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開放銀行Open Bank寶庫的鑰匙:互聯、協作、共享

2014年起源於英國的開放銀行(Open Bank),被認為是繼Fintech之後下一波顛覆銀行業的浪潮,備受關注。國內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新興民營銀行,均積極探索這一新興服務模式。

目前,各家銀行的開放銀行Open Bank方法,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以API、SDK等技術,開放銀行服務的支付結算、信用卡、投資理財等金融功能。二是,主要合作伙伴是零售電商平臺、跨境電商平臺、B2B電商平臺(如眾邦銀行)。

這些Open Bank實踐均是“新瓶裝老酒、換湯沒換藥”,以開放API、SDK等這個“新瓶”,裝上了銀行與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直連這瓶“老酒”,或者前幾年銀銀平臺理財產品代銷這瓶“老酒”,並沒有找到開啟開放銀行寶庫的那把鑰匙。

找到寶庫的鑰匙,需要先了解開放銀行Open Bank這個寶庫的實質:從移動網際網路向萬物互聯轉移的時代,使用者入口逐漸向數字化轉移。在萬物互聯時代,使用者、流程、資產、風控、營銷等均可以在互聯互通、隨時隨地地完成。金融不是吃、喝、玩、樂這種終端需求,而是基於這些終端需求產生的衍生需求。終端需求的數字化,必然帶來金融服務的數字化,推動了金融服務能夠“嵌入”各種數字化的商業、生活場合,這就要求金融機構能夠改變以自有渠道(線下渠道或電子渠道)與客戶互動的封閉運作體系,開放銀行Open Bank應運而生。

開啟開放銀行Open Bank寶庫的鑰匙:互聯、協作、共享

開放銀行Open Bank,銀行服務無處不在

《Bank X。0》的作者布萊特。金(Brett King,被稱為“銀行創新教父”)說:“金融服務無處不在,就是不在銀行網點。”開放銀行Open Bank就是實現這一理想的有效措施,金融機構需要提升大客戶服務的現有優勢,以端到端開放API介面“賦能”合作伙伴,整合使用者行為“大資料”以更瞭解客戶,將仍然立於不敗之地。這就決定了成功的開放銀行Open Bank的特徵有以下幾點:

01、開放銀行Open Bank是開放的渠道“互聯互通”平臺

首先,銀行不僅需要自有渠道,更需要的是,銀行與合作伙伴共同搭建的新渠道。

目前,銀行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是透過客戶經理、營業網點等線下渠道,或手機銀行、網路銀行、微信公眾號等線上渠道,均為自有渠道,這是傳統銀行封閉式的服務客戶手段。Open Bank是銀行透過開放API、SDK等技術,針對不同型別的合作伙伴,搭建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渠道,是共建的新渠道,以共建渠道提供金融服務,客戶、業務需求、金融交易、存續期管理等均操作。因此,開放銀行Open Bank體系下,銀行與客戶有多樣化的渠道,會獲得多樣化來源的客戶需求,而不僅僅是自有渠道對接客戶。

其次,銀行與客戶不僅互動金融交易,還需要延伸到使用者行為及業務交易。

銀行和合作夥伴以共建渠道,以提供基礎業務場景、個性化的金融服務。目前,銀行與客戶僅互動金融交易,而不涉及到最終的業務交易。例如,客戶透過淘寶購買了一雙耐克運動鞋,產生了一筆支付需求,客戶與銀行的互動僅限於支付款項,而並不瞭解產生這筆支付的業務,因此,銀行僅能夠提供支付這樣簡單的金融服務,無法提供理財服務(因為不瞭解客戶的理財需求,也不瞭解客戶的風險偏好),無法提供信貸服務(因為不瞭解客戶的信用資質,也無法判斷信貸資金的用途)。

在開放銀行體系下,合作伙伴與銀行共享使用者的行為資料,可以讓銀行對使用者更加了解,可以推薦個性化的理財產品(若能夠挖掘出客戶的理財需求及風險偏好),可以推薦個性化的融資產品(微粒貸、360等小額貸款成功,證明了使用者行為資料可以挖掘出客戶的信用資質;業務背景資料可以判斷融資用途是否合規)。

目前,各家銀行用Open Bank這個“新瓶”裝進了“老酒”,裝入的主要是將支付結算、投資理財、客戶身份驗證、線上貸款等後臺交易流程直連業務。這種模式下,銀行讓渡了客戶互動介面,讓渡了客戶身份識別、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反洗錢、金融需求匹配等大部分金融功能,甚至部分合作業務讓渡了風險控制職能。長此以往,銀行不僅丟失了客戶互動這個最核心的競爭力,還會過度依賴合作伙伴的金融服務能力,增加金融服務的風險。更大的損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沒有透過Open Bank延伸銀行與使用者的互動介面,進而丟掉了挖掘使用者畫像的“大資料”這個金礦。

02、開放銀行Open Bank是開放的金融服務“協同”平臺

首先,Open Bank需要銀行和合作夥伴協同創新。

不同的合作伙伴資源稟賦不同,能夠提供的客戶和業務場景不同,對金融服務的流程、風控規則、技術手段均有不同的要求,需要雙方共同設計創新的產品,以契合個性化場景的金融服務要求。為實現個性化、端到端的金融服務,需要合作各方共同設計業務流程、風控規則,還需要協作分工:未來的金融服務是“端到端”客戶服務流程的重塑,從商業或生活交易場景,到衍生的金融需求,需要銀行和合作合作協同完成,分工協作:合作伙伴主要負責商業和生活場景,以及商業和生活相關的流程環節,銀行輔助;而衍生了金融需求後,銀行為主,合作伙伴負責提供相應的業務資料以及有利於客戶個性化、金融風險控制相關的“大資料”,合作各方分工協作。

其次,Open Bank需要銀行和合作夥伴共享資料,共享知識,共同給業務場景、客戶畫像。

萬物互聯時代,金融服務是“嵌入”各種業務場景,合作多方無縫銜接,提供場景化、個性化、隨時隨地的金融服務。而精準提供金融服務,需要了解客戶、瞭解場景、瞭解時空的“大資料”,以精準匹配金融服務;需要綜合合作各方的資源稟賦、業務特長,實現“1+1大於2”的金融能力。

03、開放銀行Open Bank是開放的金融能力“共享”平臺

傳統銀行體系下,服務客戶的渠道是固定的,服務場所是可控的,是標準化的服務流程,業務的風險可識別、可事前列舉,對員工的素質要求是按流程、按許可權執行總行建立的標準、規則。金融業務是大額、頻次低金融交易,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對可能的風險進行充分的論證,更多的是進行事前風險控制。

開啟開放銀行Open Bank寶庫的鑰匙:互聯、協作、共享

但是,Open Bank體系下,是隨時、隨地、小額、分散、高頻的金融服務,由於金額較小,場景多樣,交易頻率高,需要銀行更豐富的風險控制手段。以客戶身份識別為例,複雜的金融場景下,僅僅使用者密碼、面見面籤是難以滿足業務需求的,需要綜合密碼、數字證書、生物識別等事前使用者身份識別,使用者行為、交易行為等事中異常監測及預警,以及業務規則閉環、大資料探勘等多種手段,實現事後風險跟蹤。而傳統手段(如密碼、指紋、刷臉以及面見核實等)難以滿足要求。

以“互聯、協作、共享”思維,打造Open Bank體系,銀行可以得到更多的使用者行為資料、業務背景資料,疊加金融交易資料,可以讓“資料說話”,進而推動銀行在員工、流程、組織結構、風險理念等方面,進行全面的重塑,升級金融服務技能,以實現開放環境下,“嵌入”業務場景,歸位“金融晶片”定位,以“金融服務+”理念,提供隨時、隨地、小額、分散地提供高頻、個性化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