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勇與公平:論漢末邊塞武人的性格特質

河北之地,界接邊塞,人習兵戰,號為精勇。

《三國志》中有大量邊地武士的記載。諸如劉備、呂布、公孫瓚、檀石槐、軻比能等人,均為其中佼佼者。

邊地苦寒,胡漢雜處,形成了特殊的民俗風貌與文化認同。關於這點,在《後漢書 陳龜傳》與《後漢書 銚期傳》中均有論述。

比如呂布(幷州五原),便與劉備(幽州涿郡)相互寒暄,自詡“同是邊地人”云云。

(呂)布見(劉)備,甚敬之,謂備曰:“我與卿,同邊地人也。”——《英雄記》

本文立論,重在分析“邊地武人”的性格特質。

結合諸書記載,可以從邊地武人的行為模式中梳理出兩條線索,其一是武勇,其二是公平。

簡而言之,武人想在邊地立身,首先要“力能服眾”,同時又要“持法公正”。

從諸多記載來看,能夠兼顧“武勇”與“公平”的邊地人,最終皆成一方梟雄;其餘人物,則大多以悲劇收場。

本文共 5300 字,閱讀需 10 分鐘

邊地武人的性格來源

無論是以雍涼為代表的西州,還是以幽併為代表的北地,邊塞武人都具備“悍不畏死、去不圖返”的冒險精神。

這與邊地的氣候環境高度相關。

(1)幷州

呂布老家幷州五原(今內蒙包頭),土地貧瘠,不生麻麥;人無冬衣,伏臥草中,見人則“裹草而出”。

五原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織績,民冬月無衣,積細草而臥其中,見吏則衣草而出。——《後漢書 崔駰傳》

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呂布不出意外地成長為“輕俠亡命”之徒,長期從事強盜活動(見方詩銘《呂布在幷州的早年生涯》)。

這導致呂布發跡之後,依然被王允鄙視,乃至“以劍客遇之”。

(王允)素輕布,以劍客遇之。——《後漢書 王允傳》

(2)幽冀

劉備與公孫瓚所居住的幽州,被稱作“河北之地,人習兵戰”;與呂布所處的幷州類似。

河北之地,界接邊塞,人習兵戰,號為精勇。——《後漢書 銚期傳》

武勇與公平:論漢末邊塞武人的性格特質

河北之地,人習兵戰,號為精勇

(3)雍涼

馬騰、韓遂、董卓等人活動的雍涼地區,與河北地區亦相似。民風尚武,悍勇敢戰。

西州邊鄙,土地塉埆,鞍馬為居,射獵為業……守塞候望,懸命鋒鏑,聞急長驅,去不圖反。——《後漢書 陳龜傳》

更重要的是,幽州與鮮卑、烏丸雜處;幷州與匈奴、屠各混居;雍涼則散佈著大量的羌胡、西域胡。當地的漢人,浸染胡俗,逞勇擅鬥,這也是“界接邊塞,人習兵戰”的真諦所在。

舉例來說,東漢的羽林郎,便是從“六郡良家子”中徵募。所謂六郡,即涼州的天水(即漢陽)、隴西、安定、北地四郡;與幷州的上郡、西河二郡。董卓即“六郡子弟”出身。

羽林郎,比三百石,常宿衛侍從,常還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補。——《續百官志》

漢桓帝末,(董卓)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魏書 董卓傳》

另外,在邊地區域,受制於氣候環境,生存已然不易,讀書明經則更加困難。因此邊地士民,普遍將發跡希望寄託在“建立軍功”之上;這點在《漢書》、《後漢書》與《三國志》中例證極多,無須贅述。

《晉書》在概述邊地與中原的文化差異時,曾用“關東出相、關西出將”來形容。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三秦饒俊異,汝潁多奇士。——《晉書 姚興載記》

應該說,此話恰當反映出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習俗差異。

所謂“武勇”

武勇,是邊地武人的立身之本。從可見的記載來看,崛起於邊地的漢末梟雄,無一例外均具備這項特徵。

(1)公孫瓚

公孫瓚勇力絕人,材武著稱,悍不畏死,威震邊塞。

(公孫)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魏書 公孫瓚傳》

武勇與公平:論漢末邊塞武人的性格特質

公孫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

關於公孫瓚“悍勇”的記載,在《魏書》、《後漢書》、《英雄記》、《太平御覽》中均有涉及,被稱作“公孫提燕代之卒,銳不可當”。

(荀)諶曰:“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魏書 袁紹傳》

彼時胡族勇力者,皆乘白馬;公孫瓚置白馬義從,自為軍鋒,被鮮卑武士畏憚,稱作“白馬長史”。

胡夷健者常乘白馬,(公孫)瓚有健騎數千,多乘白馬,故以號焉。——《英雄記》

(公孫)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後漢書 公孫瓚傳》

(2)劉備

劉備是公孫瓚的“州里人”,早年亦以“悍勇”聞名。

中平元年(184)黃巾崛起,劉備招募豪俠,跟隨校尉鄒靖四處討伐,“數有戰功”。

中平四年(187)中山國相張純叛亂,引烏丸騎兵寇邊,波及四州,聲勢熏天。

中山太守張純叛入丘力居眾中,自號彌天安定王,為三郡烏丸元帥,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殺略吏民。——《魏書 烏丸鮮卑東夷傳》

彼時青州平原郡民,邀請劉備率兵助戰,理由便是“劉備有武勇”。

平原劉子平,知(劉)備有武勇,時張純反叛,青州被詔,遣從事將兵討(張)純。過平原,子平薦(劉)備於從事,遂與相隨。——《典略》

可見幽州出身的劉備,其勇健之名,已經波及北境。

(3)呂布、馬超

呂布是幷州五原人,馬超是雍州扶風人,皆出身邊地,且皆以悍勇著稱。

呂布之勇,冠絕天下,被陳時人譽作“飛將”,被陳壽稱作“虓虎”。

馬超之勇,不遑多讓,被楊阜稱作“韓信、英布之勇”,被諸葛亮稱作“英布、彭越之徒”。

楊阜說曹公曰:“(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蜀書 馬超傳》

(馬)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布)、彭(越)之徒。——《蜀書 關羽傳》

《魏書》在評價二人時,皆冠以“勇而不仁,見得不思義”的定性,雄健之名深入人心。

(4)檀石槐

檀石槐是東漢末期的鮮卑大人,被《後漢書》作者范曄稱作“驍猛”,被《魏略》作者魚豢稱作“勇健,智略絕眾”。

(檀石槐)年十四五,勇健有智略。——《後漢書 烏桓鮮卑轉》

檀石槐,長大勇健,智略絕眾。——《魏略》

檀石槐成年後,統一鮮卑,大肆寇邊,“陵跨中國,結患生人”,成為東漢的勁敵。

(5)軻比能

軻比能是三國初期的鮮卑大人,被陳壽稱作“勇健”,是繼檀石槐之後的另一豪酋,亦曾短暫統一鮮卑。

軻比能,本小種鮮卑,以勇健,斷法平端,不貪財物,眾推以為大人。——《魏書 烏丸鮮卑東夷傳》

軻比能出身“小種鮮卑”,可知出身較低,頗具雜胡的特徵。他能統一各部,無疑與“驍勇”不可分割。

武勇與公平:論漢末邊塞武人的性格特質

軻比能,檀石槐以勇健為鮮卑大人

類似的邊地胡漢武士,多不勝數,不再一一列舉。從上述例證中,不難看出,“武勇”是邊地武人的立身之本。

沒有武勇傍身的邊地人,便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自保不足,遑論建功立業。

所謂“公平”

“公平”是邊地武人的發跡的另一重要倚仗。

在亂世立業,需要諸多特質。“武勇”是維持生存的法寶,“公平”則是壯大團隊的關鍵。

這個不難理解。

因為無論個人力量有多麼強大,總歸是有限的。董卓可以抵擋刺客伍孚的襲擊,卻慘死於呂布與李肅戟下;關羽可以萬軍之中擊斬顏良,卻斃命於潘璋與馬忠之手。

可見個人力量終究有限,它只能承擔“創肇基業”的階段性需要,卻無法貫穿始終。欲成大業,必須要收攬人心。

換言之,“勇武”是邊地武人生存的必要條件;但能否做大做強,則取決於“持法是否公平”。

(1)劉備

在諸多“邊地武人”建立的軍閥集團中,劉備在“持法公平”方面,做得是最好的。

即使如王沈《魏書》般的敵對立場,也對劉備的“公平”讚不絕口;稱劉備與士民“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於是“眾多歸焉”。

(劉)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王沈《魏書》

可見劉備持法平允,連敵人都不得不加以承認。

建安中期(201-208),劉備客居荊州,結果“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導致劉表“陰御之”。

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劉)表疑其心,陰御之。——《蜀書 先主傳》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下荊州,劉備攜民渡江,“比到當陽,眾十餘萬”。人心所向,贏糧景從。

入主成都之後(214),劉備依然保持了“公平”的色彩,招攬劉璋舊部,“盡其器能”;還將劉璋府庫財貨盡數搬出,賞賜眾人。關、張、葛、法四人,便各自分得五百斤黃銅,千斤白銀,五千萬銅錢與千匹蜀錦。

益州既平,(劉備)賜諸葛亮、法正、(張)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餘頒賜各有差。——《蜀書 張飛傳》

武勇與公平:論漢末邊塞武人的性格特質

劉備與麾下同席而坐,同簋而食

針對中下級軍士,劉備又實施了“直百錢”的政策,軍心大定,府庫充實。

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軍用不足,(劉)備甚憂之。(劉)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市。”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零陵先賢傳》

無論是創業之始的“同席而坐”,還是創業之後的“盡其器能”,劉備都很好地維持了“公平”的色彩。

(2)軻比能

軻比能以“小種鮮卑”而統御各部,除了“勇健”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公平。

《魏書》稱他“斷法平端,不貪財物”,最終“眾推以為大人”,甚至連中原人也出塞歸附,聲勢熏天。

(軻比能)斷法平端,不貪財物,眾推以為大人。部落近塞,自袁紹據河北,中國人(即中原人)多亡叛歸之。——《魏書 烏丸鮮卑東夷傳》

在軻比能遭遇暗殺之後,鮮卑很快便分裂,一蹶不振。

(魏明帝)遣劍客刺之(軻比能)。然後(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魏書 烏丸鮮卑東夷傳》

可見軻比能的繼任者(其弟),沒能維持昔日的公平局面,遂敗歿。

(3)檀石槐

前文已述,檀石槐是東漢末期的鮮卑大人,憑藉“智略勇力”統率鮮卑各部。

但是,檀石槐的另一性格特質,便是“執法公平”。

檀石槐與一般的胡人不同,他“不貪財物,部落畏服”。

異部大人抄取其外家牛羊,檀石槐單騎追擊之,所向無前,悉還得所亡者,由是部落畏服。——《後漢書 烏桓鮮卑傳》

檀又持法平允,明辨曲直,由是聲威大震,被推為酋帥。

(檀石槐)施法禁,平曲直,無敢犯者,遂推以為大人。——《後漢書 烏桓鮮卑傳》

在檀石槐死後,其子和連庸弱,“才武不及其父,而貪淫過之”。最終部落離散,和連本人也被射殺,貽笑北國。

光和中,檀石槐死,時年四十五,子和連代立。和連才力不及父,亦數為寇抄。(和連)性貪淫,斷法不平,眾畔(叛)者半。——《後漢書 烏桓鮮卑傳》

軻比能兄弟與檀石槐父子的結局,清楚證明了“勇武”與“公平”對邊地武士的重要性。

勇武不足者,便難以立身;執法不平者,則無法做大做強。

(4)公孫瓚

公孫瓚戎行出身,久歷邊塞;早年極具英雄氣概,聞聲長驅,悍不畏死。

在一次軍事行動中,同僚鄒靖“為賊所圍”,公孫瓚“回師奔救”,胡人武士望風奔走,公孫瓚“把炬逐北”,威風赫赫。

公孫瓚與破虜校尉鄒靖,俱追胡,靖為所圍。瓚回師奔救,胡即破散,解靖之圍。乘勝窮追,日入之後,把炬逐北。——《英雄記》

在一次偵查行動中,公孫瓚與身邊騎兵被數百名鮮卑武士圍困,公孫瓚率厲士卒,手執兩刃矛,蹂踐破陣,親隨亦死亡過半。

(公孫瓚)自持兩刃矛,馳出衝賊,殺傷數十人,瓚左右亦亡其半。——《後漢書 公孫瓚傳》

可見年輕時的公孫瓚,臨陣先登,以身作則,很得人心。

武勇與公平:論漢末邊塞武人的性格特質

公孫瓚築易京樓,去禮遠眾

但步入中年之後,公孫瓚便日漸驕矜,乃至高築易京樓,“作鐵門,居樓上,婢妾環繞”。荒淫奢侈,疏遠軍民到了這個地步。

(公孫)瓚諸將家家各作高樓,樓以千計。瓚作鐵門,居樓上,屏去左右,婢妾侍側,汲上文書。——《英雄記》

(公孫瓚)疏遠賓客,無所親信。——《後漢書 公孫瓚傳》

最終不出意外,公孫瓚人心盡喪,自己也在袁紹的攻勢下自焚身亡。

公孫瓚的案例,比檀石槐與軻比能家族更有代表性;屬於典型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至於呂布等人,與公孫瓚的人生軌跡亦有相似之處。、

青年時的呂布,可以率領成廉、魏越等心腹親隨“馳城飛塹,勇鬥黑山”,可謂“能得人死力”。

(呂)布常御良馬,號曰赤菟,能馳城飛塹,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張)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後漢書 呂布傳》

中年時的呂布,卻因為荒淫驕侈,濫施刑罰,而被宋憲、魏續等舊日心腹出賣,最終授首下邳,淪為天下笑柄。

(呂)布謂太祖曰:“布待諸將厚也,諸將臨急皆叛布耳。”太祖曰:“卿背妻,愛諸將婦,何以為厚?”布默然。——《英雄記》

說到底,公孫瓚與呂布,是徒恃勇武,而待人不平,自取滅亡。

小結

從劉備、呂布、公孫瓚、軻比能、檀石槐等梟雄的故事中,可以清楚看到,“勇武”與“公平”是邊地武人的立身之本。

嚴格意義來說,武勇是生存的基礎保障,公平則是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武勇傍身,便無法在亂世中存活;但空有武勇而沒有公平,也勢難久存,最終必然悲劇收場。

檀石槐,軻比能等鮮卑豪傑;呂布、公孫瓚等漢人群雄,均用自身事蹟,證明了“武勇”與“公平”之間的聯絡。

另有邊地武人張楊,出身幷州雲中,亦以武勇顯名,還曾被丁原徵召為“武猛從事”。

(張楊)以武勇給幷州,為武猛從事。——《魏書 張楊傳》

結果在割據河內時代,張楊執法一塌糊塗,最終不出意外地死於非命。

有趣的是,張楊與呂布、公孫瓚等人恰好相反——張楊屬於毫無原則的老好人,哪怕部下叛變,只要事後哭泣請罪,張楊便既往不咎。

(張)楊性仁和,無威刑。下人謀反,發覺,對之涕泣,輒原不問。——《英雄記》

如此做派,很快便引來人心動搖,最終建安四年(199)張楊部下再度作亂,這次,真的把張楊給殺掉了。

(建安)四年春二月,張楊將楊醜,殺(張)楊,眭固又殺(楊)醜。——《魏書 武帝紀》

可見“執法公平”的重要性。貪殘如呂布者,無法久存;和善如張楊者,亦不能久存。

以漢末三國的實際案例來看,在諸多邊地武人當中,當屬劉備在“武勇”與“公平”之間拿捏得最好,因此其存活的時間最長,創肇的基業也最大。

《先主傳》中的“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與《魏書》中的“同席而坐,同簋而食”其實是相同書法,即“至公至平,待人以誠”。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蜀書 先主傳》

在公孫瓚、呂布、張楊等故人亡歿之後二十餘年,劉備在成都升壇稱帝(221),將邊地武人的傳奇篇章,譜寫為真正的英雄史實。

借用陳壽的讚語,劉備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誠古今之盛軌也。

我是胖咪,頭條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