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個半身人的遊歷,看“標籤化思維”對現代人的“分裂”

現代人是分裂的、殘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敵對;馬克思稱之為“異化”,弗洛伊德稱之為“壓抑”,古老的和諧狀態喪失了,人們渴望新的完整。

這是伊塔洛·卡爾維諾對自己的小說《分成兩半的子爵》創作核心的闡述。這個精彩的幻想故事講了一位子爵在戰場上被一顆炮彈擊成了兩半,一半變得殘忍冷酷,回到家鄉施行暴政,一半變得軟弱善良,四處遊蕩樂善好施,兩半子爵為爭奪一個牧羊女決鬥,受傷後恢復成了一個完整的人。

從兩個半身人的遊歷,看“標籤化思維”對現代人的“分裂”

剛看完這個故事,和當時的很多批評家一樣,我以為卡爾維諾想討論的是善與惡的議題。然而在後記中,卡爾維諾否定了這個觀點,他表示小說的核心是人的“分裂”。

我反思自己的觀點,發現我之所以把目光聚焦在“善”與“惡”,就是因為我也是“分裂”的,被網際網路時代的“標籤化思維”侷限了思考。

由此引發我想要探討“標籤化思維”對原本複雜人性的“分裂”所起到的推動作用。

1、什麼是人性的“分裂”?

人性的“分裂”這種表達看起來比較抽象,但從《分成兩半的子爵》當中的形象以及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看,就會清晰很多。

1)

卡爾維諾對“分裂”的表達

卡爾維諾用半身人的形象表達他對“分裂”的理解。隨著身體分裂成兩半,梅達爾多子爵的精神也變得不再完整,一個人裂成了兩個半身人,好人和惡人。惡人會把遇到的動物、植物都砍成兩半,用一隻眼睛看穿完整的人們在邪惡和道德之間茫然地掙扎。好人則用道德約束和剝奪著麻風病人的快樂,用寬恕的善念害死了反抗惡人的革命者。

卡爾維諾承認,為了營造戲劇衝突,“善”與“惡”只是被選中,用來呈現從一個人身上被分裂出的兩種特性。也就是說為了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特質化,卡爾維諾在兩個半身人身上分別貼上了“善”與“惡”的標籤。

從兩個半身人的遊歷,看“標籤化思維”對現代人的“分裂”

這兩個標籤在方便讀者理解的同時,也成為了一種阻礙,讓讀者先入為主地形成了定性思維。還好卡爾維諾在情節中留有餘地,在他筆下,邪惡的一半有著冷酷的睿智,善良的一半也迂腐得可笑。這就暗示了他的核心思想,

單一的特性都是不完整的,是“分裂”的表現。

這種“分裂”在現在的社會中也比比皆是。

2)

現實生活中,人性“分裂”的表現

比如前陣子在網路上收割了大量網友同情心的苟晶。作為一個被冒名頂替上學的受害者,苟晶用“弱者”身份輕易博得了大眾的關注。很多網友幫她轉發、聲援,事件迅速在網上發酵。當相關人員受到調查和處分之後,苟晶在直播中露出了勝利的笑容,並且承認自己用了誇大其詞的手段,同時嘲笑幫助過她的網友。

“弱者”苟晶,就是她“分裂”出來的一半好人。她清楚“弱者”這個身份標籤,能夠打動成千上萬與她一樣的普通人。

普通人最痛恨的就是權勢利用觸手可得的便利條件,打破社會上的公平規則。

苟晶舉報自己兩次高考被頂替,就是為了加深受害的程度,引導和放大網友的情緒。然而真相是第一次高考的成績確實被人利用,但透過第二次高考,她已經順利完成了學業。

從兩個半身人的遊歷,看“標籤化思維”對現代人的“分裂”

網友們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被“弱者”標籤誤導,片面地相信了苟晶的陳述,這是一種“分裂”人性的目光。心理學上把這個過程稱為“錨定效應”,人在做決策和判斷的時候,總是依賴於第一印象,思維就像被沉入海底的錨定住。

第一印象通常是帶有偏見的,單一的一種特質不能成為一個人的全部。

所以標籤就是錨,“標籤化思維”就是利用偏見“分裂”一個人的完整。

2、“標籤化思維”為人們帶來的“分裂”性誤導

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增加了資訊儲存的便利,同時也為人們獲取資訊降低了門檻。我們來到了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龐雜的資訊為人們的記憶和時間消費增添了負擔,於是“標籤”成為篩選的一種非常高效的手段。

1)

無論是維持人際關係,還是獲取資訊,都離不開對“標籤”的依賴。

翻看一下你的App通訊錄,你有多少個好友?在上個世紀,人們建立人際關係的成本還很高,物理距離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阻礙。如今,我們只需要花幾秒鐘從社交App的通訊錄裡找到對方就可以了。App幫我們儲存了幾百甚至上千人的聯絡方式,但是卻遠遠超出了我們維持人際關係的能力,這個時候標籤和備註就發揮出了實用而有力的功能效力。

從兩個半身人的遊歷,看“標籤化思維”對現代人的“分裂”

再翻看一下你的手機,安裝了多少個新聞使用者端以及流媒體使用者端?在面對海量資訊的時候,我們只能依靠各式各樣的標籤,例如標題、關鍵詞或者衝擊的畫面等,首先做出初步的判斷,決定是否消費時間來接收這條資訊。

2)

無論是人際社交,還是商業營銷,都在不遺餘力地利用“標籤化思維”爭奪使用者的注意力。

設想你在參加一次面試,或者在參與一場社交活動,如何能讓自己脫穎而出?必然是挖掘自身的獨特性,對它進行放大,讓它成為自己區別於他人的標籤。說是長處也好,優勢也罷,這就是現代社會推崇的個性化。

從兩個半身人的遊歷,看“標籤化思維”對現代人的“分裂”

再設想一款產品,怎樣在眾多同類中成為消費者的心頭之好?那就是營銷所強調的做好定位。在物資充盈的時代,“生產即有銷路”的商業模式已經成為過去,強定位和品牌化才是營銷的出路。商家利用標籤包裝產品,壟斷行業,壓抑商業中百家齊放的競爭力。

3)

“標籤化思維”對人們思考的侷限

透過標籤降低資訊篩選成本的同時,“標籤化思維”也潛在地干預著人們的思考習慣。如“富二代”、“90後”、“剩女”的標籤把人簡單地劃分為特定的群體,標籤所代表的典型特質形成了這些群體的刻板印象。

從兩個半身人的遊歷,看“標籤化思維”對現代人的“分裂”

刻板印象簡化、節省了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人們會逐漸用“分裂”的一半代替人的完整性。通常在未觀全域性的前提下,急於表達自己的立場,這種帶著偏見的行為無疑會激化社會矛盾。

是時候,對“標籤化思維”產生一些警惕了。

3、警惕“標籤化思維”成為分裂人的那顆炮彈

人性是複雜的,社會同樣是複雜的。人性的“分裂”,同樣意味著社會價值觀的“分裂”。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個觀點得到了多位心理學家進行實驗論證。

例如羅森漢恩博士的“假病人實驗”。博士招募了8個人假扮病人,他們都告訴精神科醫生自己常常出現幻聽。在醫生觀察病情期間,每個假病人的行為舉止都表現正常,然而仍舊有7個人被診斷為狂躁抑鬱症。這個試驗揭示了“標籤效應”:一旦醫生主觀判斷病人有病,就會尋找病人行為上的蛛絲馬跡來證實自己的判斷。

從兩個半身人的遊歷,看“標籤化思維”對現代人的“分裂”

就像曾經犯過“盜竊”的小偷,哪怕服滿刑罰出獄,也難以改變周圍人對他的看法,環境也很難拋開標籤提供給小偷公正的待遇。那麼處處遭遇挫折的小偷,就有極大可能再次犯案回到監獄。

人生中的一個汙點為整個人生都定下了唯一的基調。

那麼,如何避免“標籤化思維”成為分裂人的那顆炮彈呢?

卡爾維諾為分裂的現代人指出了一條更明智的道路。卡爾維諾在小說的結尾,讓兩半的子爵恢復成了一個完整的人,兼具品德以及邪惡,體驗過分裂的經歷,子爵反而更加懂得包容完整的人性,做出明智的判斷。

從兩個半身人的遊歷,看“標籤化思維”對現代人的“分裂”

我們對這個“分裂”的社會經歷得已經夠多了,全域性的目光和深度的思考,是恢復人性完整的唯一途徑。

“富二代”並非個個都是紈絝子弟,“90後”也不是永遠代表著頹廢和不靠譜,“剩女”也不意味著排斥婚姻落到沒人要的地步。

打破標籤所代表的侷限性,看透每一個人每一條資訊背後更深入的價值應該成為“人們渴望的新的完整”。

看待“標籤化思維”本身,同樣也要用一種完整的目光。不能否認“標籤化思維”為節省資訊篩選成本所具備的作用,同時也要警惕“標籤化思維”對思考的偏見誤導。

我們應當學會正視自己的每一部分特質,把自己組合成一個完整的人,同時用更加理性和全域性的目光去重新審視身邊的人以及接收到的資訊,避免被“標籤化思維”所利用,做出不客觀的判斷和舉動。別再做“分裂”的人,試試找到完整的自己和世界吧。

圖 | 來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