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華夏子孫應該知道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四大發明也享譽世界。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差甚多,比如東方國家中,在亞洲土地上的中國、日本等,餐桌上使用都是碗筷,吃的食物多以麵食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以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在他們傳統的飲食習慣中,多是用叉子和餐盤,而食物也是以各種沙拉等為主,不像東方人習慣吃麵食。中國的古人就開始使用筷子,可以說筷子在中國歷史上是很重要的工具,古代人要求製作好的筷子的尺寸為7寸6分,而16兩則稱為一斤,這些標準又是從何而來?

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華夏子孫應該知道

筷子是家家戶戶都有的餐具,是中國的傳統用具,多是以竹子或是木頭製造而成,筷子的原料都來源於大自然,使用也讓人放心。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筷子,是兩三千年前的殷商時期,在河南出土的一些文物中,考古學家們就發現筷子的蹤影。而且在史料中也能找到筷子的痕跡,其中收載了商朝暴君商紂極其喜愛用象牙製作的筷子,象牙製作的筷子極其珍貴,能與他的地位相匹配。筷子是人們一日三餐都要用到的,筷子的輪廓是一頭圓一頭方,這是由於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於是筷子的設計也是天圓地方的。在使用筷子的時候,大多數人將大拇指食指都放在筷子的上面,而無名指和小指就在筷子的下面,而中指則就在正中間,這也是代表著“天、地、人”,符合古人的思想觀念。古時的人們不僅在筷子的使用和設計上十分講究,連筷子的長短也是十分的在意。取七寸六分是由於“七情六慾”,人本是“食色性也”,那麼在“食”中也包含著“情”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可以在食物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也能讓心情愉悅,筷子讓美味能夠送到嘴邊,它是一個重要的使者。“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這是人們的普通生活,可口的飯菜和方便的用具是那麼重要,蘇軾這個大詩人,也是一個大美食家,在西湖為官之時,常常自創美食,東坡肉便是他的手筆,古人將飲食看的如此重要,那麼對筷子便也是“愛屋及烏”,長度便也設為七寸六分,也是“七情六慾”的象徵。

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華夏子孫應該知道

在現代的演算法中,十兩便為一斤,二十兩為一公斤。古代演算法和現代演算法也是有著區別的,古代把十六兩算為一斤的這個舉措,主要來源於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法律。當時百姓們之間存在著度量衡不統一的矛盾,於是在買賣交易中常是發生矛盾,秦始皇發現這個問題後,就讓丞相李斯來解決,李斯便採用十六位進位制,便將十六兩定為一斤。關於“斤”的標準,還有另外一個故事。春秋時期的魯班是木匠的祖師爺,他發明的魯班鎖,到現在都是孩童們的益智玩具,魯班文化延續至今也依然繁盛。民間傳言魯班常發明許多便利人們生活的工具,比如雨傘、稱等,最著名的應該是他為齊國修建的天梯,幫助齊國大勝。

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華夏子孫應該知道

魯班發明的木稱,其稱上的刻度是來源於天上的南斗六星,和另外的北斗七星一起定的。木稱直到現在仍然有人在使用,許多去城中賣菜的大爺大娘們,都會在賣菜的揹簍中裝上一杆木稱,相比電子稱而言,它輕巧便捷,也不容易壞掉,農民們都捨不得換掉它,就堅持著用。

魯班根據天上的北斗和南鬥,在稱上刻下十三顆星,在他的標準下,十三兩則是一斤。後來遇到李斯統一“斤”的標準,於是在稱上新增上福祿壽的三顆星星,於是十六兩便成一斤。

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華夏子孫應該知道

秦始皇這個人物頗受爭議,他在秦朝後期的黑暗統治受人詬病,可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統一天下的度量衡,這是時代的一大進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在筷子的尺寸還沒有統一規定的時候,市面上的筷子規格五花八門,有了新的標準,新的要求,也讓製造廠商們有新的執行標準,筷子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中國史,其中囊括著古人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