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作者:束文傑

所謂“十字街”,一般指的是兩條街道垂直交叉呈“十”字形走向。其交匯點,稱為“十字街口”或者“十字街頭”,又或者隱去“口(頭)”字,直接稱“十字街”。有些城市的“十字街”,則是具體的街道名稱,但大抵都是與街道走向有關。筆者注意到,我國古代的一些小型城池(以縣城為主),由四向城門至城市中心延伸四條主街(常以方向命名),匯聚於十字街,街道上分佈著衙署、學校、寺觀、倉廒以及商業區等,並由若干巷衖通往城區各處,有些十字街口則設有鐘鼓樓。

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1923年,碭山縣城廂圖(區域性,來源 | 資料圖片)

合肥民間曾廣泛傳唱一首《十大景緻歌》,其中提到了“十字街,人人知道”,不知何時又多了句“十分熱鬧”,以示自古便為商賈雲集之地。關於合肥十字街,其他拙作稍有提及,但不夠充分清晰,本篇特作考證闡述。

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1960年代,十字街(來源 | 資料圖片)

參照前文說法,合肥十字街卻有點兒“別具一格”。首先一大“特別”——合肥鼓樓不在十字街(口)。按今天的地名,鼓樓在安慶路(綠都步行街)與宿州路交叉口,而十字街(口)則在淮河路與宿州路交叉口,兩者相隔百餘米,其間有鼓樓橋(橋下金斗河)通連。鼓(古)樓為民間俗稱,它的正式名字是“鎮淮樓”。

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1984年,合肥老地圖中的“十字街”(來源 | 資料圖片)

據南宋《輿地紀勝》及清代嘉慶《合肥縣志》記載,隋文帝開皇五年(585年,一說唐代尉遲敬德營建),因“漢(合肥)城既壞”,改在“今南半城”築土城——即金斗城。金斗城以金斗河(當時系南淝河一段)為北壕,並在其南岸設立北門(即金斗門),十字街則在金斗門外北門口,其餘情況史料不詳,街市是否形成待考。唐代宗時(762—779)(一說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廬州刺史路應“特加甓(磚)焉”。

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合肥城變遷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五代楊吳築外羅城,包括金斗門、金斗河及十字街均囊入城內。值得注意的是,《後唐張崇修廬州外羅城記》一文曾提到,天祐年間(四年至十二年,907—915)“造市橋一所”,市橋即鼓(古)樓橋、鎮淮橋。以“市”命名,說明橋岸街市已經形成,加之便利的水路交通條件,金斗河“兩岸悉列貨肆,商賈喧鬧”,十字街至晚應溯源於此。

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金斗河舊貌(來源 | 資料圖片)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淮西帥郭振“拓城基”——即鬥梁城,並將舊金斗門改為“(麗)譙樓”(時有“淮西樓”,在州治後、鬥梁城上,與其無關)。幾百年後,人們在樓上還發現了一口“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造”銅鐘。

明代,因“郡有淮、肥二水合流,以繞於城,樓臨其上”,“鎮淮樓”一名開始出現。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至世宗嘉靖元年(1522),知府龍誥重修 ,禮部尚書楊廉作《記》。此後,神宗萬曆三年(1575)重修,思宗崇禎十五年(1642)毀,清代亦數次重建修復。最終,樓毀於清末兵燹,門拆於民國十年(1921)前後。

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鎮淮角韻(區域性,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們再來說說十字街。宋元時期,史料遺缺,街道已無考。

明代,合肥城曾出現了以“十字街”為名的街道,上文中之所以加了“(口)”字,便是以作區別。早在嘉靖十三年(1534)編纂的《南畿志》,記載有“前十字”、“後十字”兩街(列入城內七街),方位未詳。萬曆《廬州府志》將“十字街”列為城內五條大街之一(嘉慶、光緒《府志》沿用之),位於“鎮淮樓前”。根據這兩條線索,當時的“十字街”,起迄大致與民國時期的鼓樓街相同,即今宿州路中段(淮河路至四牌樓)。後來,鼓樓橋在民間亦有“十字街橋”之稱。

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明代嘉靖年間,《南畿志》書影(來源 | 資料圖片)

值得注意的是,萬曆《府志》記“稅課司(署),在鎮淮樓後”,參考《廬州府治之圖》和《肥邑城郭圖》,應該在東門大街北、臨近十字街口。稅課司,掌徵收商賈、儈屠、雜市捐稅及買賣田宅稅契,相當於現代的稅務部門。萬曆年間(三年以後,即1575年),“職裁署廢”。稅課司署在此設定,足以說明商貿繁榮程度。

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明代萬曆年間,肥邑城郭圖,附鎮淮樓、鎮淮橋、稅課司位置示意(來源 | 資料圖片)

清代,據嘉慶《合肥縣志》記載:“拱辰門內北門大街,迤南為四灣街,又迤南為十字街,又南為鎮淮樓”。“迤”是往、向,表示延伸的意思,這裡的“十字街”至“鎮淮樓”之間,則未使用該字。同時,此段附錄的“街西”、“街東”部分,用“十字街西”和“十字街東”來表示文昌宮街(民國街名,時屬東門大街)和東門大街,“威武門內東門大街”一段亦提到了“(明教寺)北首又西為十字街”,等等。種種跡象表明,“十字街”逐漸由街道演變為“街口”形態的具體地點,原來街道則併入北門大街。

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清代嘉慶年間,合肥北門大街(來源 | 資料圖片)

清末至民國初期,十字街四向街道分別是東(門)大街、鼓(古)樓街、文昌宮街、北(門)大街。這便是又一大“特別”——合肥十字街“丟”了西、南。舊時的合肥城擁有七門二關,十字街可以直通兩座,其餘的便要借道前往了。鼓樓街又分作兩段,十字街到鎮淮樓(古樓拐)為“古樓橋街”,鎮淮樓到四牌樓為“四牌樓北”。民國36年(1947)2月,合肥縣第一屆參議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本市街道易名的決議》,其中十字街以北的北大街定名為“鴻仙街(路)”,以南的鼓樓街和南(門)土街合併,定名為“映典街(路)”。第二年,東大街則更名為“江淮路”,文昌宮街名稱未變。

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1930年代,威武門(來源 | 資料圖片)

既有“特別”,又有相同之處——商賈雲集之地。十字街所在的東大街、北大街及附近的後大街是合肥城內傳統商業街區。據商業史料,這些街區分佈著,雜貨店、鞋帽店、綢莊、裁縫鋪、醬園店、刀剪店、飯店、酒樓、糕餅坊、紙行、成衣店、估衣行、線店、傢俱行、香店、皮張店、古董店、茶葉行、礱坊、糟坊、黃煙鋪、麻行、繩行、畫像室、裱畫點、錢莊、當鋪等,百姓生活所需,貿易應有盡有。合肥縣商會曾出版《皖商周報(刊)》,筆者曾翻閱數期,所刊的商業廣告大多來自這片區域。合肥八大同鄉會館之中,便有兩座位於十字街以西的文昌宮街上,其中福建會館(即天后宮,經營糕餅店)是合肥最古老的戲曲演出場所之一,江西會館(即萬壽宮,經營木雕、木藝和瓷器)則為“八方會館規模最宏偉者”。

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1940年代,鼓樓橋附近(來源 | 資料圖片)

新中國成立以後,東鼓樓巷(今中菜市路)和文昌宮開設了菜市場,1953年文昌宮菜市南移合併,即著名的中菜市場。十字街周邊,先後開設了十字街商場、淮河路百貨商場、金斗城(綠都商城)、淮清浴池、廬州飯店、外文書店、鼓樓商廈等,組成了幾代合肥人的購物記憶。綠楊邨的雞湯餛飩和包子,“鐵皮房”的小刀面和炸臭幹,以及廬州烤鴨店,老合肥一聽便勾起無限的食慾,還有講不完的美食故事。

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十字街舊影(來源 | 資料圖片)

欣賞城市航拍,再讀城建資料,街道面貌今非昔比。舊時,北門大街為寬6米左右的條石路面,東門大街為相同寬度的青石板路,文昌宮街為寬均3。6米的磚石路面。民國35年(1946),東門大街改鋪紅糙石板路面,全長946米。民國37年(1948),東門大街拓寬為17米(一說15米),其中車行道寬11米(一說9米),兩側人行道寬3米,改修為砂石路面。同時,鼓樓街路基拓寬為15米,其中車行道寬9米,鋪築碎石路面。

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1948年,東門大街(來源 | 資料圖片)

曾任合肥市政工程局局長劉文潮,在《抗戰後合肥的市政工程及淮河路改造》一文中提到,1948年秋,政府當局將東大街與後大街之間的一座石造拱橋,拆除了兩端石階,加寬改建為水泥橋面、可通汽車的新橋。這裡的“石造拱橋”指的便是上文中提到的鼓樓橋,1962年左右被徹底填埋,2006年在宿州路改造中一度又被挖掘了出來。

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2006年,鼓樓橋重見天日(來源 | 資料圖片)

新中國成立以後,北大街、鼓樓街和南土街合併為宿州路,月城街、東大街和文昌宮街合併為淮河路。街道拓寬、改建不斷,特別是本世紀前後淮河路東段改造成現代商業步行街(十字街為步行街西入口),幾十年滄桑鉅變。近年來,淮河路爭創國家級步行街,今年又將實現西延,千年十字街日益更新。

安徽合肥:1100年曆史的十字街,十分熱鬧

2021年,鳥瞰十字街(攝影 | 束文傑)

作者:束文傑

參考:《全唐文》、《輿地紀勝》、《南畿志》、萬曆《廬州府志》、萬曆《合肥縣志》、《江南通志》、嘉慶《廬州府志》、嘉慶《合肥縣志》、光緒《續修廬州府志》、《皖商周報》、《合肥市志》、《合肥文史資料》、《合肥歌謠集》、《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市城市建設志》、《合肥通史》、《百年淮河路》、安徽畫報、地圖數位典藏、地圖資料等。

運營:束文傑

編輯:束文傑

製作:出外龍舒人工作室

▼ 歡迎讀者粉絲加入頭條圈子「廬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話題交流和線上下活動等著你~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