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討論私域的時候,究竟在討論什麼?

私域要怎麼做?

是開發一個小程式商城,還是讓導購使用企業微信?是塞在電商包裹裡的返利小卡片,還是關注微博並留言抽獎?

人人都可以感受到的是,私域流量這一話題已經度過探討期,正走向成熟與多元化。

我們在討論私域的時候,究竟在討論什麼?

如今不同行業、企業,適合的私域體系都不同。如果你賣的是元気森林,首先要考慮應用的或許是「一物一碼」;如果你從事B2B/耐消品行業,可以藉助SCRM(社交關係管理)與MA(營銷自動化)來實現商機孵化;如果你開有100家連鎖服裝門店,那首要考慮是如何將導購人員的數字化體系建立起來……

不僅對於企業內部而言很少有“通用方案”可言,外部平臺也是如此。

雖然各家網際網路巨頭都在試圖構建自己的私域生態,抖音、快手正自建電商,小紅書、BliBili也在推進博主們的商業化,然而營銷是一件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的事情——支付寶也是擁有即時通訊功能的,但它能替代微信的社交地位嗎?

功能支援,人民群眾不支援。

因此,更重要的是私域的本質是什麼?彎弓Digital創始人梅波將其歸納為三大屬性:

關係、渠道、資產。

能同時滿足企業這三點需求的選擇並不太多。而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品牌必備營銷陣地的微博,也正試水私域。

先說些題外話,其實只要拋開「網際網路企業」這一通俗說法,很容易就能意識到各巨頭有

通訊軟體、短影片平臺、社交平臺、內容社群

等不同定位,因此許多平臺的通用程度其實不高:你很難想象在小紅書上看到“農民伯伯帶貨特產雪桃”之類的內容。

但還記得“微博看奧運”的梗嗎?作為一個老牌的、普世的、承載了大量社會話題的公共平臺,微博或許是一個構建私域的理想陣地:

在微博上,除了單向的博主與粉絲之間的聯動,粉絲和粉絲之間、博主和博主之間也可聯動(互關/互評/互@),還可依託興趣、話題等形成共同的社群,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社交生態。

事實上微博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件事情。9月6號,微博就邀請了@郎朗 正式官宣「品牌號」這一功能的開放,並打出了「盤活私域,長效增長!」的口號。

但問題來了:微博的公域屬性和私域屬性,能相容嗎?

01 公私域間關係

先簡單看一個新消費品牌CHALI茶裡的操盤案例。

618時茶裡準備釋出全新的夏日新品,除了大家都熟悉的公域曝光之外,藉助「品牌時刻」,茶裡還進一步設計了後續鏈路。

其一,將單純的「曝光」引導至「互動」:

關注茶裡CHALI微博官方賬號,就能參與新品測試活動,獲取新品的產品/代金券/必購碼,優先觸達過往積累的品牌受眾。

其二,將「互動」變成「內容」,並帶來新的曝光:

大量使用者在體驗新品後釋出測評,品牌可以從中精選出優質UGC內容作為展示,同時這部分又將引發使用者自身粉絲的討論,進一步提升新品的全網聲量。

我們在討論私域的時候,究竟在討論什麼?

當然實際營銷工作不會這麼簡單,每個環節都有大量的文案、海報、流程設計,以及公司內各部門的支援與配合。但就像作業之於老師,話術之於銷售,“玩法”也是私域運營操盤手們的口頭禪。這也是公域和私域的差異之所在:

公域在多數情況下僅僅是一個單向的觸達渠道,起到「通知」的作用。而私域,則是一個和使用者「互動」的平臺。

而互動能做到什麼程度,和平臺自身高度相關。

其一是平臺的開放度。

最近工信部牽頭解除“外鏈遮蔽”這一事件引發熱議,然而在風暴中很少有討論微博的聲音,因為事實上微博一直以來對於外鏈跳轉都是相對開放的。

其二是各角色之間的互動形式。

誠如上文所言,以微信公眾號為例,首先並不是每個公眾號都擁有留言功能,其次留言也是單向的,粉絲難以在留言區裡和其他粉絲交流與探討。至於公眾號大V之間,也沒有明面上的互@、互相關注等功能。

當然,這裡不是踩一捧一,而是指在「內容營銷」這件事上平臺屬性有客觀差異,要說優點,事實上公眾號也有允許二次開發、與小程式生態無縫銜接等獨到之處。

以上兩點,更多是作為一家企業只能去理解與適應的事情,在主觀上究竟要如何規劃私域體系,要思考的則是——

02 做私域是因為什麼

一個最通俗的答案是賺錢,賺以前賺不到的錢。

以往甲把貨賣給乙,此後甲乙就不再有聯絡,相忘於江湖了,而在有了私域之後,甲就能推動

“裂變”

“復購”

的效率提升,這是私域帶來增長最基本的兩個切入點。

在過去,只要你的產品好,自然會有一定的口碑轉播與轉介紹,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人都有健忘、懶惰和趨利的一面,

我們假設現在就有十個願意把產品推薦給朋友的消費者 ,請問有幾個真正付諸了行動?

但凡在消費者忽略、忘記、猶豫的瞬間提醒一下,在他不知道如何推薦時提供一個拼團連結,或者乾脆設定一些分銷獎勵,推薦的數量不僅有機會能達到十個,甚至還會打動一部分本不願意推薦的人 ,創造更多增量。

復購則更好理解了,當然這裡是採取了較為口語化的說法,準確來說私域不僅能拉動

重複購買率

,同時也能推進

關聯產品銷售

,比如給買了羽毛球拍的人推送一則羽毛球的優惠連結。

而拼團、裂變、分銷等玩法的一個隱性前提,其實是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正如你不能指望我會給周杰倫推薦看這篇文章,因為他並不存在於我的社交關係中。

因此,雖然上述功能看似在各個網際網路平臺都能實現,在要在哪裡構建私域,依然需要謹慎規劃:

比如許多日常刷短影片的人,自己並不拍短影片,僅僅只是一個“看客”,甚至粉絲不過兩位數的情況下,怎麼能指望他能拉著三五朋友拼團呢?

小紅書上以女性使用者居多,能不能引導“她們”在平臺上把商品推薦給“他們”?比如父親、男友、哥哥弟弟?當然這也未嘗不可,畢竟充滿可能性正是營銷與商業的浪漫所在。

但如果作為一個面向大眾的、擁有大量KOL/KOC認可的品牌,微博作為一個國民級平臺的優勢是無可比擬的。

私域的核心是留存與沉澱,為此品牌號推出了

「品牌摯友」

板塊,讓企業可以挑選過往的優質內容展示(無論是自己還是KOL/KOC所釋出),避免“好內容”被“新熱點”所淹沒。

其次,隨著

「品牌時刻」

中的各類互動功能趨於完善,並與微博原先的營銷生態逐漸融合,將誕生越來越多的可能性(下文將會提到),品牌號的存在感將越來越強。

當然,以“賺錢”為出發點也許是較為俗氣的分析,如果從一個品牌的長期價值來看,微博私域「品牌號」究竟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營銷工具,還是一個持之以恆的價值提升?

03 私域產品、服務與品牌

最近不少私域操盤手錶示,不少甲方開始詢問能否在私域中“加強服務與品宣”。

其實私域這一概念的提出已經過去三年了,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在當下,如何藉助私域提升復購、如何帶來新客,不少前沿品牌已經摸索出一套約有80-90分的運營體系,轉化率、復購率、裂變率……對他們而言提升空間是優先的。

舉個例子:一個高復購率的私域體系,或許能讓消費者下次再買眼鏡時,依然選擇上一家,但再怎麼最佳化迭代玩法,私域能讓這名消費者一年買兩次、三次眼鏡嗎?

不能,因為一個人的視力要是變化得這麼快,就離失明不遠了。

使用者裂變也是同理。

無論是消費者的朋友數量還是購買頻率,終究是有極限的。

當你已經接近私域的山巔,就會看見私域不可能進一步去獲取並不存在的、缺乏現實基礎的那部分營收。

而在營收之外,服務與品牌,才是品牌永恆的追求。

真正的私域不是一次性收割使用者價值,而是不斷地與他們建立聯絡、互動,以此帶來品牌價值的提升。這聽來有些務虛,在落到具體的執行中會變成什麼?又或者說,對於營銷人而言,為什麼「品牌號」的出現,是微博一個值得關注與期待的新發展?

它帶來哪些新可能?

1. 品牌內容沉澱

過去品牌在微博上找了某位明星代言,並辛苦策劃了一個爆款話題,一頓花裡胡哨的操作之後,一週過去了,隨著無數新訊息的不斷沖刷,可能多數人就忘記有這麼一回事了。

「品牌摯友」

板塊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簡而言之,品牌號給品牌提供了一個可以自己操作和編輯的“首頁”,經營者可以在上面展示以往的優質內容,並設定優先順序,

無論是明星合作、主題策劃、還是普通使用者的精美評價,都可以將其沉澱為品牌自身的內容資產。

同時,品牌號還支援將這些內容沉澱佈局於搜尋入口,關鍵詞搜尋始終是一個重要的流量來源,這一結合能為優質內容持續注入新血液。

我們在討論私域的時候,究竟在討論什麼?

2. 精準使用者洞察

當你擁有10萬名微博關注,點開粉絲列表,透過資料統計你能得出哪些資訊?

可能你會發現使用者中女性還是男性居多,普遍關注哪些明星與話題,地區和年齡通常在哪裡……然而這一切結論都是「靜態」的。

在許多時候,使用者行為往往能更真實的反映使用者偏好。即使使用者B則是一個更符合品牌目標使用者畫像的人,但當用戶A積極參與「品牌時刻」,完成任務、獲得產品獎勵、撰寫使用評價、獲得大量點贊……相信你也會認為使用者A比B更有可能是品牌真實的忠誠客戶。

另一方面,基於行為的資料識別,也能更細緻得洞察使用者在哪個環節積極踴躍,在哪個環節靜默流失,從而讓品牌更準確地理解每一個人,並持續改進營銷方案。

3. 打造使用者體驗

事實上,正確營銷而不是迴避營銷,才是避免消費者感到“騷擾”的終極手段。當用戶收到一條以“回覆TD退訂”結尾的簡訊通常都會覺得反感,但在微博上,他們高興於愛豆獲得代言、高興於成為品牌錦鯉……為什麼?

因為某種意義上,這符合他們此時此刻的心理預期。

這就像大家不會吐槽公交站牌廣告,但是經常會吐槽朋友圈廣告、電視劇中途植入廣告一樣,前者並不會對“等公交”這件事造成阻礙,而我們在刷朋友圈、在看劇的時候,並沒有突然看到一個廣告的預期,自然會因此而心生芥蒂。

而A今天上微博本來就是為了看愛豆,B上微博本就是為了沒事抽個獎,還有C就是想來評論區和網友尬聊幾句……

微博是否是能適應商業化的平臺?這從來不是一個值得猶豫的問題,也是「品牌號」值得期許的根本原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