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可怕的大概是你過得不好,卻仍然選擇放棄這些吧

近日的一則新聞,說南京有個海歸十年沒有工作,30幾歲了要刀砍60多歲的父親。警察接到報案後去現場調查發現這個是一個啃老兒子和父母之間的虐心故事。做生意的父親十幾年前動兒子去英國留學,兒子留學回來後,卻啥也不幹,整天就在家裡待著,一待就是十年。

看到兒子這狀況,父親很生氣,於是經常和兒子爭吵甚至打架。前一陣,父親為了治兒子把給兒子買的路虎車給賣了,希望兒子能從這次懲罰中吸取教訓。兒子給父親的回報是砸了他的車。父親更生氣,就跑到給兒子買的房子裡,把兒子的家給砸了。兒子知道後就說也要砸父親的家,並且還拿刀要砍父親。類似的新聞還有之前日本高官親手殺死了自己44歲還在啃老的兒子。

真正可怕的大概是你過得不好,卻仍然選擇放棄這些吧

我是體會不到這種三四十歲還在啃老的人是什麼心態的。畢竟我大學就開始兼職打工賺錢,大學畢業之後從未向家裡要過錢,且能給父母一些錢了,靠自己的努力現在有房有車、日子過得沒那麼奢侈,但完全想不到“為什麼會啃老啊?自己賺錢養活自己很難麼?為什麼不工作”。很多人可能會說“啃老也是一種能力。”但是正能量傳播分子必須來說下,

什麼樣的教育是真的為孩子好。

住在家樓上有個猶太人Susan,因為她的混血兒子tony太帥了,大家都愛與她說說話,她也會教小區裡的孩子英文。Susan是個非常nice的女孩,tony上幼兒園大班了,每天都有作業要寫了,tony不想寫作業。Susan勸了幾次不聽,就抽了一個週末拿著黑色大垃圾袋領著tony去了撿垃圾,

讓他賣礦泉水瓶謀生。

當然撿垃圾的是tony,Susan是監工。當時路邊看到有個人水沒喝完,還剩下一點點,她就讓tony上前去要礦泉水瓶,tony自然不樂意了。可是Susan說:“必須去!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以後的賺錢方式可能還不如這一種。”“賺錢就是這麼辛苦這麼傷自尊的”。撿兩天礦泉水瓶賣了20幾塊錢,Susan告訴tony他還要撿40天以上才能買到他心愛的樂高玩具,此後tony開始認真寫作業了。

所以從家庭教育角度思考,三四十歲還在啃老是因為父母教育得不好。

但事情都有雙面性,另一面是不是也是因為孩子自己不長進呢?三四十歲了?還是個寶寶?

真正可怕的大概是你過得不好,卻仍然選擇放棄這些吧

所以,我也發現,

羅曼羅蘭的那句“有的人二十幾歲就死了,八十幾歲才埋”實在是深刻。

若你對這個世界沒有好奇心,每天日復一日的生活,完全都沒有目標,那你就停止了生長,更不用說什麼終身成長了。終身成長是什麼概念,就是永遠都對這個世界有好奇心啊。忘記哪本書裡說的“一年掌握了一項技能,然後一項工作做十年,從不改進,從不修正,那不叫有十年工作經驗,那就一年工作經驗。”除了廣獲好評的《終身成長》,最近讀到的這本《終身成長行動指南》也很不錯。作者赤羽雄二,在麥肯錫公司工作14年,曾一手創辦了麥肯錫韓國分公司。他把他豐富的實踐經驗都寫進了本書中,告訴大家:

只要你掌握正確的方法,以及做好心理準備,那麼持續學習,終身成長就不會是一件難事了。

書中深入分析了阻礙成長的幾大因素,並結合他的自身經驗,提出來 “能夠讓所有人持續成長的方法論”。只要完成7個行動就能打破成長屏障,突破自身成長極限。

真正可怕的大概是你過得不好,卻仍然選擇放棄這些吧

妨礙成長的主要因素

“成長”本是每個人應有的權利,作者總結這些妨礙成長的主要因素有這3條。

①缺乏自信,斷定“自己根本不可能成長”

有的人對自己缺乏信心,於是失去了想要成長的積極性。“自己根本無法成長”“無法改變工作方式”,當一個人產生了這些想法時,那這人也就成了公司內的落後成員。

②連續多年從事同樣的工作,無法獲得挑戰新事物的機會

在很多公司經常能看到這種情況:由於找不到接替的人,導致當初很有前途的人被迫長年在一個部門從事同樣的工作,他們就這樣失去了成長的機會。結果徹底變成了保守且不懂變通的人,這也是我前面說的“工作十年其實只有一年的工作經驗”,雖然是因為環境,但是環境是可以自己想辦法去改變的。

③雖然在轉職、調動,但是無論到哪裡都會被上司訓斥

有些人的工作內容會不停地改變,因此不會缺乏刺激,然而沒有遇到好上司,無論到哪裡都會被上司訓斥。一個人被訓斥,或許總有一些原因,但問題主要還是出在上司身上。倘若一直被上司訓斥,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謹防自身因此患上心理類疾病。

真正可怕的大概是你過得不好,卻仍然選擇放棄這些吧

成長的七個行動

一、降低目標難度,制定可量化的目標

大家都辦過健身卡、買過網路課吧,我買了三年的健身卡,堅持了6個月,之後再也沒去過,而且看起來我還是一堆朋友中用卡次數算多的。我也曾在社交網站上列出每年要完成的小目標,用打勾表示完成與否,包括行走哪些城市,要戀愛,要結婚,要投資一向盈利之類的。但,其中有一項沒有完成之後,後面的隨便打不打勾心裡都覺得無所謂了。

書裡提出的觀點:

當目標建立得太偉大時,就很難去完成了。

所以嘗試一下把目標定得容易完成一點,把每天跑5公里變成每天出去跑500米,就算當中有事耽誤了,一定得補上,最重要的是不放棄,暫停過後重新開始不算失敗。

真正可怕的大概是你過得不好,卻仍然選擇放棄這些吧

二、堅持不痛苦的努力,選擇讓你感到快樂的努力

我們腦海中“努力”=“辛苦”=“痛苦”,因此終身成長需要努力,很多人看到都怕了。但是我們是可以選擇讓我們感到快樂的努力的。因為“快樂與否,其實是個人的選擇”。作者是用這樣的方式去努力的:首先,多去參加學習會和活動。去了就能認識優秀的人,人脈會擴大。然後就能學到原來自己並不知道的東西。然後,將人脈視覺化。結識一個人後,透過他有認識了新的人,這一過程都可以用ppt記錄下來。最後,舉辦研討會或交流會,藉此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作者就透過“搭建人脈、舉辦演講、專題研討會”獲得可持續的成長。

當獲得成就後,你就有了愉悅感,這種愉悅感能成為你成長努力的動力。

真正可怕的大概是你過得不好,卻仍然選擇放棄這些吧

三、建立自信

“以建立自信為目的,想盡各種辦法。”作者提供了這些辦法,可以嘗試一下。

1、 獎勵努力的自己(A4紙筆記法,把自己值得肯定的地方一一寫下來)

2、 積累微小的成功體驗,可參考做習題時,做對了一題,心裡的成就感就有一小點,這一小點成就感就是你的自信心來源。

3、 與願意誇讚我們的人相處;這點不難理解吧,科學家做實驗,每天誇好美的花比每天罵它醜的花開得更茂盛更美麗,植物如此,何況於人。

4、 遠離打擊我們的負能量人群;人生短暫,要多與快樂的人相處,負能量人群除了傳播負能量外,還會給你帶去消極的思想,長期來看不是很值得交這樣的朋友。

5、 嘗試所有方法,把能想到的都去試一遍,每一種方法都寫下來,每一條都去嘗試看看。

四、創造良性迴圈

作者透過前面的三點行動獲得了一些成功,“根據獲得的結果,找出引發良性迴圈的規律”,在這個基礎上,再“儘可能地創造出有利的大趨勢”,令事情發展得更順利。

事先“播種”,帶動周圍的人,創造順風。

作者就透過舉辦大量演講,在部落格上寫文章,出版書籍,為大企業提供經營改革方案,與很多風險企業共同創業併為其提供經營上的援助,這樣不斷地擴大良性迴圈。比如頭條創造者,在各種平臺發表文章,獲獎,與企業合作,與MCN合作等等,

是你為自己打造的“品牌矩陣”,良性迴圈了。

真正可怕的大概是你過得不好,卻仍然選擇放棄這些吧

五、培養樂觀的思維方式

越樂觀的人成長越大。只有一次嘗試就成功的機會其實是少之又少的,但是樂觀的人會思索新的方式,不斷去嘗試,直到成功。比如創業大王王興,他先後創辦多多友、遊子圖、校內網、飯否,因為他樂觀的心態,一直不斷去嘗試,所以美團就獲得了成功。但悲觀的人可能一次創業失敗就整個人都頹廢了,也就不會有後面的故事了。悲觀和樂觀其實只是一點思維差異性,但這一點點差異性給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你自己感覺悲觀了,那麼很簡單的一個辦法,和樂觀的人見面聊聊天,聽聽他們是怎麼思考的,也許你就會有所啟發。“樂觀是會傳染的”。

樂觀的人成長會加速,不僅如此,美國著名醫學教授戴維·霍金斯還透過研究以往病歷得出了結論:人的意念不僅對健康有影響,而且影響非常大,樂觀的人更長壽。

真正可怕的大概是你過得不好,卻仍然選擇放棄這些吧

六、保持狀態穩定

在《終身成長行動指南》中,作者認為

“為了能夠持續成長,保持穩定的狀態非常重要。

”這裡的狀態,包括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很多創業成功人士都發現了,拼到最後拼的都是體力。

原來的中國首富陳天橋,他31歲就身價90億了。但是後面由於嚴重的抑鬱症和對癌症的恐懼就退出了這個圈子,現在記得盛大陳天橋的沒幾個人了吧。

所以作者赤羽雄二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們應當瞭解自己的最佳狀態是怎樣的。比如,他每天至少要保證5個半小時的睡眠時間才能讓頭腦清醒,需要在固定的時間起床,定時吃飯,定期運動等去保持他的最佳狀態。

每個人都一樣,瞭解清楚之後,需要有意識地保持最佳狀態,學會放鬆,學會轉換心情,去釋放壓力,將狀態調整到最佳,才能更好的工作、成長。

真正可怕的大概是你過得不好,卻仍然選擇放棄這些吧

七、藉助他人的力量,在隊伍中成長

去年團隊訓練爬雪山,一個個凍得瑟瑟發抖,老闆總結髮言的時候,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假如你一個人去爬雪山,可能出去十分鐘就要往回走了,但是因為有一支隊伍,所以可以爬到雪山頂去。赤羽雄二也認為,獨自一人能做到的事情畢竟有限,並且容易落後於人,但是隻要有同伴,就不會掉隊。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因為來自同伴的支援、競爭和鼓勵,才能完成很多自己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真正可怕的大概是你過得不好,卻仍然選擇放棄這些吧

集團合併,下屬公司各種裁員、調崗、合併,同事問我:“若被分到其它城市,去不去?”其它城市的選項裡沒有一線城市。我沒有回答去還是不去。想著我現在時時會有緊迫感,倒不是來源於房子車子孩子的壓力,而是看到別人已經在用新方式做推廣,開始了新模式做運營,而我知道的那麼少,竟然還在吃老本,老本吃完了,我就被拍shi在沙灘上了。

長江後浪推前浪,面對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避無可避。

比如出行,從前沒有導航,我們拿著地圖上高架,開錯一個口就在高架上面再走五公里十公里繞行。但是現在呢,年輕的我們設定好了導航,想去哪裡去哪裡,沒什麼可怕的。打車,炎熱的夏天我們在空調房裡叫好了車,車到了才出門,但是不會用軟體叫車的老人們只能站在路邊不停的看“待運”牌的計程車開過。租車,軟體上下訂單,到達停車地址,自助取車、自助還車,全程沒有工作人員,讓你失去工作的,有時候不是人,是電腦、機器、程式。

看起來不是什麼大的問題,但是就因為是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問題,才更令人崩潰。所以不管何時,都不能放棄樂觀的心態,相信你和世界會變美好,不管何時,都不能放下學習和成長。

真正可怕的大概是你過得不好,卻仍然選擇放棄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