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一槌定音”心態,是一種病態

記者“一槌定音”心態,是一種病態

記者“一槌定音”心態,是一種病態

《經濟日報》記者佘穎一篇《新東方不應照搬李佳琦》,讓她“出了點名”。

國家“雙減”政策實施,新東方遭遇“滅頂之災”。新東方轉型,開啟農產品直播業務,乃積極自救之舉。

人家飯碗沒了,剛找到飯轍,你就提醒“注意吃飯的姿勢”,

讓很多旁觀者不爽 。

面對批評,《經濟日報》和佘穎自然可以辯解。“寫作的初心是希望新東方轉型順利,表達的擔憂是基於我對教育培訓、食品安全、農產品電商和直播帶貨行業的長期觀察”,佘穎的解釋說得過去,以這樣的初心寫作,我也相信她的出發點是善意的。

記者“一槌定音”心態,是一種病態

我想說的是她的心態:不願意看到爭議,而是希望“一錘定音”,“如果我們的權威受到挑戰,就是動搖了公信力的根本”。

好大一頂帽子!

《經濟日報》的權威是自然形成的嗎?如果不是自然形成,而只是因為它是一家級別比較高的報紙,那麼,所謂的權威是一種“假權威”;借“假權威”之勢發出錯誤聲音,可能誤導公眾。對此,公眾應警惕。

如果其權威地位來自一篇篇有公信力的報道、有見識的評論,那就不會也不該害怕爭議。因為它成為權威,一定是在爭議中實現;在更多爭議中展示水平,可以進一步強化其權威地位。

但即使其權威系自然形成,《經濟日報》權威,也不意味著每一個記者都權威,每一篇文章都無可挑剔。個別文章引發公眾商榷,無損其權威性。

一旦為了維持權威而不容不同聲音,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權威可言。

理越辯越明。希望“一槌定音”的,不敢說一定心虛,至少心態是封閉的。

網上能搜到這名記者的照片,很年輕的樣子。

一個年輕媒體人有這樣的心態,讓人對輿論的未來多了幾分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