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認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讀書的人和愛讀書的人差距會越來越大”之類的觀點,無論哪個國家、哪種歷史階段,讀書都有著不容置疑的正當性。然而,“開卷有益”這句話就像寫在香菸盒上的“吸菸有害健康”的標語一樣,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它顯得那麼空洞、無力,甚至可笑。“吸菸有害健康”不會阻止我們吞雲吐霧,同樣地,“開卷有益”也不會讓我們真的開始熱愛讀書。

№.1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1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我們可以反問自己:我真的喜歡並在認真讀書嗎?

如果你的答案不那麼肯定,那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當我們覺得讀書是如此之正確卻又沒行動時,我們去做了些什麼?

可能是在刷朋友圈、淘寶、逛街、聚會、煲劇、看綜藝……如果你認真分析這些讓你輕鬆愉快的行為,你會發現,它們有一個共通點:它們的目的都是讓我們花錢或者準備花錢。電商會把商品透過圖片、文案、代言人包裝成讓人最無法拒絕的樣子;綜藝節目和連續劇會有一堆廣告金主,不斷地插在本該連續的劇情中;朋友圈裡最有效的社交曝光是旅遊、吃大餐、收到貴重禮物。可以說,那個“阻止”你讀書、“催促”你花錢的,正是我們所處的消費社會。

№.1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消費社會是什麼呢?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在他的代表作《消費社會》裡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我們來看看這兩段話:

消費社會中產生了一種新的支配和奴役關係:消費者與物的關係不再是人與物品的使用功能之間的關係,它已經轉變為人與消費物件的被強暴關係。

消費隻身取代一切意識形態,並同時隻身擔負起使整個社會一體化的重任,就像原始社會的等級或宗教禮儀所做到的那樣。

簡單地說,我們目前生活在一個以消費為導向的社會,它藉由無所不在的廣告去引誘人們認同商品的符號價值(比如某奢侈品牌的包包代表高貴、有品味;某品牌的手機代表最新科技水平),使人們無意識中做出一些細思極恐的行為——我們並不是購買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它的符號價值。最後,我們以一個人所擁有的物品的符號價值來定義這個人,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通通被裹挾到商品符號價值的無休止的比賽中,直至衰老死亡。

№.1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那讀書是什麼呢?它是讓我們跳出符號價值比賽的最佳選擇。因為唯有讀書和思考時,你才是那個頭腦清醒的個體,而不是眾多盲從消費者裡的一員。而整個社會,只有當這樣的人越來越多時,才不會陷入無論擁有多少都是永遠無法感到滿足和幸福的怪圈。

☆以上內容節選自微信公眾號(優勢計劃by熊貓書院)老師的分享,因為在閱讀老師的分享以後有很大收穫,所以特別想借助這個平臺和大家分享。

№.1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都說知識就是財富,現在也提倡尊重知識,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廣告更值錢!

於你而言,讀書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