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記得你們——馬衡

馬衡

馬衡(1881-1955),字叔平,浙江寧波人,金石學家,篆刻家,亦是新浙派藝術的代表人物。曾任輔仁大學教授、故宮博物院院長。

時代記得你們——馬衡

馬衡畫像(網圖)

1。斜槓青年

馬衡21歲結婚。。

婚後沒多久,馬衡和妻子搬進了上海南京路葉家大宅裡。

作為外來女婿,馬衡並不想插手葉家的生意,而且他本身也對經商絲毫不感興趣。他在葉氏的公司裡兼個董事職位,每年有一筆豐厚的分紅,免去了他為生計奔波。

有了大把的時間和精力,馬衡便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馬衡很小的時候就對古文字頗有興趣,喜愛收集歷代碑帖及一切含有古文字物品之拓片和金石書籍,7歲那年,他就將收集的十二枚“骨籌刻辭”拓片裝裱成冊收藏。

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呆在書房裡,看書、看碑拓、自學經史、研究金石考古學。隨後,開始廣收文物、碑帖拓片與古籍,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和金石學方面的知識。在上海,馬衡被章太炎、吳稚暉等人推許為“金石大家”。

銘金勒石是華夏民族傳承文明的重要方式,筆劃之間,折射出國家興亡、變遷的歷史脈絡,是凝固而生動的歷史。

1929年11月,馬衡對燕下都遺址進行調查。

1930年春,以馬衡為團長的燕下都考古團對老姆臺建築基址進行小規模的科學發掘

蕭按:這可能是馬衡跟考古本體最大的緣分,現在我們講到解放前的夏商周考古工作,還是要提到馬衡的。

時代記得你們——馬衡

燕下都遺址(蕭藍逸攝)

時代記得你們——馬衡

寧波幫博物館藏馬衡手稿(蕭藍逸攝)

2。故宮情緣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末代皇帝溥儀出宮,同時成立“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故宮。馬衡和一群北大同事受聘於該委員會,參與清宮物品的點收工作。

馬衡與故宮一生的牽絆開始了。

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馬衡擔任臨時理事會理事以及古物館副館長。

在戰亂年代做文物保護,絕對是沒有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精神活動。

他們四處籌集經費,依靠知名人士捐款維持日常運營,“捧著金飯碗要飯”。因為經費緊張,馬衡和同事還主動提出不拿薪水,只在北大領工資。

1928年6月,國民政府委員經亨頤提出廢除故宮博物院。馬衡等一群人奮力抗爭,不斷遊說,才使得當局否決此案,故宮博物院得以保留。

在清東陵盜寶案中,馬衡曾經作為考古專家前去鑑定贓物。因為這他得罪了孫殿英,差點被通緝。

1931年九一八事變,華北告急。

日寇在東北燒殺搶奪,無數珍貴文物付之一炬或者被掠走。馬衡不由得憂心,北平不是故宮文物久留之地。和他有同樣看法的還有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易培基,他們提出了文物南遷方案。

一時譁然。反對聲頓起。

1931年,徐志摩給國民政府呈文請求故宮文物“無論鉅細,概以不出故宮之門”。魯迅則寫打油詩諷刺: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北平街上有遊行隊伍打出了“文物南遷就是逃跑”的橫幅。

而對於文物工作者來說,他們明白這些文物有多麼的珍貴。他們並不是一件件物品,而是上傳承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血脈,一旦損毀,損失不可估量。

馬衡他們決定兩手準備。一邊爭取當局的同意,一邊悄悄地準備文物的打包裝箱。

首先,要挑選出第一批的“南遷品”,最後選定了最珍貴最有代表性的書畫近9000幅,瓷器2。7萬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等。

然後是打包。文物的包裝是最難的。嬌嫩如瓷器,極易破損;而銅器,貌似堅硬,實則一碰就碎;還有字畫,見不得水;最難的是石鼓。

唐代出土的秦刻石鼓,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原存於國子監,十個石鼓,每個重約一噸,字是刻在石皮上,石皮與鼓身已分離,稍不慎,石皮就會剝落下來。

石鼓

時代記得你們——馬衡

馬衡為此費盡心思,最後他想到了向古董商人求教,先用宣紙糊上,再用棉花包裹,厚綿紙裱糊,然後拿細麻繩纏繞,用棉被將石鼓完全包裹起來;再用粗麻繩紮緊;最後才是打包裝箱。

這個辦法很成功。以後屢次開箱檢查,文物安然無恙。

1933年2月5日深夜,故宮中13427箱、還有頤和園、國子監等處的六千餘箱共計19557箱文物,分五批陸續離開北平,開始了漫長的14年的“長征”。

而不久後,易培基被誣盜竊故宮寶藏被迫辭職。馬衡臨危受命,擔任第二任院長。眼見好朋友被誣陷,馬衡悲憤難當,但他明白揹負起好朋友的期待做好文物遷移才是對他最大的安慰。

由於走得倉促,好不容易把文物運到南京,卻發現這邊沒有合適的地方存放,馬衡立刻決定將文物暫運到上海,同時在南京成立分院,籌建永久性庫房,後才將文物存放至南京。

1937年盧溝橋事變,北平淪陷。

日機密集轟炸南京,剛剛安頓好的國寶不得不再一次啟程。

在馬衡的主持下,文物分為三批,走三條不同線路“西遷”,計劃分別抵達四川、重慶、陝西。馬衡心中做了最壞的打算:即使某路文物遇險,也有其他路線保證中國文脈不斷。他們和時間賽跑,終於在南京淪陷前,將這些珍稀國寶依次運出。

故宮文物南遷路線圖

時代記得你們——馬衡

馬衡是個非常冷靜細緻的人,對於過程中的每一步他都力求妥善安排,包括規劃運輸路線、明確西遷文物具體存放地點、排程故宮工作人員做好文物的日常保管與維護。

在戰火紛飛的時候,為文物找到一處穩妥的安身之地並不容易。

運送到湖南大學地下室的一批重要文物,他始終覺得地點很不安全,要求大家加快運輸。結果沒一週,長沙被轟炸,原本存文物的圖書館被炸平了。

在貴陽他們找了半天沒有合適的地方,他們便想到了山洞,安順縣南門外有個華嚴洞,洞外還有廟,公路可以直達洞口,最為理想,馬衡便請工程師在洞內搭蓋兩所板房,上蓋瓦頂以瀉滴水,下鋪地板以隔潮氣。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文物得以安然度過戰時。

漫漫西遷路,幾多艱險。多次遭遇敵機轟炸而倖免,馬衡曾形容道,“像這一類的奇蹟,簡直沒有法子解釋,只有歸功於國家的福命了。”還好,天佑中華。

1945年,抗戰勝利。

11月27日,漂泊了大半個中國的19557箱文物從三條路線重聚南京。清點核對檢查無誤,馬衡淚流滿面。

十四年,他和同仁們一起揹負著巨大的壓力,就是害怕眼睜睜看著這些流傳下來的國寶毀在這個時代。亂世之中,他們能竭盡所能去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血脈。他們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