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曹操和孫權?

文/冷月鉤沉

諸葛亮出山時,大漢王朝的氣數已盡,他肯定是能夠看出來,而他最終選擇了劉備,並非逆天而行,而是要重造乾坤。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曹操和孫權?

三國演義中,明鏡有一句話來評價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

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惜哉!

主說的當然是劉備,時則是當時的天下大勢。

諸葛亮出山時,是公元207年。

當時天下諸侯已經出現兩極分化,曹操儼然成為實力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此外,孫權,劉表,劉璋,張魯,馬騰,韓遂等人擁兵自重,實力比曹操稍弱,但都不可小覷。

這個時期局勢已經非常明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具備了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曹操和孫權?

這一點從他的《短歌行》中,我們也能窺探曹操的雄心壯志。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正是曹操想要實現的夢想,也是整個曹操陣營中的主要作戰目標。

而諸葛亮之所以要輔佐弱小的劉備,主要就是因為他也有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就是用三分天下的計謀,幫助劉備來對抗曹操。

可以說,諸葛亮最後成功了,劉備割據一方,成為蜀漢皇帝,自己也功成名就位極人臣。

諸葛亮為了讓劉備脫穎而出,為劉備量身定做了戰略謀劃,主要分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曹操和孫權?

第二步: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第三步: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走完這三步,劉備即使不能統一三國,也能成為一方霸主。

從這三步戰略方針來分析,能看出諸葛亮想要的不是光復大漢王朝,或者迎回漢獻帝劉協。

他只是想借用劉備的個人身份,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像管仲,樂毅一樣,成為名留青史的名相。

事實上,他也做到了名留青史。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如果輔佐曹操或者孫權,可能結局會不一樣,諸葛亮也不至於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曹操和孫權?

可是,我們仔細想想,諸葛亮用一人之力,為劉備謀略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實在是一個有經天緯地的人才。

諸葛亮看重的,是劉備的皇室身份,當時像關羽,張飛和趙雲,都是因為劉備是大漢皇叔,才會忠心輔佐劉備的。

這個旗號打出來,許多人都會跟隨劉備。

後來的荊州,益州和漢中,就有許多忠於漢室的人,選擇了劉備作為靠山。

這也是諸葛亮比較佩服劉備的地方,他經歷過無數的失敗,但卻越打越勇,越打身邊的人才匯聚的越多。

筆者認為,這也是劉備吸引諸葛亮出山的一個主要原因。

著名史學家錢穆曾經評價諸葛亮:

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曹操和孫權?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輔佐劉備,而不選擇曹操和孫權的原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