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出血之後的數年,病情越來越重,有可能是這種病,MR像忍者神龜

一個有趣的神經放射醫生的工作是怎麼樣的呢?

“有的時候,像看鬼片一樣。”

比如,一個猝不及防就收到來自患者冠狀位的凝視。。。

(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我要給大家上兩張我的珍藏)

腦出血之後的數年,病情越來越重,有可能是這種病,MR像忍者神龜

這一張我一直覺得可以過年貼門上辟邪

腦出血之後的數年,病情越來越重,有可能是這種病,MR像忍者神龜

這張我考慮聯絡一個致力於拍鬼片的獨立導演,賣給他做封面宣傳

注:以上影象和顏值沒有任何關係,相信我,無論是女神、小鮮肉、還是國民級老公,都經不起頭顱核磁冠狀位的考驗

又或者每天被患者以軸位翻無數個白眼。。。。

腦出血之後的數年,病情越來越重,有可能是這種病,MR像忍者神龜

“有時候,又很溫馨。”

比如,作為一個單身狗,在七夕,收到來自患者增生前列腺的比心

腦出血之後的數年,病情越來越重,有可能是這種病,MR像忍者神龜

“還有時候,會收穫一些意外的驚喜。”

比如今天,我們的一線大夫在一個患者的頭顱核磁裡偶遇一隻“忍者神龜”。

腦出血之後的數年,病情越來越重,有可能是這種病,MR像忍者神龜

左邊是患者的頭顱核磁,右邊就是伴隨我整個童年的英雄--忍者神龜!

(話說我是不是暴露了年齡)

腦出血之後的數年,病情越來越重,有可能是這種病,MR像忍者神龜

圖A是正常人的延髓,圖B是患者下橄欖核層面的延髓

從圖片上,我們可以看出患者下橄欖核T2WI訊號明顯增高,並且體積增大,表現出明顯的佔位效應,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對稱。一線大夫考慮到病變有明顯的佔位效應,又結合各個序列的訊號特點,考慮了腫瘤、炎性病變、脫髓鞘類疾病等,但是覺得這個形態和訊號上的完全對稱十分奇怪,舉棋不定下寫下了“建議結合臨床進一步核磁增強檢查”。

上級籤片醫生注意到患者橋腦有陳舊性出血改變,累及雙側中腦被蓋,如下圖。

腦出血之後的數年,病情越來越重,有可能是這種病,MR像忍者神龜

如果把兩個病灶一起考慮的話答案就清晰了,其實這是一個“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的表現,無需進一步增強檢查,避免了因過度檢查給患者造成經濟負擔。

為什麼樣的病例容易誤診呢?因為首先這種影像表現並不常見,醫生可能受經驗限制對疾病認識不足,另一方面,神經系統大部分慢性病程的變性病變都是以萎縮為表現的,而這個疾病卻表現為體積增大,所以容易誤導醫生向腫瘤、炎症、脫髓鞘等其它型別疾病考慮。

其實這個疾病的臨床、病理和影像都非常有特點,也很有趣,那麼下面我們就一起深入瞭解一下這個神經變性界的奇葩。

(以下內容專業性較強,可酌情閱讀)

1.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HOD)與臨床

HOD是一種少見的跨突觸變性。美國佛羅里達州和亞利桑那州梅奧診所20年間(1995-2015)共診斷95例HOD,其中39例為單側,56例為雙側。單側發生的HOD多伴有格-莫三角區病變,常見原因包括中風(出血性>缺血性)、外傷、腦幹腫瘤、腦幹海綿狀血管瘤術後。而雙側發生HOD多無明確病因。

HOD臨床表現主要是顎肌陣攣、共濟失調和眼震。共濟失調最常見,約半數患者伴顎震顫。

2.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HOD)與格-莫三角

HOD的發生與一個叫格-莫三角的兄弟密切相關。所以,在正式介紹這個疾病之前我們要先認識一下這位新朋友——“Triangle of Guillain and Mollaret”,可以音譯為格-莫三角,因為其損傷可以引起肌陣攣的症狀,也被稱為“肌陣攣三角”。

腦出血之後的數年,病情越來越重,有可能是這種病,MR像忍者神龜

如上圖所示,這個三角是由三個神經核(中腦紅核-紅色圓形、延髓下橄欖核-綠色橢圓和

對側

的小腦齒狀核-黃色月牙)作為頂點,神經核間的神經纖維束作為三角形的邊構成的神經元環路。

紅核經被蓋中央束(CTT)將訊號傳遞至

同側

下橄欖核,下橄欖核先發出纖維經對側小腦下腳(ICP)進入

對側

小腦皮質浦肯野細胞,再由小腦皮質投射到

對側

齒狀核,小腦齒狀核的訊號經小腦上腳(SCP)神經纖維傳遞迴到紅核,形成環路。我們可以注意到下橄欖核與對側齒狀核不是直接連線。

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個通路的簡化示意圖:

腦出血之後的數年,病情越來越重,有可能是這種病,MR像忍者神龜

以下橄欖核作為目的地的話SCP和CTT都是傳入神經,而下橄欖和與對側齒狀核間的連線是傳出神經,事實上只有圖中實線所示的

齒狀核-紅核、紅核-下橄欖核

通路上發生病變才會引起HOD,這也符合HOD與傳入阻斷有關的假設。

從MRI橫軸位上看這個三角的話,就如下圖紅色標註所示:

腦出血之後的數年,病情越來越重,有可能是這種病,MR像忍者神龜

從上圖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瞭解格-莫三角中各個結構的斷層解剖位置,並且對其連線的側別有更直觀的認識。可見,

當原發病變位於中央被蓋束時,同側可發生 HOD,原發病變位於小腦齒狀核或小腦上腳時,對側可發生 HOD,當原發病變同時累及中央被蓋束和小腦上腳時雙側可發生 HOD

。(同側對側有點繞,可參照上圖多看幾遍)

3.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HOD)的病理學改變

有人利用腦出血後生存時間不同的患者屍檢結果進行研究,發現隨著責任病變發生時間的變化,下橄欖核變性的病理學表現相應改變,並將其分為6期:

(1)24小時內,無變化;

(2)2-7天或更久,邊緣變性;

(3)3周,神經元肥大不伴有膠質細胞反應增生,橄欖核輕度增大;

(4)約8。5個月,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顯著肥大;

(5)約9。5個月或更久,神經元溶解,橄欖核假性肥大;

(6)數年後,神經元消失,橄欖核萎縮。

腦出血之後的數年,病情越來越重,有可能是這種病,MR像忍者神龜

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的病理特徵。圖A為肥大的下橄欖核;圖B為對側正常的下橄欖核(bodian luxol,x200),注意周圍白質的輕度脫髓鞘表現。

4.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HOD)的影像學表現

HOD的診斷主要依靠MRI檢查,其MR表現為延髓腹外側下橄欖核形態及訊號變化,表現為單側或雙側下橄欖核T2WI/ FLAIR高或稍高訊號,T1WI等或稍低訊號,DWI、ADC、SWI等或稍高訊號。個案報告所示增強病例未見明顯強化。其中T2WI訊號比較穩定,始終為高訊號。下橄欖核肥大呈形態規則、邊界清晰,累及雙側者可對稱,或一側略顯著。

與病理學相對應,HOD在MR上的表現亦隨時間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發病前6個月,橄欖核區T2WI訊號增高,不伴肥大。

第二階段:發病約6月-4年,下橄欖核高訊號伴有肥大改變。

第三階段:發病4年後,下橄欖核在T2WI呈高訊號但伴有萎縮。

右側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影像表現隨時間演變。A為右側橋腦被蓋急性梗塞灶(DWI);B為與A同次掃描下橄欖核未見異常(FLAIR);C為6個月後右側下橄欖核FLAIR訊號輕度增高;D為一年後訊號進一步增高;E為兩年後訊號增高並伴肥大。

DTI研究發現HOD患者下橄欖核的FA值增高、AD值減低,但是格-莫三角其它結構的FA值降低、RD值增加。

最後,為什麼增生後會形成一個“忍者神龜樣”的表現呢?

腦出血之後的數年,病情越來越重,有可能是這種病,MR像忍者神龜

上圖是正常下橄欖核的影象,左側是示意圖,右側是屍檢標本,綠色標註的是神經核,其內是神經纖維,想象一下其增生的樣子,和我們的影像表現是不是非常一致。

好了,今天的病例就分享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對這個疾病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識,下次再見到“忍者神龜”可不要再說不認識了哦!

(文 放射科小S大夫)

參考文獻:

1。Tilikete C, Desestret V。 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 and Palatal or Oculopalatal Tremor。

Front Neurol

。 2017;8:302。 Published 2017 Jun 29。 doi:10。3389/fneur。2017。00302

2。Konno T, Broderick DF, Tacik P, Caviness JN, Wszolek ZK。 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 A clinico-radiologic study。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 2016;28:36–40。 doi:10。1016/j。parkreldis。2016。04。008

3。 Van Eetvelde R, Lemmerling M, Backaert T, et al。 Imaging Features of 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

J Belg Soc Radiol

。 2016;100(1):71。 Published 2016 Jul 25。 doi:10。5334/jbr-btr。1065

4。 Meoded A, Poretti A, Ilica AT, et al。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 a child with 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 Cerebellum。 2013;12(4):469–474。 doi:10。1007/s12311-013-0448-0

5。 Kim MK, Cho BM, Park SH, Yoon DY。 Holmes‘ tremor associated with bilateral 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 following brain stem hemorrhage: a case report。 J Cerebrovasc Endovasc Neurosurg。 2014;16(3):299–302。 doi:10。7461/jcen。2014。16。3。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