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詩人恩裡克·岡薩雷斯·馬丁內斯或許更為出色

墨西哥詩人恩裡克·岡薩雷斯·馬丁內斯(1871—1952)或許更為出色。他為人熟知的是一首反達里奧的詩作(雖然他的創作本意並非如此),其中最著名的詩句是:“扭斷那長著騙人羽毛的天鵝的脖子。”眾所周知,天鵝是達里奧詩歌的核心意象,它們美麗,而且脖子形似一枚彎彎的問號。這句詩,以及岡薩雷斯·馬丁內斯對貓頭鷹(理性和智慧的象徵)的偏愛,使他成為終結達里奧時代的重要人物,他的詩作也因此成為西語美洲現代主義走向終點的標誌。但實際上,岡薩雷斯·馬丁內斯非常仰慕這位尼加拉瓜詩人,尤其喜愛他後期的作品。岡薩雷斯·馬丁內斯也遵循了法國象徵主義的主題。他從未放棄對深奧的終極問題的嚴肅探索。正如他自己所言,他的眼睛和他的瞳仁在深夜凝視著夜幕。一首詩中,他遇見一個起死回生的幽靈,後者竟找不到恰當的問題來問他。收錄在詩集《隱藏的小徑》(1915)裡的另一首詩中,一個人物名為“羅梅羅”——詞源上意為“一名去往羅馬的朝聖者”,作者意欲藉此點明詩作探求真理的核心主題。他的詩歌富有音樂性,喜押頭韻(如“你的瞳仁裡藏著問號”,包含極富原創性的比喻,如“在水晶般的靈魂深處”等。

墨西哥詩人恩裡克·岡薩雷斯·馬丁內斯或許更為出色

同墨西哥一樣,在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等南錐體國家,西語美洲現代主義也似狂風般席捲文壇,尤其是在發達的大都市布宜諾斯艾利斯,達里奧曾於1893年來到那裡並蜚聲遐邇。很多作家都是這位尼加拉瓜大詩人的追隨者,但其中最成功的,要數阿根廷人萊奧波爾多·盧戈內斯(1874—1938)。他在阿根廷文壇獨領風騷三十餘年,後被任命為教育總督察,最終位至國家圖書館館長。盧戈內斯擁有精湛高超的敘事技巧、精巧細膩的表達、廣泛卓越的資源,在散文和小說兩種體裁上均頗有建樹。身為散文作家,他在演講合集《行吟詩人》(1916)中將《馬丁·菲耶羅》認定為展現阿根廷民族身份的史詩作品,引發了一場廣泛而持久的討論。參政的經歷使他逐漸成為一個狂熱的國家主義者,支援軍政府的獨裁專制統治。

墨西哥詩人恩裡克·岡薩雷斯·馬丁內斯或許更為出色

因此盧戈內斯頗受時人詬病,但他的文學成就極高,後世重要作家如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尊他為阿根廷文壇的代表性人物;同時,他在拉丁美洲詩歌史中也佔據了重要地位。或許是惱於自己的政治選擇,或許是經歷了一段與一位年輕女性的不完滿的戀愛關係,盧戈內斯在1938年服毒自盡。

盧戈內斯的第一本詩集《金色山峰》(1897)使他遠離了西語美洲現代主義,他進一步推進了達里奧及其追隨者的某些創新手法。下一部作品《花園的黃昏》(1905)體現出他對帕爾納斯派創作理念的完善和對連續意象的象徵主義偏好;一些意象清新得令人稱奇,如“牆上的吊衣鉤上/是釘在十字架上的燕尾服”。下面這段節選自一首感人至深的詩作《單身漢》:

燕子,穿過粉色的雲朵,追逐看不見的蝴蝶,勾勒出謎一樣的字母像在書寫離別。

我們能從中看到達里奧的影子(粉色的雲朵、燕子和蝴蝶),但詩人筆鋒一轉,讓燕子在天空書寫,而書寫的內容是離別——這太有新意了;這種轉喻無疑超越了西語美洲現代主義的修辭正規化。這個意象的核心在於被追逐的蝴蝶是看不見的,這就使得燕子的飛行自由而隨機,且飽含詩意(尤其是當它們書寫時);而“書寫離別”則給全詩蒙上了一層淡淡的憂鬱。盧戈內斯的精緻優雅可見一斑。

墨西哥詩人恩裡克·岡薩雷斯·馬丁內斯或許更為出色

不過,盧戈內斯最著名的作品還要數《感傷的月曆》(1909)。詩人不僅吸收了傳統象徵主義的精髓,還承襲了法國象徵主義詩人于勒·拉福格的風格,在作品中引入諷刺元素,這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西語美洲現代主義,跨入了先鋒派或現代主義的陣營。諷刺的意味在作品標題中就有所體現:盧戈內斯選取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常見意象(散發憂鬱氣息的月亮)和西語美洲現代主義詩歌的常見意象(勾勒出美麗物體形狀的銀色光芒),並且將月亮僅僅描繪為記錄時間的工具。這是一輪通曉潮汐和其他自然輪迴現象的月亮,日復一日、毫無新意地升起和落下。“月曆”在西班牙語中並不是一個優雅的詞,甚至有點粗俗。盧戈內斯試圖將日常用語引入詩作,這一創舉並不符合西語美洲現代主義的審美需求,直到先鋒派盛行時期才大為流行。標題中加入“感傷”一詞,平添了諷刺的意味,因為這無疑給一個普通的計時物件注入了過多的情感。“感傷”一詞也使作品標題蒙上了某種媚俗的味道。盧戈內斯的智慧和幽默是普通讀者不易察覺的,也是西語美洲現代主義詩歌集體缺失的。他與眾不同的創作方式在整個西班牙語世界廣為人知,並最終使他成為西班牙語詩壇的權威代表。

墨西哥詩人恩裡克·岡薩雷斯·馬丁內斯或許更為出色

與盧戈內斯幾乎同時代的另一位烏拉圭詩人胡里奧·埃雷拉·伊·賴西格(1875—1910)來自附近的蒙得維的亞,後者的命運軌跡與前者的截然不同。他一生不曾遠行,所到最遠之處就是普拉塔河對岸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儘管在他短暫的一生中,身邊有一小群朋友和仰慕者,但在去世後他的名聲才廣為人知。他出生在一個顯赫卻敗落的家庭,他在父母屋子的頂部建了一方塔樓,那裡是他的書房和舉辦文學沙龍的地方;而在屋子之下,就是蒙得維的亞一所臭名昭著的妓院。這一奇妙的創作空間成為他最負盛名的詩集《斯芬克斯之塔》(1909)的標題來源。

埃雷拉·伊·賴西格自幼罹患心臟疾病,常年注射嗎啡,是一個離群索居的嗜書者。他瘋狂地閱讀朋友從巴黎捎來的法國象徵主義文學,同時也學習拉丁和希臘文學,因此他對神話典故的運用(儘管有西語美洲現代主義的印記)均取材於原始資料;而田園詩也均有據可考——在引言中有所提及。埃雷拉·伊·賴西格的詩集《石頭朝聖者》於1910年在蒙得維的亞出版。之後1913年在巴黎出版的版本中加入了委內瑞拉作家盧菲諾·布蘭科·豐博納所作的精彩序言,這一版本在拉丁美洲廣泛流傳,並使埃雷拉·伊·賴西格蜚聲拉丁美洲。