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聽的叫原生態,說不好聽的叫窮!”這種觀點,你認可嗎?

“說好聽的叫原生態,說不好聽的叫窮!”這種觀點,你認可嗎?

小學剛開始寫作文的時候,總有一個固定的題目:我愛我的家鄉。於是全班50個人,有30個人的開篇是“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那時年少無知,不知道家鄉意味著什麼,什麼叫鄉愁,更不懂得歲月會流逝,滄海會桑田。。。眼前的這個小山彎叫吳家灣,我怕它因貧窮而“遷徙”,所以趕緊抽時間過來看一看。

“說好聽的叫原生態,說不好聽的叫窮!”這種觀點,你認可嗎?

石頭牆,木柵欄門,這完全符合我這一代人小時候對姥姥家的印象。但是眼前的這堵牆,這個柵欄,其實已經淪為擺設,沒有人居住,也不會防住什麼人。

“說好聽的叫原生態,說不好聽的叫窮!”這種觀點,你認可嗎?

這樣的小山灣一年四季也沒有幾個外人來到訪,也經常會有那種開放式的院子。一家院子裡有一隻山羊在吃草,抬頭看見有生人路過,就前腳踏在石栓上,用很好奇的眼神盯著人看,並時不時“咩咩”叫兩聲,好像再問:你是誰?你從哪裡來?用時髦的網路語形容:我就喜歡你未見過世界的樣子。

“說好聽的叫原生態,說不好聽的叫窮!”這種觀點,你認可嗎?

或許是狗的提醒,小院上邊的山林裡出現了一個背糞箕子的大娘,雙手交叉橫在心前,一臉慈祥的看著山外來客。

“說好聽的叫原生態,說不好聽的叫窮!”這種觀點,你認可嗎?

村子的房子有很多是純石塊壘成的,石塊非常的工整,一家廢棄的主屋屋角的石頭上還刻著字,很模糊,似乎是:我有錢。可能這塊山灣實在太貧瘠,讓這裡的人特想擺脫貧窮吧!窮雖窮,但有的院牆當初肯定也是花費了不少功夫。以我一個外人的眼光看,這算是一種獨屬於山裡人家的美,一種外來人欣賞不了的美!

“說好聽的叫原生態,說不好聽的叫窮!”這種觀點,你認可嗎?

建造這些石頭房子的原料都是從山上採下來的。至今山頂上還有采石遺留下來的石塘窩子,或許是覺得石頭的房子已經不夠潮流了,很多毛料被遺棄在這裡。我對石料的搬運很是好奇,蓋一所房子所用的石料不是一個小數目,當年是怎麼運到山腳下的呢?仔細觀察發現,石塘多建在陡峭處,鑿好後直接從山上翻下,順著山溝道滾到山腳。

“說好聽的叫原生態,說不好聽的叫窮!”這種觀點,你認可嗎?

家住冊山灣的人很會就地取材,眼前這個“建築”是一個“豬欄”。頂部是用純石薄板搭成的,雖然用料簡單,但卻感覺很有特色。你想一下,如此豬舍養出來的豬,你想不原生態都不行。。。

“說好聽的叫原生態,說不好聽的叫窮!”這種觀點,你認可嗎?

山灣的最深處,尚有一處老屋。從這個角度看去,可以想象處夏日裡,這定是一片片陰涼,土石路上人類踩踏的痕跡還很清晰。

“說好聽的叫原生態,說不好聽的叫窮!”這種觀點,你認可嗎?

一拐角處的一個石牆下,一塊”泰山石敢當“的避邪石還擺在那裡。

“說好聽的叫原生態,說不好聽的叫窮!”這種觀點,你認可嗎?

山灣很安靜,從進村到出村,總共只見4-5個人在活動,眼前的這個房子已經是“人去樓空”,但是桃花卻照時開放,正可謂“庭院不知人盡卻,春來還發舊時花。據上面老人講,村子的人多數已經在外面定居,這些老屋,都是備著將來養老用的。看來不是故鄉無情,而是人無情!

“說好聽的叫原生態,說不好聽的叫窮!”這種觀點,你認可嗎?

村子裡有一口井,井邊有一大石槽,想當年,村裡的大姑娘,小媳婦肯定是聚在這裡邊洗衣服邊嘮張家長李家短。

“說好聽的叫原生態,說不好聽的叫窮!”這種觀點,你認可嗎?

井上旁有一個嵌在牆上五角星,五星陰處還可見紅色,時間定格在1974年。誰曾想,44年後的今天,這個曾經村子的“新聞”中心,已經偃旗息鼓了,甚至一天也會有幾個到來。

“說好聽的叫原生態,說不好聽的叫窮!”這種觀點,你認可嗎?

山村的南邊還有一個石碾,碾臺上擺放了幾枝棗枝,防止雞和鳥上去拉屎。碾臺下,人圍碾臺轉踩下的痕跡還非常的清楚,就像剛剛有人使用過一樣。

“說好聽的叫原生態,說不好聽的叫窮!”這種觀點,你認可嗎?

可是仔細看看碾軸,卻發現已經很久無人推動它了,軸心處已經結上了蜘蛛網。。。時間彷彿就此凝固! 鄉永遠存在,但愁也將永遠存在。人類自然遷徙,屬於正常現象。良禽尚且擇木而居,更何況人呢?當你離開故鄉的那一刻,故鄉就消失了,鄉愁就生根了。你已經伴上了外界的節奏,即使重返故里,也無法重返兒時的歲月。珍惜眼前,活在當下! 關注世圖,關注真實的農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