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框測試分析

前言

輸入框的測試,主要是針對輸入資料的測試。

針對輸入框的測試,除了關注輸入,還得關注結果(正常輸入的結果和異常輸入的提示)。

對於資料輸入的用例設計,一般常用的方法有:等價類劃分方法、邊界值分析法。

用例設計方法

等價類劃分方法

等價類劃分方法是將系統的輸入域劃分為若干部分,然後從每個部分中選取少數具有代表性的資料進行測試。一般劃分為有效等價類和無效等價類。有效等價類是指對系統規格而言合理、有意義的輸入資料集合。無效等價類則是不合理的、有意義的資料輸入集合。有效等價類檢驗程式是否實現規格說明中要求的功能,無效等價類則檢驗程式能經受意外的考驗,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舉個例子:

案例(需求)

測試用例設計思路

新建分組,名稱長度限制1~16位

一個有效等價類:分組名稱長度在1~16

兩個無效等價類:分組名稱長度小於1(為空)、分組名稱長度大於16

邊界值分析法

邊界值分析法是對輸入或輸出的邊界進行測試的一種方法,一般取三點:上點,離點,內點。

上點:邊界上的點;

離點:離上點最近的點;

內點:邊界有效範圍內的任意一點。

舉個例子:

案例(需求)

測試用例設計思路

新建分組,名稱長度限制1~16位

上點:名稱長度1位、名稱長度16位

內點:名稱長度5位(名稱長度在[2,15]均是內點)

離點:名稱長度為空(0位)、名稱長度為17位

看一下例子會發現,好像測試用例設計思路差不多啊。為什麼呢?因為邊界值分析法可以看成是對等價類劃分的一種補充。我們再來看看邊界值分析法的應用步驟。

步驟

輸出

用例

step1:根據等價類劃分方法劃分有效等價類和無效等價類,確定上點、離點和內點

有效等價類:分組名稱長度在1~16

無效等價類1:分組名稱長度小於1(為空)

無效等價類2:分組名稱長度大於16

上點:名稱長度1位、名稱長度16位

內點:名稱長度5位(名稱長度在[2,15]均是內點)

離點:名稱長度為空(0位)、名稱長度為17位

step2:設計一個新用例,使其儘可能覆蓋所有尚未覆蓋的有效等價類,直到所有有效等價類完全覆蓋

名稱長度為1位

名稱長度為16位

名稱長度為5位

用例1:分組名稱輸入“分”,點選確定,分組建立成功

用例2:分組名稱輸入“這是分組。。。。(16位)”,點選確定,分組建立成功

用例3:分組名稱輸入“這是分類哦”,點選確定,分組建立成功

step3:設計一個新用例,使其僅覆蓋一個無效等價類,直到所有無效等價類完全覆蓋

名稱長度為空

名稱長度為17位

用例4:分組名稱為空,點選確定,無法建立分組,提示分組名稱不能為空

用例5:分組名稱輸入“這是分組。。。(17位)”,點選確定,無法建立分組,提示分組名稱長度為1~16位。

用例設計示例

還是用建立分組的例子。

上面使用了等價類劃分和邊界值分析,輸出了5條用例。但這是遠遠不夠但。為什麼呢?從我們實際場景出發,再思考一下:

假設場景一:使用者在建立分組時,輸入的分組名稱是已經存在的分組。所以,我們又得出一條用例:

用例6:分組名稱輸入“分組1”(當前已存在分組1),點選確定,無法建立分組,提示分組名稱已經存在。

假設場景二:使用者在建立分組時,閉著眼隨便敲(這時候可能會輸入可能符號之類的)。所以,我們又得出一條用例:

用例7:分組名稱輸入“!@#¥%……&*><?”(特殊符號),點選確定,分組建立成功。

所以,關於新建分組,我們輸出了7條用例

假設場景三。。。。。更多可能。。。。

用例

用例說明

用例1:分組名稱輸入“分”,點選確定,分組建立成功

有效等價類 + 上點

用例2:分組名稱輸入“這是分組。。。。(16位)”,點選確定,分組建立成功

有效等價類 + 上點

用例3:分組名稱輸入“這是分組哦”,點選確定,分組建立成功

有效等價類 + 內點

用例4:分組名稱為空,點選確定,無法建立分組,提示分組名稱不能為空

無效等價類1+離點

用例5:分組名稱輸入“這是分組。。。(17位)”,點選確定,無法建立分組,提示分組名稱長度為1~16位

無效等價類2+離點

用例6:分組名稱輸入“分組1”(當前已存在分組1),點選確定,無法建立分組,提示分組名稱已經存在

場景、需求說明

用例7:分組名稱輸入“!@#¥%……&*><?”(特殊符號),點選確定,分組建立成功

場景

從上述的用例設計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用例設計的本質就是在

測試 正常輸入 和 不正常輸入,以及不正常輸入的提示文案

當然,更深一點,還涉及到基礎安全測試,就需要另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