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後,人生需要做減法

三十歲後,人生需要做減法

一心網:網路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二十歲到三十歲是一個人人生中最“難熬”的十年。因為在這十年中,需要完成的人生重大選擇眾多而密集:畢業、深造、就業、戀愛、婚姻、生育……以上選擇任一一項,顯然都將會對一個人未來的人生軌跡形成巨大的影響,就像蝴蝶效應中那樣。

那麼之於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而言,容易造成在以上選擇中做錯選擇的最大阻礙是什麼呢?是求快和求多這兩點。我們就以就業這一點來說,所謂的求快,就是許多畢業生在剛畢業找工作這個階段,往往受限於客觀的社會、家庭、經濟等方向的壓力,渴望以最短的時間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人的選擇。但這樣一來,很容易因為對自己的不瞭解和對目標從事行業的不瞭解,選擇一條完全不適合自己的道路。

而所謂求多,則是對於初入社會,或者說剛剛獲得財務自主權的年輕人,由於原本需要承擔的社會和家庭責任較低,同時對各類商業營銷的分辨力與抵抗力較弱,很容易被“亂花迷眼”。雖然收入相對有限,但是物慾卻總是無邊無際的,男生們的電子產品,女生們的服飾美妝,似乎擁有多少也總不嫌多。

對於當下的年輕人而言,由於社會快速的發展,老祖宗們常掛在嘴邊的“三十而立”,對於當下的年輕人顯然適用性已經不大。巨大的社會競爭壓力下,許多三十歲的年輕人,甚至沒辦法做到財務上的完全自給自足,往往還需要從父母處獲得一些幫助生活才能為繼。

那麼為什麼“三十而立”的實現在當下越來越艱難了呢?很大原因在於,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個年齡區間,絕大多數人的生活都在做加法。

舉個很典型的例子,剛畢業的年輕人,手上用的可能是一部價格相對實惠的千元機,因為這個階段的年輕人收入尚低,囊中羞澀。那麼工作一段時間後,手機就會越換配置越高,越換價格越貴。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在花錢或還款的時候會有階段性的悔意或者愧疚感,但是看到更新款、更具吸引力的手機時,還是忍不住想要去買。而且即使當下手頭不寬裕,無法全款購買,商家也會提供各種分期方式,“誘導”你進行消費。

再比如說,我們時常說人生應該有愛好。老祖宗也告訴我們“人無癖者不可交,因其無至性也”。什麼意思?就是說一個沒有任何愛好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因為他沒有真性情。而愛好這件事兒,絕大多數又是燒錢的。比如當下的手辦、漢服、運動鞋等各個圈子,新產品每天都在層出不窮產生,想要買到滿足自己的“胃口”,幾乎是永遠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喜歡一件事物,所以就會不斷渴望擁有更多,這就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做加法”效應。

這裡關於“加法”的含義,除了字面上大家很容易理解的數量上的不斷增加外,長期持續性追求“品質”上的提升也是同樣的道理。比如說,近些年網路上比較熱門的“新中產”、“消費升級”等概念,事實上就是代指那些不斷渴望在日常消費中做“加法”人群的總稱。

而年輕人為什麼提別容易成為“做加法”陣營中的一員呢?有一個成語非常準確地形容了人性中的這點軟肋,叫做慾壑難填。意思就是說,慾望一方面是與生俱來無法消滅,另一方面是不經刻意控制更是會永遠無法滿足。

而對於年輕人而言,最難做到的事情,莫過於控制自己的慾望。以上學期間為例,在一個班級中大家智商大致在一個水平線的前提下,成績好和成績差的同學之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者之間的自控能力差別。課本本身多枯燥,想要發自內心喜歡上學習並不容易。但是能夠做到自我剋制,分清主次,以學業為重的學生,事實上就是階段性取得了控制自己懶惰、貪玩等人性慾望戰爭的勝利。

在慾望這件事情上犯錯誤,為什麼說二十多歲時相對可以寬容和理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此階段犯錯的糾錯難度較低。舉例來說,此階段時物慾的物件,多數可能是價格在幾百到幾千塊錢的商品,但由於對數量的控制不佳,最終造成勞神傷財。此時的一些錯誤,如果能夠及時發現並進行改正,那麼往往最多一兩年時間都能補救回來,畢竟此階段人的精氣神都處於最飽滿的一個時間段。

而到了三十多歲的這個時間段,物慾的物件可能大機率上變成了房產、汽車、股票、創業等成本明顯較高的方向上。此時一旦失誤犯錯,造成的損失結果往往是二十多歲階段的數倍、數十倍。更重要的時,三十多歲的是人體在生物學上的全面開始走下坡路的的階段。在此階段遭遇的重大挫折,很容易造成此後半生的一蹶不振,風險成本極高。

所以如果我們結合以上關於三十而立和三十歲犯錯成本的重點,能夠發現的一點是,如果想要過好從三十歲到四十歲這一人生時間段,做減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

這裡所謂的做減法,首先是為自己的精神減負,伴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工作職位的升高,需要承擔的工作責任和壓力也會越來越高。而人長期處於工作壓力下,很容易帶來一系列負面的影響。想要人生不斷朝著正向發展,減負就成為不可或缺的操作。

工作做減法的解釋方式多種多樣,除了直觀的在工作量上的做減法外,在工作流程與方式上的減法也非常必要。我們發現很多的公司在隨著時間發展的過程中,部門越來越多,規矩越來越多,制度越來越多。這樣的結果就是,公司的整體效率越來越慢,應變能力越來越差,市場敏感度越來越低。這個時候,裁剪臃腫的人事同樣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其次,減少一棵植物的旁枝碎葉,可以使得植物的主杆變得更加清晰挺拔。當下社會背景下,三十而立或許很難,但三十歲看清自己,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擁有過多物品或者頭銜的人,每天很容易迷失在這些瑣碎的事物中,造成精神力難以專注,從而一件事也無法做到精通專注。

少可以讓人變得專注,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為什麼人們在辦公室工作時效率一般遠勝過在家庭裡辦公呢?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家中沒有辦公的氛圍,人沒有幹勁。但事實上,辦公室與家庭最大差別是在於周邊物品的少與多。在辦公室裡,你的物品除了電腦基本就只有一些辦公用品;但是在家庭中,各種吃的、喝的、用的、玩的以及其他各種不為外人所知的各種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牽扯著你的注意力,分散著你的時間。所以說整潔是提升效率的不二法則這句話,很有其實用道理。

最後,是做減法可以有效幫助一個人,精神境界和人生格局的提升。多數人應該都聽過一句流傳甚廣的話,叫做“少即是多”。很多人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對半是一知半解的,因為這句話有著很深的辯證思維在其中。簡單而言,一方面是上文中已經提到的少可以使人變得專注,從而日益深厚;另一方面在不斷減少的過程中,你能夠認清自己本質本心的部分就會越來越多。

少即是多,在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效果更是奇佳。舉個工業設計史上最為經典的一個案例,在蘋果的iPhone手機誕生之前,市面上的手機全部都是由多個按鍵組成的,除了必須的1~0十個數字外,往往還配有數量不一的各個功能鍵。而當正面只有一個按鍵的iphone手機橫空出世時,消費者幾乎瞬間就被這樣一部極簡設計的工業設計吸引住了。

看上去iphone手機按鍵由多變少,但是相比市場上的諸多功能裡,iphone作為智慧機其應用豐富程度卻是大大增加的。恰恰是在“軟體”上的足夠豐富,才能保證iphone在“硬體”上的極致簡約。

再比如說,我們知道很多世界知名的大科學家、大發明家、大藝術家,他們對於外在的著裝或用具十分忽視,甚至到了完全忽略的地步。原因無他,這樣可以讓他們把精力全部放到他們的創造當中。在物質上的少,成就了他們在精神上的多。

再比如說,為什麼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出不了遠門,而有些人幾乎是隨時可以動身呢?原因無他,還是在於身外之物數量的多寡。一些人住在很大的房子裡,但是雜物依舊多到無處堆放;另一些人的所有家當加起來,或許只有幾個箱子。老祖宗所說的不以物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讓物變得更少,這樣才有可能做到。

當然,做減法的本質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當你真正掌握了這種方式時,它足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你的人生與命運。做加法開始是快樂的,但這種快樂只是一時的,稍縱即逝的,隨後為了更大的快樂就必須不斷翻倍的加法累計,最終自己的人生變成了複雜到完全失序的乘法。

而做減法最開始時是有些不適的,甚至痛苦的,因為這種行為與人之慾望本性相悖。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做減法帶給你的快樂會是持久的,受益終生的。而人生各項內容的不斷簡化,就像是各類麻煩被加以除法,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