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員工3年,5分鐘被挖走”:董明珠都有的困擾,三招幫你解決

01

在央視的一個訪談中,一向冷靜的董明珠都不禁怒了。

究其原因是格力人才流失嚴重。

董明珠氣憤地說,“格力電器現在成了‘黃埔軍校’,我們全行業的人天天到我這來挖人,現在挖人的速度比我培養人的速度還快。”

其實,這並非是格力一家的窘況。

費心費力培養的人才還未回報公司就搖身一變成了別家公司的棟樑,成為自家公司的威脅,任誰也不好想。

所以,很多公司的領導者不再重視培養員工,轉而選擇短期見效的投資,如高薪挖人。

連智聯招聘CEO郭盛都公開表示:這種情況下,與其去培員工不如去做挖角活動,把競爭對手的人挖過來。

那麼,對於公司來說,真的是挖人比培養員工更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嗎?

目光長遠的領導者還是會選擇培養人才。

如董明珠,始終堅持這一想法。

格力每年招入約2000個大學生,都會得到公司的大力培養,董明珠甚至會帶年輕人去參加董事會,增加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她堅信,那批優秀且對企業認同的人一定會留下來。

事實證明她是對的。

她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格力沒有‘專家’,但我們創造了那些‘專家’創造不出來的技術,這就是我們的競爭力。”

董明珠的堅守裡,隱藏了一條管理學界奉為圭臬的定理——貝尼斯定理。

“培養員工3年,5分鐘被挖走”:董明珠都有的困擾,三招幫你解決

02

什麼是貝尼斯定理?

“貝尼斯定理”是由美國著名企業管理學教授沃倫·貝尼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教授)提出的。

它的含義是:員工培訓是企業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戰略性投資。

簡單來說,就是企業要培養員工,不把員工當成消費品,而是把員工當成投資品,用員工的成長促進公司的成長。

董明珠堅持培養員工,使得大批優秀人才湧現,而這些人才又提升了格力的競爭力,這正是“貝尼斯定理”的體現。

“貝尼斯定理”不糾結於眼前,而是計量長遠,每一個走得遠的公司都或多或少受到它的影響。

企業的目標是獲得利益,而利益要靠人去創造,價值越大的人越能給企業增值。《論語》中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員工是企業之“器”,而能力是員工之“器”。

“貝尼斯定理”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升和完善員工之“器”。

一,是幫助員工在工作上融會貫通。

首先企業的培養可以讓新員工迅速熟悉環境,掌握工作的基本技能,達到流程上的完美銜接,既不讓新員工茫然沮喪又不影響公司運作。

表弟畢業後進入了一家知名電腦公司,公司為他們一批新人開展了入職培訓,從個人職責到薪水福利,從衣食住行到休閒娛樂,公司一一作了詳細說明,為了讓他們更快進入狀態公司還給他們配了一位老員工當老師。在公司的貼心安排下,表弟很快掌握了工作環節,還跟著老師參與了一些重要專案,個人能力和信心都上來了。

無論什麼時候說起公司,表弟的言語中都是滿滿的感激。

其次,企業的培養可以促使老員工更新知識,追求更優。

現代社會的知識,技能,資訊……都處在極速的變換之中,如果不抓緊潮流就會被潮流狠狠地甩開。

福特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曾說,“不創新,就滅亡”。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要創新,先得人創新,假如員工的知識技能,思維眼界都與時俱進,就不愁企業不活。

美國GE、寶潔等著名企業,都制定了員工繼續教育、終生教育計劃,使員工具備了終身就業的能力,企業也因此長盛不衰。

二,是讓員工獲得精神上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西方現代管理理論中社會系統學派的創始人巴納德在《經理人員的職能》一書中這樣表達對“組織”的看法:所有的組織都包含三個要素,合作的意願,共同的目標,以及溝通。

一個成熟的組織,目標上不能有分歧。

如何讓員工與公司心心相印、目標一致?

這取決於公司對員工的投入和重視程度。

公司對員工各種形式、內容的培訓影響的不僅是技能這種可衡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它們在向員工傳輸著公司的理念。員工和企業不是天生就三觀一致的,公司必須盡全力讓員工接納並認可自己,這樣才能方向一致,減少衝突。

被公司重視的員工對公司的認可度更強,更願意為公司“拋頭顱,灑熱血”。

“培養員工3年,5分鐘被挖走”:董明珠都有的困擾,三招幫你解決

3

懂得貝尼斯定理的老闆,才能更成功

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曾真摯地說,企業首先是員工的企業,其次才是股東的企業。

沒有員工支援的企業,如同無根之木,善用貝尼斯定理,投資員工,可以激發員工潛能,讓企業贏在長遠。

如何運用此定理呢?以下幾點可做參考。

第一,培人先培己,老闆要轉變觀念

留不住人一直是企業的痛點,很多老闆都深感無奈,“花大精力培養員工都是替他人做嫁衣。”

即使認識到培養員工很重要也不敢去做。

可轉念一想,一批腳步跟不上公司思維的員工長留公司,又帶來什麼好處呢?

歸根結底,投資員工才是盈利之道。

*投資員工是正道。

摩托羅拉公司曾做過分析,固定資本投入的回報率是840%,而培訓投入的回報率高達3000%。他們每年培養員工上花費1。2億美元,佔公司工資總額的3。6%,公司還規定每個員工每年必須參加40小時的培訓。

摩托羅拉計算過,每

1

美元培訓費可以在

3

年內實現

40

億美元的生產效益!

這40億美元的財富正是憑藉高素質員工的良好技術和節約操作而來。

GE公司前任董事長兼CEO傑克·韋爾奇曾說:“你最寶貴的東西不是你的資產,而是在公司替你工作的人,是他們頭腦裡所有的想法和他們工作的能力。”

的確,

員工才是企業最大的財富

秉持此理念的GE從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視培養人才,它每年用於員工培訓的費用可達10億美元,在全球所有企業中堪稱之最。更可貴的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它對員工的投入逐年遞增。

對員工如此上心,GE電氣的強大不是沒有道理的。

除此之外,三星、聯想等世界500強公司都在員工培養上不吝財力,因為他們都認識到這是企業增值和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徑。

“培養員工3年,5分鐘被挖走”:董明珠都有的困擾,三招幫你解決

第二,投資員工要科學。

使用“7-2-1模型”,科學投資。

“7-2-1模型”是摩根、羅伯特和麥克三人在《構築生涯發展規劃》一書中提出的,它闡釋了一個成人學習的構成,70%來自實踐與經驗,20%來自反饋與交流,10%來自“正式的培訓”。

也就是說,一個人要真正掌握一項能力,必須囊括這三個方面。

這個概念被引入員工培養範圍後,作出以下劃分:

員工培訓的投資比例——70%來自“工作中學習”,20%來自“向他人學習”,10%來自“正式的培訓”。

工作中學習主要靠員工自己從工作中提取出經驗、教訓、方法,它需要員工主動思考。公司要鼓勵員工養成思考的習慣,如記日記,記週記,及時覆盤。

向他人學習,這需要公司營造交流學習的氛圍,如老員工帶新員工,如經驗分享常態化。

正式的培訓——規模化集中培訓,由專業的培訓師來講解,無論形式。

因為其科學性和可行性,“7-2-1模型”目前已被很多公司採用。

“培養員工3年,5分鐘被挖走”:董明珠都有的困擾,三招幫你解決

因材施教,理解員工的需要

我之前接觸過一個網際網路公司的員工,她的公司很重視員工,每個季度都有好幾次形式各異的培訓,我豔羨地說,“你們公司福利真好啊,我們就沒有。”

誰知,她馬上皺起了眉頭,“我寧願沒有呢,無聊死了,還不允許請假。”

我很不解,培訓明明是公司給員工的福利,怎麼反而招員工恨呢?

她忿忿地說,“我們公司的態度就是:我不要你需要,我要我需要。”

一句話把我逗笑了,笑過之後,我開始思考,培養員工怎樣才能到點上。

“培養員工3年,5分鐘被挖走”:董明珠都有的困擾,三招幫你解決

培訓設定科學合理

愛默生說,任何人的勞動中都少不了需要的成份。

培養員工也是如此。

很多企業的培訓課沒有針對性,課程千篇一律。同一種內容,同一種講法,應付公司各個部門和各種型別的員工,內容上又缺乏實踐性,假大空,員工聽完毫無幫助,長此以往,員工越來越排斥培訓,公司也覺得“這屆員工真難帶”。

從員工的需求出發去設定課程則會讓雙方都感到滿意。

需求,可分為兩面,一是崗位需要,一是員工個人成長需要。

滿足崗位的課程如辦公軟體使用技巧,郵件技巧,溝通技巧等。滿足個人發展需要的如商務禮儀,情緒管理,時間管理等。

“培養員工3年,5分鐘被挖走”:董明珠都有的困擾,三招幫你解決

第三,公司要有相應激勵機制

研究發現,在缺乏激勵的環境中,人的潛力只能發揮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勵,他們的能力可以發揮到90%以上。

對員工的投入不能只在當時,更要有後續步驟去落實,才能起到激勵作用。

①無資料,不培訓。把培訓內容資料化,如出席率,參訓人數,考試評分,課堂表現得分,培訓前後業績比較,講師授課得分,培訓需求統計,培訓滿意度等,可全面掌握培訓情況。

②將培訓與薪酬掛鉤,員工可從培訓中得到升職加薪的機會,當培訓影響員工利益時自然會激勵員工去學習。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說,“松下電器是培養人才的公司”,“沒有人就沒有企業”。

他對員工的發展和成才非常重視,在他眼裡育人是主業,生意是副業,松下電器發展的歷程就是培養人才的歷程。

沒讀過幾年書,學徒工出身的他,締造了一個世界500強公司,這和他一直堅持的人才思想是分不開的。

事實證明,

員工才是企業最珍貴的財富,有人才有企業。

員工培訓是企業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戰略性投資。

- END -

作者簡介: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