絕對不是最後一個。

事實上,中國大部分企業都只停留在“貿工貿”的舒適區,很少有企業真正下決心在技術研發上押重注。

現在中國大量的科技企業,也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上,接下來的戰略抉擇,將決定他們成為下一個華為,還是下一個聯想。

成為下一個華為還是聯想,這是一個問題

這些企業有一長串名字,典型的比如小米,以及阿里巴巴、騰訊、位元組跳動這些網際網路巨頭。

判斷這些企業真實的走向,看兩個指標就可以了,一個是海外營收佔比,另一個是研發對營收的佔比。

以這兩個指標來看,小米的研發水平還比較差,但其國際化取得了重要突破,先是拿下了印度,更關鍵的是目前在歐洲市場勢如破竹。小米會成為下一個華為還是聯想,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另一方面,

中國的一眾網際網路巨頭卻長得越來越像聯想了

。雖然他們與聯想的業務八竿子打不著,但從上面說的兩個關鍵指標可以找到一些相似性。阿里、騰訊、美團、京東們,相比與海外對標的亞馬遜、谷歌、臉書、微軟等,在研發投入和國際營收佔比這兩項指標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而且,這兩項指標上的差距還看不到縮小的希望。

中國的一眾網際網路巨頭,佔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每年賺取上千億的利潤,如果不能在前沿技術探索和海外市場拓展方面取得突破,就不可避免要在國內市場“內卷”,這是民眾和監管機構都不願意看到的。

以目前國內的反壟斷態勢來看,監管者是要斷了網際網路巨頭在國內躺賺的念想,讓他們出海去國際市場搏殺。如果這些巨頭還是躺在國內的舒適區不願意動,那就只能“趕鴨子上架”了。

成為下一個華為還是聯想,這是一個問題

近幾十年,依託中國的市場紅利和人口紅利,有大量企業完成了資本積累。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已經“倉廩實”了,接下來就是要“知禮節”,才能獲得足夠的尊重。

是走華為的“貿工技”,還是走聯想的“貿工貿”路子,會有一個截然不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