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紅之後,他們紛紛回到微博

時代永遠不缺少衝突。

2018讓一部分人真切地感受到寒冷,而另一部分人會覺得內容創作者的春天來了。半年前,名為@末那大叔的新銳作家開始在抖音上釋出他和自己時尚父親的短影片。影片中,73歲的北海爺爺(末那的父親)身著筆挺的西裝,戴黑框眼鏡,雖已是耄耋的睿智老人,但充滿時尚模特的氣質。

父子倆很快走紅。抖音上,他很快聚集起一大批粉絲。但很快地,他將自己的陣地轉移到微博。很顯然,對於他作家和文字創作者的身份而言,微博更適合他實現內容的價值。兩個月內,他在微博的粉絲數量漲到40萬。

在抖音爆火、在小紅書爆火、或者在直播平臺走紅……有不少內容創作者都像末那大叔一樣,爆火之後,不約而同回到了微博。其他平臺成長起來的大V都開始在微博上運營粉絲,微博正在成為一種標配平臺。

末那大叔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今,他的抖音自我介紹裡寫著:在微博日更生活的儀式感。

走紅之後,他們紛紛回到微博

雖然他起家於抖音,但最終回到微博上。其實不難理解,一方面,他作為一個內容創作者,其內容的表現形式並不僅限於短影片,文字反而是他更擅長的方式,他還會經常嘗試 Vlog 等長影片形式。相比抖音,微博具備豐富的全媒體形式,看上去的確更適合末那大叔內容的傳播。

另一方面的差別來自平臺本身。抖音的平臺更加娛樂化,其流量分發機制給創作者帶來的流量有限。微博則不然,相比其他平臺,使用者更關注這個帳號本身而不是看到的內容,這是微博作為社交平臺、內容消費和推薦平臺不一樣的地方。這一性質也決定,微博大V會有自己的私域流量。

一言蔽之,其它平臺的頭部賬號終究會回到微博保持自己的賬號活躍,其訴求一是建立公眾影響力,二是尋求更多變現方式和機會。

01

可能不會有比微博更適合內容生產者創作的土壤了。微博是一個全媒體格式的社交媒體平臺,這也是它和其他平臺不一樣的地方。多種內容格式的釋出,更利於大V人群去構建一個更加立體、更加人格化的賬號。

如果將擅長某單一領域而走紅的人叫做“網紅”,那大V則是有一定門檻的群體。微博內部定義大V是“粉絲規模超過50萬,或者每個月的閱讀量達到1千萬的頭部作者人群”。

這要求大V這群內容生產者需要透過各種形式來輸出有深度的內容,比如圖、文、影片、問答等。而只有微博——綜合內容平臺,覆蓋圖文、短內容、短影片、直播甚至是問答等多元化的內容——這直接決定微博帶來的流量是多方面而巨大的。

微博高階副總裁曹增輝在2018V影響力峰會上分享了一些具體資料:2018年,微博整體的頭部作者規模達到了70萬,其中大V的規模超過了4。7萬個,同比增長60%,今年淨增長是1。7萬餘個。

走紅之後,他們紛紛回到微博

此外,相比其它平臺進行補貼等政策,微博對內容創作者的扶持更加強調賦能,賦予他們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微博在流量、各個頁面入口進一步強化關係構建、成本構建和引導,在這些場景裡面,直接向頭部的內容作者給予些傾斜和支援。

微博正在採取措施,吸引內容作者,並透過專注影片類產品的升級開發和對一直播的收購來豐富內容消費。而在2019年,微博會圍繞垂直生態、影片化、MCN、內容商業生態四個方向繼續深耕,給內容創作者提供更好的土壤。

走紅之後,他們紛紛回到微博

02

許多短影片平臺都想做社交,但異常困難。原因在於原因在於大部分使用者使用它們仍是強推薦機制,關注機制給創作者帶來的流量有限。

機制決定了微博在關係沉澱上強於短影片平臺,微博的社交關係搭建,對於KOL們的收割能力依然是最強的。

微博給自己的定位是社交媒體,這決定了它的地位是唯一的。首先,它有巨大的粉絲基礎,粉絲就是社交資產。2018年,微博每個月的活躍使用者達到了4。46億,全年淨增的活躍使用者為7千萬,每天的活躍使用者目前接近2個億。

其次,微博是國內唯一的公共話題討論和傳播的大廣場,是一個大型的內容容器。無論是支付寶錦鯉、還是IG奪冠,微博都是熱點傳播發酵的首選和獨家平臺。第三,微博具備非常高的寬容度。它與各種媒體、機構、MCN合作,吸引各種各樣的創作者加入其中,成為平臺的平臺,進而形成更強的網路平臺效應,對使用者和內容的吸引力不斷增強。目前微博合作的內容機構達到2700家。

微博的特殊性在於它是一個綜合社交關係+公開內容+高流量的地方,這點優勢在短影片平臺時代也一直如此。不論創作者在哪裡起家、哪裡壯大、哪裡經營,微博都會給其提供獨特的社交媒體的價值,成為絕大多數創作者積累粉絲、沉澱社交資產的標配。

03

一個非常有趣的資料是,今年“雙11”淘寶女裝的交易金額排名上,前10名全部都是微博上面的女裝大V,中間有6家微博網紅店的交易額破億。

走紅之後,他們紛紛回到微博

網紅經濟是整個淘寶系裡面非常獨特的存在,常規的電商都要靠去購買廣告、引流帶來交易,但是當網紅有一定規模的粉絲積累之後,店鋪便不需要參與營銷活動,不需要再大量的單筆引流,也可以瞬間達到非常高的消費金額和規模,同時還能夠保證可持續性。

一些短影片平臺無法留住大V,因為它們只為頭部作者進行良好的分成,會讓不在金字塔尖的作者失去創作動力。透過平臺流量分成的機制也是不持久的。雖然一些短影片平臺在流量紅利期,但是商業化變現的環境還不成熟,高效的變現路徑至今沒有跑通。

相比而言,微博成熟的商業化環境更加吸引人一些。目前在微博的體系內,商業化的方式有三種:第一類是內容付費;第二類是靠內容積累粉絲,然後帶來廣告營收的變現;第三類是透過內容種草帶來商業電商轉化。但是不管是哪種方式,在微博上都能夠獲得相應支援。

曹增輝透露,“2018年微博整個社交賦能整體的交易規模達到了268億,其中廣告相關的是12億,這些部分其實主要是大V的。我們可以看到廣告部分,今年同比增長是69%,電商是254億,同比增長是36%,內容付費我們主要講了一下“V+”會員,其實是今年我們在8、9月份開始做,在10月份的時候批次開放的一個內容付費產品,到現在的收入大概是2。4億。”

短影片平臺崛起後,許多人討論微博受到了衝擊:原本不多的使用者注意力再次被切割、蠶食。但是得出結論的人沒有意識到,短影片對於某些平臺而言是全部,對微博而言卻只是一個區域性。

微博的特質很難被複制,尤其是它的社交屬性,創作者特別是名人明星只會在一個平臺經營社交資產,而微博是能最快完成粉絲自然積累、構建社交關係,並完成商業化的地方——而這也是它成為大V收割機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