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儀式感,要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張愛玲曾經說過,

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能夠喚起我們對內心自我的尊重,也讓我們更認真地去過屬於我們生命裡的每一天。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高贊回答是:

因為要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生活需要儀式感,要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01 儀式感是生活的一味調味劑

晚上看新聞聯播,開場第一句就是六一兒童節,孩子欣喜的問我:“媽媽,什麼時候過六一啊?”

我笑著對他說:“就是明天呀,兒童節是專門為你們小朋友準備的節日,你開心嗎?”“嗯嗯,開心,好開心。”

魏文翼在《生活需要儀式感2》中寫到“

雖然儀式感並不是獲取幸福的終極手段,但滿懷期待地迎接那些儀式的時候,人真的會更快樂一些。”

隱約記得小時候過六一兒童節,就是學生表演節目,大家一起歡度一下,沒想到多少年之後,央視對於兒童節也有了六一晚會。我想這大概就是讓孩子從小就有一種儀式感吧。

儀式感,不單單表現在送禮物上,它也可以自己創造,可以自己做手工,可以和家人孩子一起出去吃飯,一起出去看電影,可以大家一起表演。

但,儀式感又不單單的表現在節日上,早晨起床,吃飯,都可以變成一種儀式感。儀式感,滲透在每個地方,只要你想,每一天,每一個時刻都可以有儀式。

02 儀式感是心靈的慰藉,精神上的享受

還記得,剛把孩子送去上學的時候,面對空蕩蕩的房間,心裡多少都會失落。也曾笑話過自己:孩子在家的時候各種煩,孩子不在家的時候各種想。

本以為孩子不在家,終於可以放鬆了,有了自己的時間,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是,真到了那一刻,卻百無聊賴,什麼都不想做,甚至連飯都懶得做。

但是,前不久看到朋友發的一張照片,頓時改變了想法。

她家孩子和我家孩子在一個班級,也是一名全職媽媽,正因如此,有著相同經歷的我們比較聊得來。

那天中午,她在朋友圈釋出了這樣一張照片:桌子上擺了一個水果造型,有香蕉,有草莓,有獼猴桃,有楊桃,她將這些水果擺出了一個椰子樹的模樣,還把楊桃裁成星星的樣子,儼然一幅畫,不僅好看,看著還很想吃。

我在底下留言說:你也太厲害了,吃個水果也能擺出個造型,要是我直接就吃掉了。

她回覆我說:生活要有儀式感,看著這樣的造型自己也很開心。

的確,生活確實需要這種儀式感,也許擺造型和製作造型需要花費一點時間,但當辛苦下來的成果擺在桌子上的時候,是心靈的慰藉,更是精神上的享受。

青年作家,十點讀書人氣作者李思圓在《生活需要儀式感》中解釋說:

儀式感是即便一個人時,也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永遠不懈怠,不放鬆,不懶惰;是即便一個人時,也要學會愛自己,也可以買一束鮮花,品一杯美酒,做一頓香甜可口的飯菜慰勞自己。

生活需要儀式感,要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03 儀式感是孩子學會珍惜懂得愛的第一步

前段時間朋友的孩子過4歲生日,為了慶祝,她在網路上買了很多的氣球,將家前前後後大裝修,並邀請了孩子的好夥伴和家長一起慶祝。

生活需要儀式感,要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據說,她提前半個月就開始在網上買各種拉花和氣球,有人問她:“小孩子的一個生日,以後都不一定會記得,弄這些幹什麼,隨便吃個飯,切個蛋糕就行了。”

她卻說:一年就一次生日,這天的到來是他一直都期待的,期待這天有蛋糕,期待這天有祝福,期待這天有禮物,這種重要的日子是一定要慶祝的,要有儀式感。

04 儀式感不僅大人需要,孩子其實也需要

2019年感恩節這天,是我和孩子爸結婚5週年的紀念日,那天孩子爸特意請假出來陪我一起在海邊漫步。

我抓著他的胳膊,對他說:“老公,已經多久沒有像現在這樣挽著你的胳膊和你一起散步了?”

他說:“很久了,估計有幾年了吧。”

是啊,自從有了孩子,單獨在一起的日子少之又少,更不用說還可以像現在這樣在海邊散步了。就這樣,我們兩個散步、聊天,直到孩子放學。

臨近放學,孩子很意外的看見我們兩個同時站在門口,頓時喜笑顏開,說道:“耶!太棒了,爸爸媽媽一起來接我放學了。”

我笑著對他說:“是啊,寶貝,是不是很開心,爸爸媽媽一起來接你放學,而且今天我們要一起出去吃飯慶祝。”

他疑惑的看向我:“慶祝什麼啊?”

“今天是爸爸媽媽結婚五週年,值得慶祝的日子。”

飯桌上,我們一家一起舉杯慶祝這個特別的五週年,因為這個五週年是孩子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懂得了什麼是慶祝,什麼是儀式感,也更讓他感受到了爸爸媽媽之間愛的氛圍。

不管是什麼事情,哪怕是一件小事,我們都可以創造出一個儀式。比如做一道小菜,擺弄一下家裡的物品,出去浪漫的舉杯慶祝那些對自己很重要的日子等等。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樂趣,在瑣碎的日子裡找到前進的光,找到生活的意義。

生活需要儀式感,在某一個特殊時刻,為了讓生活變成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