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研發有“情商”的機器人 陪伴孤老聊天解悶

他研發有“情商”的機器人 陪伴孤老聊天解悶

圖說:華東師大博士生周杰獲評2021年“最美大學生”採訪物件提供(下同)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所以,我特別想用我的專業為村裡的老爺爺老奶奶做點事。”說這話的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周杰。生於1993年的小周同學,今天榮登由中宣部、教育部聯合釋出的2021年“最美大學生”榜單,全國共10名大學生獲此殊榮。他說:“我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我想為村裡的留守老人研發一臺陪伴式聊天機器人,讓它們天天跟老人們說說話、解解悶。”

“我高中時在學習上是個跛腳,理科成績蠻好的,文科尤其是語文成績不理想。考大學時填的是數學系,沒想到陰差陽錯進了計算機系。不過,我當時就立下志向,既然學了這一行就一定要學得出色,一定要做出點名堂來。”周杰說,2016年時他以優異成績被保送至華東師大,成為一名博士研究生,師從賀樑教授。入學後,機器人情感分析技術在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中的實景應用,成為師徒二人經常探討的話題,他們希望讓機器人也有“溫情”,用資訊科技助力社會的扶老攜幼。

他研發有“情商”的機器人 陪伴孤老聊天解悶

帶著這份科研使命感,周杰全身心地投入到人工智慧情感分析領域,重點瞄向了自然語言處理這個國內技術研發的薄弱點。“深度學習、情感分析和自然語言處理,是人機互動非常重要的應用研究領域。人工智慧領域的前沿研究中有許多棘手問題,機器人能否擁有情商,這正是我的攻關方向。目前,人工智慧在某些任務上功能還不是很強大。雖然在圍棋這類很難的專案上佔據優勢,但它們都是有明確目標的,人工智慧比人類強的只是擁有更多的算力。機器很難做到舉一反三,它們都是基於大量的訓練資料實現成長的。”他說,深度學習目前的優點是機器在部分問題上甚至可以超越人類,比如人臉識別、圖片分類等,但人工智慧還可以在更加複雜的任務,如認知、推理等領域取得進一步突破,讓機器不僅僅擁有“智商”,還能夠擁有較高的“情商”,特別希望在不遠的將來,透過科研攻關能讓《超能陸戰隊》的“大白”走進千家萬戶,為特殊群體提供更多的支援與幫助。

上高三那年,周杰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共預備黨員,並獲得“浙江省三好學生”榮譽稱號。在華東師大求學期間,同學們戲謔地稱他已經把獎狀拿到手軟了:校優秀學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科創達人、2021上海市大學生年度人物;累計7次參與國內外知名大資料探勘比賽,四次獲得第一名,三次獲得第二名。讀博期間,他還前往加拿大約克大學訪學了一年。尤其是在導師賀樑教授以及吳苑斌副教授的指導下,周杰在科研領域不斷突破,這些年裡在多個國際知名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累計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就有10餘篇,且長期擔任多個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的審稿人,還應邀多次參加相關專業領域的國際頂級會議並做會議報告。

2019年,周杰及其團隊參加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等主辦的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大資料競賽,憑藉出色表現勇奪特等獎。“這次競賽以‘基於衛星遙感影像和使用者行為的城市區域功能分類’為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競賽提供55萬個樣本以及覆蓋70個城市的衛星遙感影像和網際網路大資料,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十分難得的將理論應用到實踐的機會。”他說。

“小時候,我常常在山上玩,還愛釣魚,所以,跟村裡的鄉親建立了很深的感情。現在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驗室裡度過的,但那村、那山、那河、那人,依然會縈繞在我腦海裡。如今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日新月異,各個領域相互連線、跨界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著社會變革。”周杰感慨地說,“在參與情感分析系統研究的過程中,我越來越認識到相關科研成果將助力孤老智慧輔助、留守兒童陪伴、智慧對話系統等領域的發展。情感賦能機器人是一項前沿科研專案,而要讓機器人有‘情’,首先就需要我全情投入這項有意義的工作。”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