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雜談--誤差合成最基本的方法

記得在撫油學習時,誤差理論用的是合肥工業大學費業泰老師所著《誤差理論與資料處理》,參加工作後從事計量工作,研究過油氣計量誤差來源,計量技術及方法,需要進一步學習和鑽研,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為了制定行業油品靜態,動態交接計量規程,與部裡司局領導到機械工業部請教劉智敏老師,他對機加工領域公差,誤差分析有研究,還到國家計量院請教方均耀老師,他是計量領域的誤差行家,看他們的書結合實際分析油品計量誤差來源,誤差特性,研究確定總的極限誤差,後來叫誤差合成。另外,國家科學院有位王大珩前輩,是咱國家的科學家,1980年他老人家發表了誤差不確定度建議書inc-80,我國開始與國際接軌,逐步走向不確定度,擴充套件不確定度等,並建立和統一了誤差分類,評估,合成的規範,如果你從事計量測試及管理的話一定有所瞭解。

記得1980年春節後,我們幾個負責起草《油品交接計量規程》人員,在北京團結湖賓館經過一個多月努力,完成了初稿,請示彙報後,考慮作為行業計量標準,不僅適用於行業,對國家也十分重要,這幾個承前啟後的標準必聽大師觀點和意見,當年還沒有專家評審會的概念,三個計量交接規程發文實施連續使用了近四十年,退休前我再次參與修訂,對於交接計量合成誤差結論至今未變,那當初誤差來源,分類,大小,方向的判斷,評估,合成方法能端出來嗎?我一直儲存有原始的記錄和資料,幾年前先後去過幾個企業講座,還專門介紹了這個過程,人家複製了咱課件PPT,後來還發表了論文,但是理解的不透,不夠完整,恰好那一屆論文稽核我有參加,論文透過獲得了二等獎,我之所以不能公開發表這樣的文章,我覺得這裡面涉及到我國油品計量技術水平,計量檢測能力,資料分析評估方式等,咱應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履行公民保密責任,不宜公開。

我記得1981年幾位前輩去日本千葉煉油廠考察,人家技術保密很嚴格,我們只能看日本的技術標準,看美國API標準都要付費,2001年我去美國,加拿大考察流量計量技術時,人家專利技術保密讓人驚悚,我們只能從相關技術報告,論文,標準的結論中逆向思維分析。所以,今天我只能說說原則,不能有針對性分析,你如果有經驗有基礎定會學以致用。

1,已知誤差大小和方向,發生具有規律性,多半屬於已知系統誤差,對已知系統誤差合成用代數和法,各誤差之間具有補償性;

2,未定系統誤差相互獨立,關聯程度不高,建議用方和根法;

3,隨機誤差,大小和方向未定,誤差之間相互關聯,並具有偶然性,誤差分佈具有對稱性及單峰性,誤差合成用方和根法;

4,測量過程簡單,測量次數少,誤差限要求不高,粗大誤差未剔除,誤差大小方向均未知,最安全的估計合成誤差用絕對值和法。

5,總的極限誤差(合成後的誤差)是將各類單項誤差求和,置信係數取決於置信機率,過去置信機率多為97%,現在多為95%,如果各單項誤差已經具有置信係數,則總的置信機率與單項誤差應具有一致性;

6,粗大誤差在資料處理過程中應剔除,合成誤差不應包括;

7,計量器具本體誤差特性應引起高度重視,屬於重複性,復現性,以及以最小分度值表述的誤差,所表述意義不同,應根據測量範圍轉換成相對值,與其他誤差具有可比性;

8,測量環境引起的誤差,測量方法誤差,人為讀數估讀誤差等,均應轉換成統一的相對值;

9,單項誤差應具有數值一致性,一般以相對值表述才有意義;

10,合成誤差在適用範圍內需要考證或驗證,必須有的放矢,不能紙上談兵。

隨想隨寫,僅憑記憶寫點東西,你若感興趣請在評論區留言,今天就到這裡,拜拜[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