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的錄影廳往事

網咖還沒有流行起來之前,去錄影廳看影片是學生時代的家常便飯。隨著家用電器的更新,網路的普及,這類早已沒落的娛樂場所,那時卻是我的最愛,可以說

最真純的年華大多都是與它相伴度過,對聲光色過於迷戀,特別是對身外世界的好奇,曾讓心智有些迷失,甚至淪陷其中而不自知。

山村長大的孩子,自小就盼望家裡能有一臺黑白電視機,後來又渴望能有一臺VCD,成長中所渴盼的這些家用電器,也只能想想而已。功課不是很緊,精神的寄託卻顯得空白。金庸、臥龍生、梁羽生的武俠,瓊瑤、亦舒的愛情……看到乏味,聽到鄰居家打開了電視機,村裡廣播說晚上放電影,甚至聽說哪個村要唱大戲,誰家請了說書的……心兒都會不由雀躍起來,激動而歡欣,急急地趕去搶位子……

師長們沒有很好地對興趣愛好加以引導,加上放養慣了,任性、調皮而又倔強的性格就慢慢形成了。有一回,去鎮上趕集,見一店鋪前人聲鼎沸,擠過去一瞧,原來是放錄影的。像城裡的電影院一樣還張貼了海報,許多題目記不清了,唯一“火燒紅蓮寺”還有點印象;幾部影片輪番播放,不清場。好奇心頓起,用手中可憐巴巴的幾角錢買了一張票,排隊進了“錄影廳”。打打殺殺、刀劍碰撞的聲音鑽入耳膜,多彩的人物造型閃閃爍爍……待眼睛適應了周遭環境,心裡不由感嘆:太簡易了!三間左右的老屋子光線幽暗,全是磚頭與木板搭成的“座椅”,前方擺著兩臺24寸的彩色電視機……和村裡放映的電影不同,傳統的革命劇情過於呆板,港臺的片子卻引人入勝,也不像電視劇太過拖拉,看了這一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準時看下一集。場子內全是興致勃勃的鄉人,一副副入神的姿態。想必也對這種全新的視聽方式吸引了吧?

一直待到黃昏時分才意猶未盡地走出來,肚子餓得咕咕叫,強忍著步行回家。五里路的距離,腦子裡有許多的畫面揮之不去……

在再提起“錄影廳”幾個字,大多數人認為那是不入流的地方,是教人學壞的場所,這類說法當然有一定的道理所在。14歲那年的暑假,離家比較遠的一個集鎮上,錄影廳掛出的海報就格外顯眼:題目是“X的起源”,下面是一幅可愛的小女孩拉開小男孩褲子往裡瞧的畫面……不由讓人想入非非。錄影廳也沒有禁止孩子們出入,帶著某種朦朧的渴念,再一次進入——影片的內容大大出乎意料,純粹的科教片。回想起來。還是很感謝那次“探奇”,那是真正意義上的X啟蒙,沒有任何不良的情景,原來X知識也可以如滋潤心靈的泉水一般,聖潔而舒坦。大眾場合下的錄影廳很少聽說有一級或三級H片播出,即便有,那也是在偏僻的隱蔽的角落裡進行。“混跡”於這樣的場所,那類的錄影廳還是知道的,不論那些進入觀賞的人說得如何誘人,自己還是堅守底線,堅決不去那種場合。

出外求學,回家途中,在附近錄影廳過夜成了常有的時,一來打發無聊的時光,二來可以省一筆開房的錢,大致心境和許多人待在網咖相似。看書有看書的益處,觀影有觀影的好處。張曼玉、林青霞、李連杰、成龍等明星的風采,採訪雜誌上難有深刻體會;歌曲“滄海一聲笑”“男兒當自強”的旋律,書中也不能豪爽彈唱。至於片中的主人公命運起伏跌宕,愛恨情仇……或許書裡面的語言更耐人尋味。

錄影廳慢慢奢華起來,粗笨的錄影帶換成了碟片,電視播放器換成了投影裝置,就連硬邦邦的坐凳座椅也換成了大沙發,而進出的常客依舊是些打工人群與窮學生,室內依舊繚繞著嗆人的煙霧與腳臭、汗臭味道,如果帶了吃食進來,那氣息真會讓人窒息。至於到了晚上,沙發上會有各種歇息的方式,而議論聲,打鼾聲……此起彼伏。那是覺得,

錄影廳上演什麼影片不再重要,更多的,它已成為異鄉人聚集碰頭的最佳去處。

社會在發展中,錄影廳擺脫不了沒落的命運,或許它和現在的網咖一樣,是時代前進中的一個過渡。像現在的我一樣,從錄影廳再“進軍”網咖,或許只是在體驗一種不同的娛樂方式,

能興奮進入,能瀟灑出來,也不失對人生的體驗,對生活的感悟吧?

少年時代的錄影廳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