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種說法科學嗎?

你是否從小就聽說過這樣的話,能吃藥就別打針,能打針就別輸液,這麼來看的話,輸液的風險是最大的。那麼這句話,是否有科學道理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輸液的危害都有哪些?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種說法科學嗎?

輸液是跳過了人的自身屏障系統直接把藥物注入,如果藥物的生產工藝有問題,比如成分複雜或者純度不高,就容易發生輸液反應。

這個問題在國內需要特別注意,由於藥物審批不夠嚴格,一些不符合現代藥物安全標準的藥物也被批准成了注射劑型上市,比如那些生產工藝簡陋,藥物成份又非常複雜的中藥注射液,過敏反應比較多見,致死性的過敏性休克也不少見。

輸液是用針突破人體固有屏障把藥物打入人體,如果消毒工作做不好,尤其是在以前衛生條件比較差的時候,重複使用注射器,會導致乙肝、丙肝、HIV感染,長期輸液還會增加靜脈炎等風險。

說了這麼多危害,當然輸液也是有很多好處的,這面我們來為輸液正正名。

輸液的優點有哪些?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種說法科學嗎?

和口服、舌下含服、肛門灌腸、皮下或肌肉注射、霧化吸入等用藥方式相比,靜脈輸液藥物利用率更高,或者起效速度更快。

比如口服,藥物吃下去後,進入胃腸,需要經過消化吸收,然後經過肝臟先代謝處理一遍,再進入體迴圈。經過消化系統的黏膜遮蔽過濾,一部分藥物可能不被吸收,被吸收的經過肝臟代謝一部分,利用率也會進一步下降。靜脈輸液,藥物直接進入體迴圈,利用率高,起效也更快。

輸液與其他給藥方式,如何比較?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種說法科學嗎?

很多病人,甚至一些醫生也認為,輸液是一種更高階的治療,而且效果也更好,發燒燒幾天了,吃藥沒見好就得輸液了。

其實輸液或口服或霧化,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誰比誰更高階,誰比誰效果更好,只是不同的用藥方式,適用的病情不同而已。

比如人類皰疹病毒引起的幼兒急疹發燒,通常除了燒得厲害時需要吃退燒藥外,並不需要做什麼,輸液,不管是輸葡萄糖還是氨基酸還是輸抗生素,並不能讓病好的更快,反而會增加不必要的輸液風險。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種說法科學嗎?

相比而言,輸液是比口服、霧化風險更高的給藥方式,所以原則上,能不用就儘量不用。但對於需要快速補液,比如中重度脫水、電解質紊亂,或者不能進食或持續嘔吐,或者嚴重的感染、或者搶救時需要快速給藥,或者需要使用那些沒有其它給藥方式的藥物時,則該輸液還是要輸液。

在需要用的時候,輸液可以成為救命的治療方式,在不需要用的時候用,輸液則可能成為致死的治療方式。所以輸液本身不代表好或壞,濫用才壞。

關注@兒科醫生李廣 #清風計劃# #輸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